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是由濕熱蘊結,以致氣血不和所致。且常與遺傳有關。治則是清熱燥濕,殺蟲斂汗除臭。密陀僧能消腫殺蟲,收斂防腐,“治諸瘡,消腫毒,除狐臭”。(《本草綱目》)。輕粉清熱收濕,斂汗除臭。明礬長於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冰片則可清熱,斂汗而除臭。
(六)黃褐斑
係指常見於臉部的斑片樣皮膚色素沉著性皮膚病。病因可能由性腺內分泌功能紊亂和日光照射等因素所致。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尤其是妊娠期婦女,亦可見於中老年男性肝病、結核病等慢性病患者。臨床表現為雙顴或麵頰對稱性褐色斑片,形態大小不等,多為蝴蝶狀,有的隻見於單側臉部,無自覺症狀。夏季日曬後皮疹常加重。中醫謂之“黧黑斑”。
【臨床治驗】
方藥一白附子、白及、浙貝各等份。
將藥研末,用凡士林調成軟膏,早晚各塗藥1次。
陳向東治療137例,治愈109例,好轉24例,無效4例。
(陝西中醫1987;2∶59)
方藥二輕粉、海螵蛸各等份。
將海螵蛸焙幹研粉,再與輕粉和勻。先清洗麵部後撲粉適量,微汗後搽藥更佳。
陳華用治汗斑31例,據觀察初發者1次即愈,最多者5次可獲效。愈後無複發。
(新中醫1988;10∶11)
方藥三硼砂粉。
取鮮黃瓜搗爛,取汁適量加入硼砂粉至飽和為度,塗於患處,日1次。
1例黃褐斑患者,用藥當日癢止,1周後白斑轉紅,恢複正常。
(河南中醫1985∶4)
方藥四柿樹葉。
取青嫩柿樹葉曬幹研粉,與凡士林等量調勻成膏狀,睡前搽患處,次日洗去,10天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
1例患者連用3個療程,棕褐斑全部消退。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3)
方藥五丹參、雞血藤、浮萍各30g,紅花、川芎、荊芥穗、生甘草各10g,生地20g,連翹15g。
將藥水煎服,每天1劑。
共治黃褐斑30餘例,均獲愈。一般服6~8劑見效。
(河南中醫1982∶3)
方藥六山薑20g。
將藥搗爛,加醋100ml浸泡12小時。洗淨患處後,蘸藥水外塗,日1次。用藥期間換洗內衣、被子等。
本品治療105例汗斑,97例治愈,8例複發。
(新中醫1976∶2)
【按語】
本病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臨證多分為肝鬱氣滯血瘀型,腎虛精血不足型及脾虛痰濕凝聚型。治療宜分別采用疏肝活血,滋補肝腎及健脾化濕之法。白附子味辛甘,性溫,能燥濕祛風。白及苦、甘澀,擅長收斂消腫,生肌止血。浙貝苦而寒,功專清熱散結。海螵蛸鹹、澀而溫,功能收濕斂瘡。柿葉苦寒,可清熱除燥。
(七)雀斑
麵部見有散在或密集的芝麻大小的褐色斑點,如雀卵之色,為色素代謝障礙性皮膚病。無自覺症狀。夏季皮疹明顯,冬天可減退。
【臨床治驗】
方藥一丹參、雞血藤、浮萍各30g,紅花、川芎、荊芥穗、生甘草各10g,生地20g,連翹15g。
將藥水煎分2次服,每天1劑。
李太安觀察30餘例,服藥6~18劑後均獲愈。
(河南中醫1982∶3)
方藥二鹿角灰、密陀僧、白茯苓、天門星各等份。
將藥研細末,用蜜調勻,睡前洗麵部,外敷藥膏,次日洗去。
經治10餘例,均效,10天左右可退淨。
(中醫雜誌1959∶3)
方藥三鮮薑50g。
將上品加50%乙醇500ml浸泡15天,外搽患處。
1例男子雀斑,搽藥半月後完全消退,無複發。
(新疆中醫1988∶2)
方藥四金爐底、硫黃各等份。
將藥研末,用乙醇棉球蘸藥粉塗患處,搽至微紅。
王錦龍治療40例汗斑與雀斑,均於1~2次告愈。
(福建醫藥雜誌1980;5∶48)
【按語】
因五誌化火,風邪外搏;或腎水虧虛,不能上榮於麵為其病因。治以清肺涼血,祛風通絡,或是滋腎養血,退色消斑。
(八)痤瘡
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疾病。目前認為與青春發育期體內雄激素分泌失調,棒狀杆菌感染及皮脂分泌過多有關。好發於青春發育期男女。以麵部、胸、背等處多見,初起為細小丘疹如刺,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常有皮脂溢出,並發細菌感染可伴有小膿皰、囊腫、形成結節、瘢痕等損害。女性在月經前及月經期皮疹常加重。
【臨床治驗】
方藥一桑白皮、黃芩、生山梔、丹皮、赤芍各12g,丹參15g,連翹9g,大黃6g(後下),生甘草3g。
將藥水煎服,日1劑。禁酒及辛辣物。
丁大虎共治55例青年麵部痤瘡,服藥12劑以內症狀消失52例,無效3例。
(湖南醫藥雜誌1983∶2)
方藥二白果仁。
睡前洗淨麵部,用數塊白果仁切麵反複搓患部。
邵忠文治療酒刺116例,一般用藥7~14次酒刺即消失,愈後無瘢痕。
(新中醫1982∶1)
方藥三白花蛇舌草50~60g,枇杷葉9~15g,當歸、梔仁、黃柏各9g,白芷6g,桑白皮12g,黃連3~5g,生甘草3g。
有瘺管者加百部9~12g,夏枯草12g。水煎服,每日1劑。
經治10例痤瘡,治愈8例,顯效2例。
(中醫雜誌1981∶9)
方藥四荊芥、防風、黃芩、白芷、桔梗、浮萍、牡丹皮、皂角刺各10g,生何首烏、苦參、土茯苓各20g,牛膝15g。
伴膿皰或囊腫加銀花20g,連翹15g,有瘢痕加丹參30g。水煎服,日1劑。
本方治療異常型痤瘡46例,痊愈42例,有效與無效各2例;46例中有囊腫型4例,治愈與有效各2例。
(山東中醫雜誌1992∶1)
方藥五白花蛇舌草50g。
將藥水煎,日1劑。藥渣煎水搽患處,日3次。
關啟文等用治1例尋常型痤瘡,用藥3天皮疹開始消退,兩周後基本治愈。
(四川中醫1991;(1)∶35)
方藥六刺蝟油。
取刺蝟脂肪慢火熬油,塗患處,每晚1次。
李磊經治9例,獲良效。有結節或膿腫、破潰者效果較差。
(四川中醫1989;7(4)∶40)
方藥七杏仁數枚。
將杏仁搗爛如泥,洗臉後塗搽。
高秀春介紹此方用治酒刺有效。
(河北中醫1991;13(2)∶19)
【按語】
痤瘡一症,一般認為多由腎陰不足,相火過盛,或衝任不調,以致肺胃火熱上蒸頭麵而引起。病初起宜用瀉相火,清肺熱,涼血解毒之法;反複發作者,應側重養陰清熱,活血散結;伴衝任不調,宜兼調衝任;因脾胃濕熱,肺經外感風邪,治療可從祛風發汗,清熱利濕入手。藥如桑白皮、黃芩、枇杷葉、杏仁、白果清瀉肺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連翹、皂角刺、梔子、甘草清熱解毒。赤芍,丹皮涼血活血解毒。白芷、防風、荊芥、浮萍祛風除濕。桔梗、丹參、牛膝活血治痤。
(九)神經性皮炎
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常反複發作,較難根治。多見於青中年,老年較少見,兒童一般不發病。本病與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和局部物理刺激有密切關係。臨床分為局限性和泛發性兩類。前者發病局限性某一部位;後者泛發於全身。主要特征為皮膚苔蘚樣變和劇烈瘙癢。多發生於頸項兩側,雙肘背,四肢伸側、陰股部、臀部、外陰等易受摩擦的部位。皮膚幹燥,增厚、粗糙、苔蘚樣變、斑片狀浸潤及劇烈瘙癢等改變。中醫稱為“頑癬”。
【臨床治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