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與一個學科在中國的成長有著貌似鬆散、其實密切的關聯。

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創生於美國,從1936年愛荷華大學成立的第一個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發展至今,全美目前有822個創意寫作班,153個授予藝術碩士學位(Master of Fine Arts)的創意寫作項目,其中37個頒授博士學位。隨著這個學科的普遍開設,美國誕生了大批有著科班背景的當代作家,絕大多數知名作家也都在大學任教創意寫作,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作傳統和駐校作家製。

中國內地對於創意寫作的關注與發聲,最早來自於滬上高校。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4月,是中國首家致力於創意寫作理論研究並將之與創意寫作教學、創意產業實踐結合的科研單位。中心以創建中國化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為目標,致力於歐美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的整體引進和中國傳統寫作學的現代化改造,改革中國高校中文教育教學培養機製,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的專業創作人才以及具有原創寫作能力的創意產業核心從業人才。也是在這一年,經教育部首批試點,複旦大學中文係開始正式招收創意寫作(文學寫作)方向的藝術專業碩士(MFA),嚐試文學寫作的碩士學位教育。

與創意寫作學科在中國的發端同步,理論的準備和教材的儲備也同時開始,2011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了由本校外國語學院和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刁克利先生翻譯的《成為作家》、《開始寫吧》等四本教科書,這也是中國內地出版的首套創意寫作叢書。一年之後,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紅兵教授又翻譯出版了《創意寫作的興起——戰後美國文學的“係統時代”》,這是一部美國“創意寫作”的學科發展史,深度呈現了美國高校創意寫作,令美國高校係統性地參與了美國戰後的複興,並在冷戰中不僅僅為科技創造性,而且還為美國文化“創造力”提升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不同於一般大學課程由教授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思維方法,創意寫作的教學接近於集體工作室的運作方式,學生與老師組成一個團隊,通過人文理論的學習和經典著作的選讀,針對具體的寫作項目,經受一輪輪頭腦風暴式的創意洗禮,使得每個參與者成為一個有創意的個體,並通過策劃與寫作係統實現提升自我的人文學養。創意寫作係列成果的推出以及創新的授課學習方式,正在對中國文學教育教學體係的改革發揮著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也許是中文和新聞的雙重教育背景使然,加之創意產業的興隆,筆者對於創意與寫作的關注由來已久。2004年,筆者以傳媒發展研究院為平台參與創立了“傳媒前沿圖書工作室”,帶領研究生進行實踐,與作家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等中國一流出版機構合作推出了多部紀實文學作品;2008年之後,又依托傳媒大學電視台成立了“創意與寫作”工作室,以實際訓練課的方式繼續探索,隻不過將授課重點放在了電視文體寫作上;2011年又通過參與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院MFA的教學,將創意與寫作較為係統地進行了推介,學生們的反饋很好,我的收獲也很大。

進入2012年,與母校中國傳媒大學77級電視攝影班合作出品的《膠片的美好時代》以及與台灣銘傳大學合作、正在編撰中的《永遠的校長——包德明》等圖書作品,無疑又是筆者以創意思維統合寫作,將創意與寫作付諸實踐的又一成果。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和文字愛好者,我甚感欣慰。

本書同樣以寫作工作坊的方式推進和完成,有兩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參與了進來:“序言”“驕子前傳”“定福莊的早春”“窮人美”“膠片的美好時代”“我為什麼要讚美你”部分由朱冰撰寫;“接勿愛情”“班球”“大師瀟灑”“從物質到精神”“班徽隻做31個”部分由餘點撰寫;“一線,一線”“第一個!第一個!”“出鏡,出鏡”“一等獎!一等獎!”“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部分由朱冰、李蕊撰寫;“體育大片”“電視有學”“翻滾吧,50後”“77攝影·複雜未遂”“班徽永存——從信物到精神”部分由焦陽撰寫;餘點和焦陽還參與了“一線,一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部分的修正。朱冰負責全書的策劃、修改和校正。

感謝77攝影班的諸位校友,其中部分文字來自於他們的原創,是他們和我們一起完成了這段書寫;感謝77級攝影班班長,電視與新聞學院任金州書記的關懷,感謝傳媒大學電視台喬保平台長的厚愛,感謝導師鍾大年教授的關照,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蔡翔社長、閔惠泉總編以及總編助理欣雯女士的提攜,沒有他們,就沒有這本書的誕生。

正如77攝影班校友於書中所言,時光恰似膠片,用時方覺其短。幸運的是,冬去春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時代已然到來。

朱冰

2012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