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時光中流淌。生命中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時間上,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它既不能逆轉,也不能貯存。習慣能讓我們節約時間,也能讓我們虛度時間;而時間也能夠把習慣磨礪得更加鋒利,讓它成為我們去成功或者自傷的“雙刃劍”。
如何管理好我們有限的時間,讓逝去的每一分鍾都變為我們成功的基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裏駕馭習慣,讓它效忠於我們,為我們贏得更多的時間?這是我們無可逃避的兩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尋找答案。
時間就是財富
時間的流逝悄無聲息,等到我們警覺,可能發已成雪。對於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最寶貴的資源。它是有限的,人生不過三萬六千日,過一天就少一日;它不可再生,隻給了生命一次機會,遺憾、悔恨、懊惱、淚水都不能使它重來一次。
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今天,他的這項發明幾乎遍布了世界的每個角落。然而,與貝爾的“天下聞名”相反的是格雷的默默無名。當時,格雷和貝爾同時都在進行這項試驗,也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取得了突破。但是由於貝爾比格雷早兩個小時到達專利局,而成為“電話之父”。
是的,就是這兩個小時的差距便隔開了成功和失敗。
蹉跎了時間,我們會失去很多東西。一個人越懂得時間的價值,就越覺得浪費時間的痛苦。
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國尚未獨立時,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的富蘭克林就在他編纂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當時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在富蘭克林報社前的商店裏,一位猶豫了將近半個鍾頭的人終於開口了:“這書多少錢?”
“1美元。”店員答道。
“1美元?”這人又問,“能不能便宜點?”
“它的價格就是1美元。”店員堅定地說。
這位顧客又看了一會兒,然後問道:“請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
“在,”店員說,“他正在印刷室忙呢。”
“那好,我想我應該見見他。”這個人堅持要見富蘭克林,於是,富蘭克林就被叫出來了。這個人問:“富蘭克林先生,請問這本書您能出的最低價格是多少?”
“1.25美元。”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說。
“1.25美元?不是吧,先生?剛才您的店員還說是1美元1本呢!”
“這沒錯,”富蘭克林說,“但是,我寧願倒找您1美元也不願意離開我的工作。”
這個顧客實在不甘心,他又磨蹭了一會兒,見沒有效果,就說:“那好吧,就1.25美元好了。”
可是這個時候,富蘭克林卻開口道:“不,現在是1.5美元了。”
顧客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5美元?你怎麼又改了?”
富蘭克林說:“是的。截止到現在,我因此而耽誤的工作時間的價值要遠遠大於1.5美元了。”
這人再也不說話了,他默默地把錢放到櫃台上,拿起書出去了。
富蘭克林先生給那個買書人也給我們上了非常有意義的一課:對於有誌者,時間就是金錢。
的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時間是創造財富的前提。“假如說,一個每天能掙10個先令的人,玩了半天或躺在沙發上消磨了半天,他以為他在娛樂上僅僅花了6個便士。不對!他還失掉了他本可以獲得的5個先令……記住,金錢就其本性來說,決不是不能增值的。錢能生錢,而且它的子孫還會有更多的子孫……誰殺死一頭生仔的豬,那就是消滅了它的一切後裔以及它的子孫萬代,如果誰毀掉了5先令的錢,那就是毀掉了它所能產生的一切,也就是說,毀掉了一座英鎊之山。”這是為成功學大師們所普遍推崇的美國著名思想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段名言。它通俗而又直接地向人們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明天的太陽,已經不是今天的太陽。人永遠都跑不過時間,但是卻可以縮短同時間的距離,隻要比原來跑快一些,哪怕快幾步,那麼,這幾步就可能會創造很多東西,就可以在人生長河中留下光輝的一瞬間。
和時間賽跑,讓生命更有價值
時間在一刻不停地飛逝,不管你是誰,它都不會停下來等你。因此,要想不被時間甩很遠,我們就也得不停地去追趕。然而,人的生命又如此有限,如果不緊追稍縱即逝的時間,便會讓原本短暫的生命更加空虛得無跡可循。因此,選擇同時間賽跑吧,即使無法超過它,也要與之並肩齊驅。
在非洲有一個名叫時間的富人。他擁有無數家禽、牲口和無邊無際的土地。他的田地裏什麼都種,他家的大箱子裏塞滿了各種珍寶,他的穀倉裏裝滿了糧食。
他實在是太富有了,連國外的人都聽說了,於是,各國商人遠道而來,隨同的還有舞蹈家、歌手、演員等。各國紛紛派遣使者,隻為看一看這位富人,然後回國後就可以對百姓說:這個富人是怎麼生活的,他長得是什麼樣子。
富人經常把牛、羊、衣服、糧食等送給窮人,於是人們都說他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更慷慨,還宣稱,誰沒見過富人時間誰就等於沒有活過。
很多年過去了,有一個部落也準備派使者去向富人問好。臨行時部落的人對使者說:“你們到時間富人的國家去,一定要設法見到他,回來後告訴我們,他是否真的像傳說中那麼慷慨富有。”
使者出發了,他們走了好多天才到達了富人的國家。走到城郊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的老頭。
使者問:“請問這個國家的富人時間住在哪裏?”
老人憂鬱地回答:“他就住在城裏,進去吧,那裏的人們會告訴你們的。”
於是使者進了城,他們向這裏的市民們問了好,說:“我們是專程來拜訪富人時間的,他的聲名也傳到了我們那裏,我們非常想見見他,然後回去後告訴我們的同胞。”
這時,一個老乞丐慢慢地走到使者麵前。
這時有人說:“他就是時間!你們要找的就是他。”
使者看了看瘦骨嶙峋的老乞丐,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名人嗎?”他們想再次確認一下。
“是的,我就是時間,但我如今已經變成不幸的人了。”老乞丐說,“我的確曾經富有,但現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我還窮的人了。”
使者似有所悟地點點頭說:“是啊,生活總是如此,但我們回去該如何對我們的同胞說呢?”
老頭想了想,說:“你們回去就對他們說:‘記住,時間已不是過去的那個樣子!’”
是啊,時間永遠都不會是過去的那個樣子,它不會等待你。
提高時間利用率,讓人生更值錢
你是否知道自己一天會浪費多少時間?當生命走到了盡頭,你是否能夠毫不心虛地說,“我不後悔,因為我從未浪費時間”?如果真想知道,不妨來做一個實驗。找一份記事曆,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將它記錄在相應的時間後麵。一整天下來,看看哪些時間段後麵是空白,哪些時間段後麵內容豐富,哪些時間段後麵的事情即使縮短時間也能完成……這樣,你就會注意到:你並不是利用時間的高手,平均每小時裏被你充分利用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或許也就隻有幾分鍾而已。
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地利用每一分鍾,那麼,我們的成就將遠遠不會像今天這樣少。
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奠基者,即使數百年後,他的名字也不會被人們忘記。然而,他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和很多人一樣,隻是無名小卒。
改變開始於他對時間的充分利用。他參加了環球考察,在“貝格爾”號輪船上,他盡可能地不去浪費任何一分鍾。他進行大量考察,搜集了足夠研究50年的標本;在別人談笑時,他在思考;在別人閑聊時,他堅持寫航海日記;在別人睡覺時,他還忙著與國內科學界朋友通過書信交流學術……當他完成了考察,踏上闊別了5年的國土時,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成了人們口中的“海洋生物學專家”,而那些學術交流書信很多都被作為成果發表。
有人問他為什麼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做出那麼巨大的成績。他說:“我想一切都源於對時間的利用,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
是的,對於那些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來說,他們不會因為時間短而認為它微不足道,也不會因為時間長而無所適從。他們知道,再短的時間隻要利用好也是一筆財富,再長的時間也有消失殆盡的時候。
據說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一共隻有兩次間斷,10天沒有動筆。一次是他63歲時病得不省人事;另一次是64歲時母親病故,過度悲傷。85歲那年,有一天他連畫4張,已經很累了,可仍要堅持再畫一張,作為對前一天因為心緒不寧而沒有作畫的彌補。齊白石在藝術的道路上,十分愛惜時間,不停地辛勤探求,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從達爾文和齊白石身上,我們不難看出時間的價值非同尋常,它與人生的發展和成功的關係非常密切。時間不停地向前流淌,誰不珍惜它、不充分利用它來使自己前進,誰就會被它所拋棄。
生活中,一個能夠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絕不會無力地看著時間流逝,他們會充分利用每一分鍾,他們具有很強的時間自我管理意識,即“今日事,今日畢”。換言之,就是要活在當下,把握現在。
有一位哲學家途經荒漠,他看到了很久以前的一座城池的廢墟。歲月已經把這個城池雕刻得滿目滄桑,不過,仔細看去,還是可以辨析出昔日輝煌時的風采。哲學家累了,便想在此休息一下,於是就隨手搬過一個石雕坐下來。
他點燃了一支煙,望著這座被曆史淘汰下來的城垣,想象著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不由得歎息了一聲。
忽然,有個聲音響起:“先生,你為什麼要歎息呢?”
哲學家四下裏望了望,卻沒有發現人,他疑惑起來。這個時候,那個聲音再次響起來,原來聲音來自那個石雕,那是一尊雙麵神神像。
哲學家沒有見過雙麵神,所以就好奇地問:“你怎麼會有兩副麵孔呢?”
雙麵神說:“有了這兩副麵孔,我才能一麵察看過去,牢牢吸取曾經的教訓,並總結經驗。而另一麵又可以去瞻望未來,憧憬無限美好的明天。”
哲學家說:“過去的隻能是現在的逝去,無論如何都留不住,而未來又是現在的延續,無論如何現在都無法得到。如果你不把現在放在眼裏,就算你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知,那又有什麼具體意義呢?”
雙麵神聽了哲學家的話,不由得痛哭起來,他說:“聽了您的話,我才終於明白,我今天落得如此下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