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遲暮歲月(12)(1 / 3)

1969年12月,中國政府釋放了當年2月乘遊艇誤入中國領海的兩名美國人。晚些時候,中國政府又和美方商定,中美大使級會談移至兩國駐波蘭大使館內輪流舉行。1970年1月8日,中國駐波蘭臨時代辦雷陽通知斯托塞爾大使:中國政府同意於1月20日舉行中美華沙會談。同日,美國國務院向新聞界宣布了這一消息,並首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稱。不久,美國政府又在其對外政策報告中稱:“如果沒有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量,要建立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47]1月20日,雷陽代辦同美國大使斯托塞爾在中國駐波蘭使館舉行了第135次會談。斯托塞爾宣讀了一份事先擬就的稿子,稱美國政府願意同中國改善關係,並表示美國願派代表去北京同中國領導人直接討論或在華盛頓接待中國代表。中方則按國內指示,重申了解決台灣問題是改善中美關係的關鍵,同時表示會對美方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進行認真考慮。中方還表示願繼續進行大使級或更高層次的接觸。2月10日,雷陽代辦同斯托塞爾大使在美國使館舉行了第136次大使級會談。中方根據國內的指示,再次強調中美兩國最根本的原則問題就是台灣問題。並進一步表示:如果美國派部長級代表或總統特使來華,中國政府願意接待。

中美關係的改善使蔣氏父子憂心忡忡。1969年3月29日,蔣介石在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題為《革命曆史的啟示和革命責任的貫徹》的長篇開幕詞,指責尼克鬆政府說:“美國寄望和大陸增加接觸,他那裏知道,這種接觸,不是給大陸人民帶來親善的濟助,不是給美國政府帶來和緩的氣氛,而是給大陸人民,以至給自由世界和美國自己,帶來更大的災禍、劫難和絕望。”[48]1969年11月25日,他又在《對亞洲國會議員聯合會第五屆大會致詞》中攻擊中國共產黨說:“誰也不可能再妄想與毛共‘和平共存’!誰也不可能幻想毛共的‘下一代紅色的瘋狂接班人’會發生溫和的改變!誰也不可能貪圖毛共為貿易而貿易的利益,是以它搜刮人民脂膏,來換取對你顛覆、滲透、暴動、非囊括你的土地人民主權而不止的利益!誰也不可能再夢想有中立的、喘息的安全,因為中立就是孤立,徒予毛共以乘間滲透顛覆的機會!”[49]

為摸清美國的底牌,蔣介石最終決定讓剛剛升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出訪華盛頓。美國駐台灣“大使”馬康衛主動表示願意向尼克鬆轉達蔣氏父子的意願,爭取早日玉成此事。不久,尼克鬆即訓令馬康衛轉告蔣經國:“蔣介石總統和蔣經國副院長,都是我尼克鬆的老朋友,未來二十年台灣和西太平洋的安定,將由蔣經國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此,美國和尼克鬆本人,對蔣經國的訪美至表歡迎,並將以歡迎一位國家元首的禮儀,來歡迎蔣經國副院長。”具體訪美日期定在1970年4月20日。蔣經國對於美國將以超越體例的禮儀來接待他一事表示感激,他對馬康衛說:“本人除了深感榮幸和謝意之外,並堅信中美兩國為世界和平安定而努力,目標是一致的,合則兩蒙其利,分則兩受其害。”馬康衛客氣道:“蔣經國副院長的能力、聲望、成就和未來所可能發生的影響,我國和尼克鬆總統以至國務院的官員,都有絕對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因此,為了美國和中國未來的利益,也是為了西太平洋及世界和平未來的利益,我將暫時放下台北的館務,暫由公使代辦,我個人先行返美,為您的訪問向美國作最妥善的安排,等您圓滿達成訪美任務後,我再回台北任所。”於是,馬康衛在蔣經國訪美行程之前,就先行返回美國,去為蔣經國的訪美“作最妥善的安排”了。

此前,蔣經國曾四度訪美。1953年10月,艾森豪威爾政府揣度“太子”很可能成為蔣介石的繼承人,於是帶著一種炫耀的姿態,由國務院和國防部出麵,邀請他參觀了美國龐大的軍事、工業陣容,並借機炫耀。蔣經國以“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在美國停留了六個星期,並和總統艾森豪威爾、國務卿杜勒斯,以及剛剛解任回國的前駐韓國聯軍司令麥克阿瑟元帥進行了會談。

1963年9月,美國國務院邀請蔣經國再度訪美。這次,他以“行政院務委員”的身份在美國停留了11天,分別和總統肯尼迪、國務卿魯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瑪拉進行了會談。1965年,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瑪拉邀請蔣經國第三次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