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教師緣何不讀教外書(1 / 2)

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前夕,相關部門都會公布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情況。2013年4月19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都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公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進行了詳盡的解讀。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9本,比2011年增長不到0.44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國的7本。如果考慮到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品種已達到37萬種,穩居世界第一出版大國的地位,並超出美國一倍的情況,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量就顯得格外低。

作為教書人的教師,理應首先是個讀書人,在全體國民閱讀情況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教師能否成為全國國民閱讀的楷模呢?但是教師的讀書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在2013年第18個世界讀書日前夕,《現代教育報?教師周刊》用三個版麵對教師閱讀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該報記者通過入校采訪、電話采訪、QQ群采訪等多種渠道,采訪了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等24個省、市20多所中小學的教師。該報的調查顯示,僅有10%的教師喜歡讀紙質書,3%的教師上課之外不讀書。當然,考慮到樣本容量,這份調查並不完全能夠反映全國教師的閱讀現狀,但也從一個側麵真實地展現出當前教師的閱讀情況。

我也一直關注著媒體對教師閱讀現狀的報道。2007年4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頭版以“有些中小學教師幾乎不讀‘教外’書”為題對教師遠離閱讀、遠離書香的現狀進行了報道。此外,該報頭版還配發了《功利“驅逐”書香,忽聞教師“不讀書”》的評論。在相關的報道中,記者舉了這樣的兩個例子。其一,在語文高級教師評定時,有位教師向評審教師認真地提問:《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的書名弄錯了吧?“閱微”應該是“閱讀”啊。其二,某校給每位教師自主選擇訂閱200元的雜誌,有的教師卻說:“不如直接發錢給我們,反正訂了我們也沒時間看,還是折現劃算。”這則報道也尖銳地指出,今天的教師,不少已從腦力勞動者“蛻變”成體力勞動者。他們的書架上,除了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外,恐怕很難再找出其他的書。讀書成了一種奢侈。

《新華每日電訊》的報道和評論刊發後,多家網站進行了轉載,這樣就引發了公眾對教師讀書少的“吐槽”。正如《新華每日電訊》的評論指出,教師幾乎“不讀書”,將進一步稀釋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並牽涉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如果連教師也不願或者無暇“讀書”,怎麼引導學生形成閱讀習慣?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師都“不讀書”了,還怎麼育人?

《光明日報》2007年12月5日刊發了《園丁更應識書香》一文。該文指出,前不久,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對該區中小學教師閱讀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3.5%的教師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48%的教師每年讀書不足4本,個別教師甚至一年不讀1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