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另一種體驗(1 / 1)

雖然旅居此地數年,但仍舊習慣於晚上九點鍾左右打開收音機,收聽華語播報的新聞及氣象報告。

那年——1994年——“葉先生、葉太太,電台正缺人手,有沒有興趣過來幫忙呀!”鄰居鄭先生小區電台主播兼華報主編,在發現一家五口都操著流利標準語言的葉家後,試探地邀請一起做節目。

也許是好奇,也許是想一償夙願,嚐試播音的樂趣,總之,在鄭先生的推薦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五名新手,一腳踏入了廣播圈。夫妻倆以三聲帶(華語、閩南語、客家語)發音,主持“寶島情懷”的節目。剛上十年級的女兒與侄子、侄女,則製作並主持青少年時間《我有話要說》的call-in訪問節目。盡管當時一家子都還步履不穩、戰戰兢兢,甚至誠惶誠恐、牙牙學語似的學習,等待琢磨。但不可否認,一段時日的錘煉後,五個人都深深地愛上了這份“自言自語”的妙趣,而且全心全意地投入那間隻夠兩三人轉動的小小鬥室。

“廣播人”的頭銜,催逼著這家子不但得多留心廣播技巧,閑暇時更須多方麵查閱相關書籍,或請教有經驗的親朋好友,跟著專家前輩們四處采訪,收集資料,孜孜矻矻、認真地學。為了取長補短,除了多聽聽別人的節目外,更錄下家鄉的節目帶子,回家咀嚼、消化,同時與自己的節目帶參照改進。如此勤勞、努力,無非是希望“三腳貓”日後能平穩地站起來,躋身為可愛的“波斯貓”,人“聽”人誇。

奧克蘭,雖還談不上“居大不易”,但相差也不遠了。

人浮於事,加上語言溝通、文化背景的懸殊差異,使新移民要想立刻融入,找份謀生工作,立足異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從周遭朋友所謂“海防部隊”(海邊釣魚)、“銀行上班”(到銀行領利息過日子)便可見一斑。過多的閑情,無法排遣的時光,著實讓人有些發慌。因此,故鄉的點點滴滴,此時此刻教人懷念不已,午夜夢回,還不免長籲短歎呢!

為了安撫離鄉背井的旅人,讓他們在恬靜的夜晚回味老家的溫馨,每星期五晚上九點二十分,老公與老婆以他們故鄉熟悉的聲音——華語、客家語、閩南語,播報地球另一端的逸聞趣事、詩詞欣賞、股票、氣象及耳熟能詳的懷念老歌,稍解羈旅異域的鄉愁。

至於新移民的下一代,小小年紀,跟著父母在陌生土地上一切重新適應(有些孩子還是隻身在此單打獨鬥呢!),不隻是語言文化的迥然不同,課業、人際關係的調適,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此,稚嫩的心靈,常覺得“我有話要說”、“我想大聲疾呼”。基於此,星期五晚上十點二十分,三個青少年——Cherry、Lily、Jack,借著空中頻道,與廣大年輕朋友們話家常、聊聊音樂,交換些不同意見。有時也開放播音室,讓有共同興趣、理念的同儕們到電台來發表他們的感想、紓解內心的沉悶,或分享各自擁有的樂趣。這樣,既可“以話會友”,又可集思廣益。

當時,一家五口雖然都是處於“做中學”階段,但熱烈的回響,使這不同的體驗更上一層樓,越做越有心得。直到如今,離開廣播圈多年,但對著麥克風喃喃自語的興趣不減,特殊的感受,更是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