第79章 遲暮歲月(15)(1 / 3)

25日,談判進入第四天,雙方仍各執一詞相持不下。喬冠華提出,隻要提到撤出全部美軍,中國就不再反對美國表示關心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基辛格則說,美國堅持撤軍一定要有某種條件,尤其要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前提。

下午,兩人各自向本國領導作了彙報後繼續進行磋商。基辛格首先發言:“我們同意把全部撤軍這個最終目標和美國願意在此期間逐步撤出軍隊這兩個問題分開,而不把它放在一個句子裏進行表述。”喬冠華對基辛格的這一說法表示感興趣,他說:“我看可以作這樣的改動:最好提和平解決的‘前景’,而不用‘前提’,這樣寫,含義似乎要積極些,更顯示出是雙方的意見,而用‘前提’聽上去像是華盛頓單方麵強加的東西。”基辛格表示:“這樣改動對美國更有利,這裏含有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承擔義務的意思,而且台灣的命運不會取決於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別,我們同意喬先生的意見。”就這樣,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終於取得了突破。然後,周恩來又親自參加了半個小時的定稿談判,順利解決了關於台灣問題的措辭,時間是26日晚11點。

2月28日,隨著尼克鬆訪華進入尾聲,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從此載入史冊的中美聯合公報:

雙方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中國方麵重申了自己的原則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幹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56]

《上海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係史上重要的一頁,標誌兩國關係正常化過程的開始。它是兩國領導人在國際形勢麵臨重大轉折時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會對緩和亞洲及世界緊張局勢作出貢獻。美中蘇三角外交的態勢由此形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決定國際形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蘇聯不得不加緊同美國、西歐實行緩和,迫使日本急切地要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尼克鬆在為他舉行的歡送宴會上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為對蔣介石有一個交代,在發表聯合公報的當日,黑格將軍提醒台灣當局駐美“大使”沈劍虹注意基辛格在上海新聞界發表的談話:“美國將繼續遵守與台灣的中華民國之間的共同防禦條約。”3月3日,美國主管遠東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格林飛往台北,簡報尼克鬆北京之行,再次向台灣當局保證:“忠實地履行所有的承諾,仍是美國政策的基礎,這包括共同防禦條約及其他關係。”3月6日,尼克鬆要求沈劍虹轉告蔣介石:“美國決心遵守對中華民國的承諾。”[57]沈劍虹於次日飛回台北向蔣介石進行了彙報,蔣氏一言不發,半晌漏出一句:“從此以後,我們要比以前更依靠自己。”

第三個打擊——中日建交

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後,一些西方國家聞風而動。3月23日,英國政府將自1954年與我國建立的代辦級外交關係,升格為大使級。接著,荷蘭、希臘、聯邦德國等也相繼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當然,受“尼克鬆衝擊波”最大的,要算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改善中日關係。20世紀50年代初,中日雙方打開了民間交往大門。60年代,雙方又進一步互設了貿易代表機構。基辛格秘密訪華前,周恩來同日本公明黨領導人竹入義勝舉行會談。公明黨訪華代表團同中日友好協會代表團就此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強調:中國隻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日台條約》是非法的,必須廢除;中國在聯合國一切組織的合法權利必須恢複。中方表示:如果日本政府能夠接受上述主張並為此采取實際步驟,中日兩國就可以結束戰爭狀態,恢複邦交,締結和平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