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駕馭習慣全攻略(1 / 3)

找出你的壞習慣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些問題: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10年後,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哪些壞習慣造成了這種差距的存在?我應該如何改掉它們……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習慣沒有一個客觀而清楚的認識,不知道哪些習慣好,哪些習慣不好,我們就不可能對目前的狀況做任何積極地改變。由此可見,培養好習慣和構建富有成效的日常行為規律的第一個步驟便是進行自我評估,發現壞習慣。

對於壞習慣,有的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卻是很難發現的,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正如著名法官奧利弗·王德爾·霍爾姆斯指出的那樣:“我們以為有些事顯而易見,其實我們對這些事十分無知。”要做到完全客觀地自我評估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人總是以帶有自我色彩的世界觀來看待事物,正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一頭自小就在磨房裏拉磨的驢,日複一日地繞著石磨兜圈子。有一天,它終於老得再也拉不動石磨了。主人覺得它勞苦功高,不忍心把它殺掉,就決定把它放養到曠野之中,想讓它在剩下的時間裏在綠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這頭驢從來就沒有享受過藍天白雲下的自在生活,在它看來,生活本就是圍繞著一個點不停地兜圈子。在如此寬闊的天地中,這頭驢依然像以前那樣吃飽以後,就繞著一棵樹不斷地轉圈子,最後,它死在了這棵樹下。

在印度和泰國,人們總是用一根矮矮的柱子和一條細細的鏈子來栓象,無論大象還是小象。我們知道小象的力氣有限,自然無法掙脫,可是大象呢,一頭重達千斤的大象為什麼會被這樣“小兒科”的束縛給綁住呢?原來,那些馴象人在大象很小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把它綁在柱子上,由於小象的力量有限,無論它們怎樣掙紮都無法擺脫鎖鏈的束縛,漸漸地小象們便認為那鏈子和柱子是自己不可征服的了。

是的,正是那些定勢的思維、行動以及結果的禁錮使得我們不能全麵而客觀地認識自己,我們不自覺地陷入了強加於自己的某種陷阱之中。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突破這種困難呢?

為了完美地完成自我評估、讓壞習慣無所遁形,展開一次“360度調查”活動,把自己放到實踐中去檢驗,積極地去進行生活實踐、社會實踐。

1.在錯誤中自省

在生活實踐中,我們難免會犯錯。當不良結果出現,我們剛好可以順藤摸瓜,發現壞習慣。當然,自我反省的習慣正是我們手中握有的利器。

2.兼聽則明

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完全孤立的存在,生活中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同事、朋友、親人等。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評價中看見另一個自己。

3.借助權威問卷調查

利用一係列的自我調查問卷來找出那些阻礙你進步的不良行為,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對於問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要注重其科學性,比如,著名的赫曼博士的潛能開發和全腦優勢係統、DISC評價係統,以及“梅耶—布雷格斯”性格測驗等,都是很好的自我調查問卷。

客觀而全麵的自我評估、探察壞習慣的所在,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方法永遠比困難多,關鍵是我們的決心是否堅定,隻有擁有了堅定的決心,我們才能去為困難找到解決方法。

統籌安排,將壞習慣逐個擊破

人的習慣實際是一個龐大的體係,它就像一片樹林,裏麵有各種植物,參天大樹、小樹、雜草、纏繞樹幹的藤蔓等,就像好習慣、壞習慣、新習慣、舊習慣等。它們盤根交錯,枝葉交纏。也許我們的本意是拔除雜草,卻有可能因為雜草的根部和小樹苗糾結在一起,拔了雜草也傷了小樹。總之,這是一個龐大的且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聯係的係統,要想一次性全部把那些消極的習慣都剔除,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對這個“樹林”作一次規劃,統籌安排、逐一改變,分清主次、明確先後,然後有步驟地去培養,才是最佳選擇。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一位全世界公認的偉人。他在很多方麵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是作家、畫家、哲學家;他通曉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他發明了避雷針;他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寫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名言。

富蘭克林年輕時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渴望成功但並不成功,身上也具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毛病。由於對成功的渴望,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做些什麼來改變,要培養起一些支柱性的好習慣來增添成功的砝碼。經過研究和精心總結,他認為一個成功的人有13項習慣是不可缺少的:節製、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也就是說,他必須培養並且讓自己擁有這13項習慣。

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他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在第一頁上寫上了“節製”。這是他打算第一個培養起來的習慣。他認為,隻要征服了“節製”,那麼他就可以利用“節製”的力量去征服其他習慣。並且,在目前一段時間裏,他隻專注於“節製”的鍛煉,他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這上麵,這樣才能最有效,否則,便有可能“兩頭落空”。於是,他決定隻專注於“節製”。

他在本子第一頁“節製”的下麵畫了許多小格子,用於記錄自己每天“節製”的表現。

一個星期後,在對習慣培養做階段性總結檢查的時候,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表現一天比一天好,而“節製”已經開始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

由於首戰告捷,他就按照這種方法,在第二個星期裏,每天盯住了“寡言”,並且努力去完成它;第三個星期盯住“秩序”……很快地,13個星期過去了,他審視當時的自己與13周以前的自己,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後,為了鞏固這13項習慣,他反複進行了3次輪回鍛煉。一年以後,富蘭克林完全脫胎換骨。

在習慣的培養中,統籌安排、逐一突破才能成功。我們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進到突變,尤其開始時我們要寧少勿多、寧簡勿繁、寧易勿難。先做容易的,這樣我們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較大,成功了,我們才能更加有鬥誌地去進行後麵難度更高的鍛煉。此外,征服了第一個,即使這是比較容易征服的一個,它都會壯大我們的力量,為我們征服後麵的習慣提供有力支持。這樣我們就能形成如同滾雪球一樣的良性循環。

對於培養一個好習慣,現在我們應該很有信心了,可是對於那些根深蒂固的壞習慣該如何處理呢?

1.先積蓄勢力

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勢力,貿然對壞習慣發起進攻,無異於雞蛋碰石頭,被失敗打擊就在所難免。這對於以後我們克服壞習慣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克服舊習慣一定要等我們勢力強大了以後再進行。我們可以做以下這些來增長勢力:

明確改變帶來的好處,激發改變習慣的願望;

先培養新習慣。在好的新習慣的培養過程中,一方麵我們可以獲得經驗,知道如何去改變習慣;另一方麵,我們的毅力能夠增強;

堅定成功改變習慣的信念;

調整自己的心態,一個壞習慣往往源於一種不正確的心態。心態調整過來了,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

2.循序漸進,逐步進行

據說阿拉伯人早先酗酒非常嚴重,而且這惡習年代久遠、根深蒂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通過分析,統籌安排後,製定了“三步曲”:

第一步,觀念上,先讓大家明白酗酒的弊大於利,讓大家明白酗酒是不對的;行動上,雖然不強製戒酒,但是給予酒量有所減少者鼓勵。

第二步,規定在做禮拜時必須禁酒,但其他時間仍可自覺自治。

第三步,嚴禁飲酒,在伊斯蘭教教義中明令禁止,認為酗酒是與邪魔為伍,是肮髒的、不道德的行為。

這樣,穆罕默德就一步一步地、有計劃地使人們遠離了酗酒這個惡習。而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區別對待,循序漸進。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行而有效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當然,壞習慣的克服、好習慣的培養,方法因人而異,但是,推此及彼,上麵介紹的這些方法,對我們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有效的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用好習慣替換壞習慣

有一位禪師,帶著一幫弟子來到一大片長滿雜草的土地上。他要弟子們自己想辦法,除去地上的雜草,看誰的辦法最好。聽完禪師的話,弟子們熱火朝天地忙了起來,有的拔、有的鏟、有的挖……不一會兒,弟子們負責的區域裏雜草都一掃而光,而禪師負責的區域看上去雜草除得並不幹淨。麵對弟子們疑惑的眼睛,禪師說:“等到明年,我們就知道什麼方法是最好的了。

到了第二年,禪師和弟子們再回來這裏一看,弟子們除草的地方又長滿了荒草,而禪師除草的地方卻長出來成片的莊稼,再也看不見原來的雜草。

弟子們這才明白,除掉雜草的最好辦法是在長有雜草的地方種上莊稼。

壞習慣就像雜草一樣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很難根除。其實,準確地說是不可能根除幹淨,但是我們能夠用“莊稼”,也就是好習慣,去替換它。因此,在我們準備克服一項壞習慣之前,要先培養起一項好習慣來替換它。

一些人戒煙之後,往往會開始暴飲暴食,進而體重驟然攀升,危害到自己的健康。盡管為什麼戒煙的人會出現這種現象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解釋,但是,顯然,在改掉某種習慣之後,必然會出現某種有待填補的空白,如果我們不先下手為強地用好習慣來填補,就很有可能會被另一個壞習慣撿了便宜。因此,有目的地選取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避免一個壞習慣剛離開,另一個壞習慣又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