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麻雀去毛及內髒、肚內填加白糖,用麵團包住蒸熟食用,1次吃下,1歲以下減半,日1次。
劉乃祥觀察百日咳多例,服藥3~4次即愈。
(赤腳醫生雜誌1978;(3)∶13)
方藥七百部750g,白前、前胡、棉花梗、甘草各500g,天竺子400g,金沸草梗600g,蜂蜜1500g。
將藥切碎,加水15000ml浸泡3小時,水煎2小時,煎至3500ml,複煎時加水10000ml,煎至2000ml,合並藥液,過濾,文火濃縮至4000ml,加蜂蜜收膏裝瓶。1~3歲每次飯後15ml,4~6歲每次30ml,7歲以上每次45ml,日3次。
所治97例,痊愈95例,另2例合並腦病無效。
(江蘇中醫1965∶1)
方藥八鮮豬膽汁2份,百部3份,白糖25份。
將白糖熔化,加入百部粉,膽汁,文火熬2~3分鍾,製丸如桐子大。1~3歲每次2丸,4~6歲每次4丸,日3次。
觀察百日咳250餘例,2周內治愈率達95%以上。
(山東中醫雜誌1984∶4)
方藥九天門冬、麥門冬各15g,百部根9g,瓜蔞仁、橘紅皮各6g。
上方水煎服,日1劑。1~3歲分3次服。4~6歲分2次服。7~10歲1次頓服。
共治本症10餘例,多數1劑,少數2劑而愈。
(中醫雜誌1955∶7)
方藥十半邊蓮、鵝不食草各120g。
上藥均為鮮品,加水500ml,水煎2次,合並藥液濃縮至300ml,加蜜糖60ml。3歲以下每次15ml,3歲以上20ml。日3次。5天為1療程,連用1~2療程。
本方用治21例百日咳,均獲愈。1療程治愈12例。2、3療程各治愈7例與2例。
(赤腳醫生雜誌1977∶2)
方藥十一黃藥子5000g。
將本藥切片,水煎至10000ml,加入白糖500g,調勻。3歲以內日服30ml,3歲以上日服50ml,分4次服。
本組觀察25例,結果19例治愈,4例好轉,2例無效。
(《福建藥物誌》)
方藥十二了哥王根2500g。
將幹品加水12500ml,水煎5小時,得藥液3000ml,再複煎1次,合並藥液。1~3歲每次10ml,4~8歲每次15ml,9~12歲每次20ml,日3次。
劉坤功治療10餘例,皆於2周內獲愈。
(廣東中醫1957;1∶19)
方藥十三朱砂、熊膽、薑半夏、橘紅、川貝母、款冬花各6g。
將朱砂、熊膽研細,餘藥研粉,諸藥混勻。1~2歲每次飯後0.3~0.5g,2~4歲每次0.5~1.5g,日3次。
呂宗鎮用治本症100例,一般2~3天顯效,5~6天治愈。
(新中醫1987;2∶42)
方藥十四蜈蚣、甘草各等份。
將藥焙幹研粉,1~2歲每次1.5g,3~4歲每次2g,日3次。5~7天為1療程。
用上方治療500餘例,有效率90%。另有人觀察32例,有效24例。
(《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彙編》)
(湖南中草藥通訊1978∶3)
【按語】
痰熱內盛,複感風寒,痰火與外邪互結,阻於氣道,肺失肅降、痰隨氣逆則頓咳。故感受時邪,痰熱阻滯氣機乃本病之主因。嬰幼兒最為多見。治療原則為清熱化痰、宣肺止咳。藥如川貝清熱化痰,可潤肺,使肺氣清肅。橘紅行氣化痰以止咳。黃芩清熱,白前能化痰止咳,合蘇葉可宣肺,以透表邪。竹茹、陳皮、半夏健脾化痰。茯苓滲濕,以利化痰。蘇葉、款冬花、百部功專潤肺止咳解痙。天冬、沙參功能養肺陰潤肺燥等。全蠍辛平,入肝經,擅長息風止痙,解毒散結,臨證用治頓咳,效著。地龍鹹寒,入肝、脾、膀胱經,功可清熱息風,清肺平喘,對熱咳尤效。馬齒莧酸而寒,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全蠍、地龍、馬齒莧對肺熱型、痰熱互結型頓咳,用之屢建殊功。
(三)驚風
為小兒時期常見的病症,特點是抽搐伴神昏,往往起病急驟,病情險惡。多見於1~5歲的嬰幼兒,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亦稱“驚厥”,俗稱“抽風”。
【臨床治驗】
方藥一生石膏50g,代赭石25g,朱砂23g,巴豆霜2g。
將藥研極細粉,以白開水或乳汁衝服。6個月以內每次服0.2g,6個月至1歲每次服0.25g,1~3歲每次服0.3g,3~5歲每次0.5g,5~7歲每次1g。
經臨床驗證有效。1例熱盛致痙,服本品0.25g,抽搐即止。其後每4小時服1次,連服3次,恢複如初。
(新中醫1983∶7)
方藥二全蠍7隻。
將全蠍焙幹研細粉。小兒每次0.3g,乳汁衝服,日3次。或用本品3隻,飛羅麵15g,以生薑搗成餅,貼於額中部。
此為趙印府經驗方,臨床運用頗有效驗。
(哈爾濱中醫1965;2∶54)
方藥三全蠍8g,蜈蚣2g,守宮2隻,僵蠶、飛雄黃、飛辰砂、樟腦各3g。上藥研為細粉,蜜調,敷於囟門,再用本品少許敷臍中。
丁明君用上方治療慢驚風昏迷者有良效。
(中醫雜誌1963;2∶22)
(四)夜啼症
初生嬰兒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時啼哭,重則通宵達旦。主要特征為入夜啼哭,時間長短不一,白日可安靜,通常全身狀況均好,無發熱、嘔吐、泄瀉、傷乳、停食饑餓、尿濕、衣帶過緊,癤腫及皮膚瘙癢等原因可查。
【臨床治驗】
方藥一黑醜7粒。
將藥搗碎,用溫水調成糊狀,睡前敷於臍部,以膠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