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新西蘭,除了人種、語言、文化多元化,異於國內,讓新移民大開眼界外,在販賣商品的方式上也別具特色,令人歎為觀止。
話說一九九四年的一個傍晚時分,莉莉一如既往地準備弄些小點心,給放學回家的女兒充饑時,忽然門鈴聲大作。
“Doyouneedonebarofchocolate?”兩位約莫十歲、手捧巧克力糖的kiwi小女孩出現門口,輕聲細語、喃喃有詞地問。
“Twodollarsforeach...”“...Fundraisingforswimmingpool...”莉莉還沒想清楚怎麼回事,小女孩已嘟嘟囔囔地報出貨品價錢,並說明此行目的,是為學校新建遊泳池籌款。
一則立意感人,再則小女孩楚楚可人的模樣,教人不忍心拒絕,於是順手從口袋裏掏出幾個銅板,分別向兩人買了不同口味的巧克力,以便她倆再往下一家去繼續未完的生 意。
“媽!你要跟我買巧克力噢!”才轉身進屋,讀初中(新西蘭初中的小孩十一二歲,有別於國內情形)的女兒興高采烈地捧著一個狀似餅幹盒的東西,跟在屁股後頭衝進廚房,仿佛兜售小販般地大聲嚷嚷。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莉莉簡直被這些小娃兒們搞糊塗了。
“媽!我們學校準備蓋風雨操場,經費不夠,巧克力公司免費提供糖果,賣了的錢,就當作讚助費。”沒等莉莉問話,女兒一股腦、劈裏啪啦說了一堆。
“學校蓋房子?教育部不提供經費嗎?”
“媽!香香她媽媽不讓她出去亂跑,怕碰到壞人,全部自己買,還分給我吃哎!……媽!我不想吃,我想把它一起賣了,多一點錢給學校,你說好不好?”女兒沒回答莉莉的疑問,繼續發表她的意見。
想當年,在國內任教的學校,區區修建廁所的小事,教育當局都已早早編好預算,毫厘不差,學校連家長都不敢去要一毛錢,就更別提要學生幫忙籌錢了。現在新西蘭的學生,竟然還得路邊小販似的拋頭露麵,挨家挨戶地去賣巧克力,幫著學校籌錢,怪哉!
更妙的是,有些家長秉持國內的觀念:擔心孩子遇上歹徒,不要寶貝兒女上門求售;擔心孩子浪費了做功課的時間;擔心孩子成群結黨,招搖街市……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幹脆全數自行吸收,墊出巧克力糖的錢,來個變相捐獻。這不僅讓人見識到了諸多與原居地不同的新景象,也感受了此地教育的新鮮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