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皮膚科病症(二)(3 / 3)

方藥一巴豆30g,雄黃3g。

將巴豆去殼,研成豆渣狀,雄黃研粉,兩藥混勻,用紗布2~4層包裹搽患處,每次1~2分鍾,以瘙癢減輕,局部起水泡為度,並以無菌紗布覆蓋。水泡吸收後,患部皮膚脫落即愈。3天為1療程。間隔7~10天再用藥。

馬文衡經治8例神經性皮炎,均獲痊愈。

(新醫學1982∶4)

方藥二鮮雞蛋2個,米醋半斤。

取雞蛋用醋浸泡4~7日後去殼,蛋清蛋黃混勻,塗搽患部,再以4~6層紗布浸醋外敷,日3次。

柴永光用治多人,均獲愈。

(皖南醫學院學報1982∶1)

方藥三陳醋1000ml。

煮醋沸濃縮至100ml。洗淨患部,用濃醋搽之,早晚各1次。忌生冷水洗患處。

郭力共治72例,治愈65例,用藥2~3天即見效,7天內痊愈,有效5例,無效2例。

(雲南中醫雜誌1984∶1)

方藥四樟腦、冰片各等份。

研粉用75%乙醇溶解,用棉球蘸藥搽患處,幹後患部用傷濕止痛膏貼敷,隔3~4日上藥1次。

賈秉祿治療頸部局灶性神經性皮炎15例,外用藥3~5次後均獲愈。

(青海醫藥1983∶1)

方藥五鮮白頭翁全草。

取本品鮮葉洗淨,揉搓,使葉漿滲出,貼於患處,再用2層紗布覆蓋,每次10~20分鍾,以出現灼痛為度。除去藥物。1~2日出現水泡,瘙癢消失,如未見水泡,再次貼敷,水泡大者刺破抽盡液體,以呋喃西林紗布包紮。

丁華治療21例,用藥1~3次均獲愈。

(陝西中醫1990;11(7)∶321)

方藥六荊棘油。

取幹荊棘枝一端燃燒,其燃端頂在鐵皮上,即有黑色油樣物流出。取其油塗患處,隔日1次。

上方用治51例,經3~5次塗藥,全部治愈。

方藥七鐵錢蓮。

取其鮮葉搗爛,連同藥汁敷於皮損處,可有劇痛,燒灼感,次日起大水泡數個,3天後水泡破潰流出黃水,外敷消毒紗布,以防感染,第5天結痂。

熊一平經治16例,用藥1~3次均愈。

(重慶中醫藥雜誌1987;(3)∶7)

【按語】

本病因精神內傷,血虛風燥;或皮膚反複刺激摩擦,以致外感風濕,熱邪蘊結皮膚而發病。治宜調養精神、養血祛風、清熱止癢。

(十)帶狀皰疹

為一種帶狀分布的皰疹性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本病可突然發生,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出現,排列成帶狀,常見於腰脅部,亦可發生在頭後、外陰、四肢,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成簇水泡,自覺刺痛。可伴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狀。多發於春秋季節,以成年患者為多。中醫稱為“纏腰火丹”,“火帶瘡”等。

【臨床治驗】

方藥一鮮馬齒莧。

將本品洗淨,搗成糊狀,敷於皮損處,日2次。

田新貴共治10例,均於2天內治愈。

(新中醫1981∶4)

方藥二虎杖15g,板藍根20g,丹皮、赤芍各13g,蟬蛻10g,甘草5g。

取諸藥水煎,分2次服,日1劑。

蔣森共治13例帶狀皰疹,服藥3天治愈8例,5天治愈4例,9天治愈1例。

(新中醫1982∶1)

方藥三丹參、白芍各20g,柴胡、板藍根、半枝蓮、秦艽、甘草各15g,龍膽草、當歸、梔子、黃芩、元胡各10g。

發熱加銀花、連翹;濕重加澤瀉、木通;便秘加大黃;疼痛加乳香、沒藥;病在頭部加菊花;頸部加葛根;腰部及下肢加牛膝、川楝子。水煎,分2次服,每天1劑。

劉鴻裕觀察26例,平均治療48天,全部治愈。

(河北中醫1982∶3)

方藥四當歸。

取藥研粉,每次0.5~1g,4~6小時服1次。

用治54例,服藥1天止痛22例,2天止痛32例,皰疹於服藥3~4天萎縮、結痂。

(《中藥大辭典》)

方藥五王不留行。

將藥焙至黃褐色不焦為度,研末,以蛋清調成糊狀,塗於皮損處,日2次。

王巧雲治療36例,用藥3~6天治愈28例,6~7天治愈4例,10~15天治愈4例。

(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7;10(2)∶23)

方藥六桑螵蛸。

將藥燒焦研細粉,以適量香油調之,外塗患處,日3~4次。

範永祥治療30例,用藥1~2次均獲愈。

(新醫學1975;(6)∶319)

方藥七雄黃、五倍子、枯礬、黃連各等份。

諸藥研末,用適量香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用紗布包紮,日3~4次。如皮膚糜爛可用藥粉直接撒於皮損處。

吳明亮治療30例,平均用藥2.5天,全部治愈。

(新醫學1982∶7)

【按語】

本病由濕熱火毒為患,發病初期以肝膽濕熱,氣滯血瘀多見,後期則為經絡阻滯,邪毒未清。臨證分為肝火、脾虛、肝鬱型。宜以養陰活血止痛,兼以清熱解毒治之。

(十一)濕疹

為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所致的過敏反應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皮膚病。本病常反複發作,易轉為慢性。急性濕疹初起多局限於某一部位,並很快發展成對稱的波及全身的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皮損為多形,如紅斑、丘疹、水泡,呈彌漫對稱性分布,形狀各異,劇烈瘙癢皮損糜爛、滲液、化膿及結痂。濕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不同部位。此病相當於中醫的“濕瘡”、“浸淫瘡”。

【臨床治驗】

方藥一茶葉3~6g,硫酸鎂適量。

用開水2000ml衝泡茶葉,待茶水呈棕色後,過濾,加入適量硫酸鎂,配成15%硫酸鎂茶葉水溶液,溫洗患處,每次25~30分鍾,全身濕疹者,可用此藥液洗澡,日1次,重者2次。

郭英祥用治25例急性濕疹,連用4~5日均獲愈。

(天津赤腳醫生1980∶3)

方藥二青黛10g,枯礬20g,鋅氧粉10g,冰片3g,雄黃6g。

諸藥研末,以香油或茶油調勻搽患部,日2~3次。

殷希防治療急、慢性濕疹56例,治愈47例,無效9例。

(江西醫藥1981∶5)

方藥三鮮馬鞭草全草90g。

將本品洗淨置瓦罐內(忌鐵器)加水500ml煮沸。溫洗患處,日數次。

薛維介紹,此方用治急、慢性濕疹效佳,一般數日即愈。

(江西中醫藥1981∶3)

方藥四芒硝150~300g。

此為1次用量,加冷開水溶化,用消毒紗布浸之,濕敷患部,每次服30分鍾至1小時,日3~4次。

劉啟文治療濕疹10例,外敷1~2次灼熱瘙癢即消失,全部治愈。

(新中醫1990;(9)∶40)

方藥五蒲黃。

將本品研極細粉,取適量撒於患部,當滲液浸透藥粉後,再重複上藥。

臨床收治30例滲液性濕疹,25例當日癢止,大多數1~3天滲液消除,經6~15天治療,全部獲愈。

(新醫藥學雜誌1977∶9)

方藥六馬鈴薯。

將本品洗淨去皮,切成小塊,搗如泥狀,敷於患處(厚約0.5cm),用紗布覆蓋,油紙繃帶包紮,每天換藥2~4次。

蘄碧雲用治35例滲液性濕疹,平均用藥6.8天,均愈。

(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4)∶243)

【按語】

中醫認為本病之發生或因於脾虛濕困,濕熱內蘊;或因於外感風邪相搏於肌膚。急性、亞急性濕療治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祛風止癢。慢性濕疹則施以養血祛風,健脾利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