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寶貝
一位農民,種了一輩子豆子。
如果豆子賣不出去,他就把豆子發成豆芽再賣;
如果豆芽賣不出去,他就賣豆苗;
如果豆苗再賣不出去,他就將豆苗移植到花盆裏賣盆景;
如果盆景還賣不出去,他就把豆苗移植到泥土裏,等它長大,幾個月後又會結出許多新豆子。
這位農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在他眼裏,豆子的所有形態都是有用的。
人們常說,豆腐是所有食品當中最容易做的:做得剛剛好就是普通的豆腐,做硬了就是豆腐幹,做軟了是嫩豆腐,更軟一點是豆腐腦,做臭了是臭豆腐,做碎了是豆腐渣。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你不喜歡的不一定別人也不喜歡。你覺得臭豆腐臭不可聞,但有人卻甘之若飴。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給總統送書的故事:
有一位書商想讓總統推薦自己的書,於是他給總統送了一本書,並三番五次地征求其意見。而忙於公務的總統,並不願與他多糾纏,便隻回了一句:“這書不錯!”書商如獲至寶,大做廣告:“這是一本總統喜愛的書。”於是,這些書被一搶而空。
不久,這位書商又送了一本書給總統,總統上過一次當,這次學乖了,奚落書商道:“這書糟透了!”不曾想還是著了這位書商的“道”。他又拿此話大做文章:“這是一本讓總統討厭的書!”人們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售盡。
第三次,書商將書送給總統時,總統鑒於前兩次的教訓,幹脆緊閉金口,不置一詞。但最終還是被這位聰明的書商鑽了空子。這次他做的廣告是:“這是一本讓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結果,這本書又被一搶而空。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卻可以通過轉換思維與觀念,發現每件事物的價值與積極意義,從而化腐朽為神奇。
曾經看過一部法國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至今仍記憶猶新:1949年,當克萊門特?馬修—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目睹了孩子們的無法無天與可憐無助,學校的管教就像警察對待犯人一樣對待孩子們。這一切,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的衝動。他專門為孩子們譜寫歌曲,神聖而純淨的音樂不但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情節是:克萊門特讓所有的孩子展示歌喉,根據他們原本的音質音色(高、中、低音)來決定他們在合唱班裏的位置。其中有一個小孩的聲音特別難聽,克萊門特也給他找了一個位置—當樂譜的“支架”。另一個孩子完全不會唱歌,克萊門特則讓他做自己的助理,專門拿指揮棒。
每個人都因為找到了合適的位置,而使自己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原來,在仁愛的音樂家心中,每一種聲音都是有用的,都是偉大樂章的重要部分!
因此人們常說:“沒有廢物,隻有放錯了地方的寶貝。”
萬物皆如豆腐,放對地方就有價值。
每一樣東西、每一個人,隻要用在正確的地方,全都是寶貝。
婚姻學校
關係就是修行。
阿鳳跟教練訴苦,說她老公對他親戚的事都很熱心,卻常常會忽略她,因此心裏很不平衡。
阿鳳說:“我覺得他對別人都很有大愛,唯獨對他身邊的我缺乏愛。”
教練說:“可能你們對愛的理解有所不同。或許你老公沒有平衡好所有關係,但這並不等於他不愛你。”
阿鳳:“我知道他愛我,可是我跟他溝通的要求沒有被滿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