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五官科(四)(3 / 3)

[來源]朱立國.上海中醫藥雜誌,1993(3)∶3

[按語]韭菜根味辛,性溫,《醫林纂要》謂其能“去瘀血,續筋骨,療損傷”,可見朱立國用本品治外傷性腫痛是有文獻依據的。該藥一年四季均可采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瘀血腫痛盡早吸收,外治閉合性損傷非常適宜。

肩痹

艾葉熨肩方

[功能]散寒止痛。

[主治]肩痹。

[用法]生艾葉300克,切細,用陳米醋150克加溫拌勻,裝入20厘米×20厘米紗布包裹,趁熱敷於患處,每天2次,每次15~30分鍾,7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做上舉、外旋、內旋、後伸等鍛煉活動並堅持鍛煉,以增強療效。

[療效]治療58例,治愈49例;顯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8%。其中治療時間最長者7個療程,最短者3個療程。

[案例]馬某,女,56歲。右肩關節疼痛3個月,尤以早晨穿衣、梳頭時疼痛顯著,稍活動即可緩解,夜間時常痛醒。患肩有冷水浸衣之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診為肩痹。證屬風濕痹阻,經脈不通,擬用上法治療。第1療程後痛減,3療程痊愈,隨訪至今未複發。

[來源]晁尚勇,等.陝西中醫,1993(2)∶78

[按語]艾葉辛香性溫,能暖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本草正》謂其“能通十二經,……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本品得米醋之助,藥力更著,外敷患肩,直達病所。凡屬風寒濕邪痹阻肩關節者,用之鹹宜。

急性腰扭傷

蟲散

[功能]破血逐瘀,療傷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傷。

[用法]蟲若幹個,研成細末備用。取蟲末1.5克。用紅花酒或白酒15~30克送服,每天1次,一般3~5次痊愈。注意:每次用量不宜超過1.5克,孕婦禁用。

[療效]治療55例,療效好。

[案例]戰士羅某,在軍事演習中不慎腰扭傷,疼痛難忍,活動受限,經局部封閉,理療,貼膏藥及服跌打丸治療7天,疼痛未解,行動仍困難。即用蟲散治療,5次痊愈。

[來源]陳友宏.四川中醫,1987(5)∶26

[按語]蟲又名土鱉蟲、地鱉蟲,味鹹,性寒,有小毒,歸肝經。有破瘀血,續筋骨之功效。急性腰扭傷是因閃扭後經脈氣滯血瘀所致,蟲“善化瘀血,最補損傷”(《長沙藥解》),故用之有效。

骨質增生症

皂莢膏

[功能]祛風除濕,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主治]骨質增生症。

[用法]將皂莢浸於燒酒中備用。用時將皂莢從酒中取出,剪碎,搗爛如泥,與適量麵粉調勻,然後攤於紗布敷料上,敷貼患處。根據骨質增生部位的範圍大小決定用皂莢多少,如腰椎退行性改變為3~5椎者,用皂莢5~7粒,以此類推。敷藥3天更換1次。一般用藥2次後局部腫痛可基本解除,可再敷藥1次以鞏固療效。

[療效]治療188例,痊愈(臨床症狀消失,隨訪1年未複發)123例;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活動較多時仍有不適感,休息後症狀消失)53例;好轉(臨床症狀減輕,停止治療後仍有不適感,再經治療後症狀仍可減輕)12例。

[案例]朱某某,男,57歲,農民。原有腰痛病史10餘年,近半月來因勞累負重,致腰部板滯,不能轉側,步履艱難。查:形體瘦弱,脊柱強直側彎,腰肌緊張,第3~5腰椎椎體旁壓痛明顯,X線攝片示:腰椎生理弧度存在,椎體均見不同程度唇樣改變,第5腰椎椎體橫突過長,椎間隙尚好,餘未見明顯異常。予上方外敷2次後,腰部板滯感及側彎壓痛等基本消失,步履正常。再敷1次,以資鞏固,隨訪1年未見複發。

[來源]陸萬仁.浙江中醫雜誌,1995(5)∶229

[按語]骨質增生症是骨科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好發於中年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病程纏綿難愈,往往反複發作。中醫辨治多責之於寒濕痹阻、氣血瘀滯、肝腎虧虛。皂莢有辛散走竄、祛風除濕之功能,輔以燒酒(白酒)溫通血脈,共奏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皂莢所含皂甙能降低表麵張力,且有很強的溶血作用,故用治骨質增生症是很合適的。現代用治骨質增生症的新方很多,《骨質增生效驗方》(李吉茂編,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就收載了240餘首。上方具有簡單方便、效果顯著的特點,可供進一步驗證應用。原著無案例,由作者來信提供。

坐骨臀肌滑囊炎

鮮水蓼方

[功能]行氣化濕,消腫止痛。

[主治]坐骨臀肌滑囊炎(坐骨滑膜囊腫)。

[用法]取新鮮水蓼全草,洗淨晾幹,水煎出味,將藥液過濾倒在盆內,趁熱先熏後坐浴,每天3次,每次約30分鍾。第2、3次使用時,須將藥液重新加溫至沸騰後再用。

[療效]治療20例,痊愈(患處腫痛全消,行動自如)16例,好轉(腫痛明顯減輕,但坐時稍有不便)3例;無效(局部化膿轉外科切開引流)1例。治療時間最長10天,最短3天。

[案例]王某某,男,66歲,退休工人,1990年8月23日診。患者昨天不慎跌坐在地,今晨臀部腫脹疼痛,不能直坐,查左臀坐骨結節處有一3厘米×3厘米囊性腫塊,按之有波動感,令其下蹲則脹痛加劇,診為坐骨臀肌滑囊炎。采用上方治療1天,翌日複診時患處脹痛明顯減輕,檢查腫塊亦明顯縮小,繼用本法治療4天後即痊愈。

[來源]李建成.新中醫,1995(1)∶16

[按語]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名為辣蓼草,而水蓼為辣蓼草的同屬植物,也作辣蓼入藥。本品味辛,性溫,功能行氣化濕,消腫止痛。坐骨臀肌滑囊炎為外傷所致,水溫蒸氣滲透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故療效顯著。

踝關節扭傷

八角楓葉膏

[功能]散瘀定痛。

[主治]踝部扭傷。

[用法]取八角楓葉適量,研成細末,與醋調和成糊餅狀,外敷患處,繃帶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

[療效]治療81例,全部治愈。治療天數最短的1天,最長的7天,平均治療天數為3天。

[案例]李某某,女,36歲,1988年10月5日診。患者於當天下午3時下樓梯時右足不慎踏空,右踝關節過度內翻,致右踝部青紫、腫脹、疼痛,行走不利,經X線攝片排除骨折,診為右踝部扭傷。即予上方1劑外敷,次日換藥見腫消、痛減,再予1劑外敷,即愈。

[來源]劉永青.浙江中醫雜誌,1990(2)∶65

[按語]八角楓辛溫有毒,具有祛風通絡、散瘀定痛及麻醉和肌肉鬆弛作用,《本草綱目拾遺》載“入藥用近根皮”。八角楓葉始載於《南寧市藥物誌》,功能“跌打接骨”,說明八角楓葉的功用與近根皮類似,均有散瘀定痛和接骨續筋之功。

足跟痛

仙人掌外敷方

[功能]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足跟痛。

[用法]先將仙人掌兩麵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後剖成二半,用剖開的一麵敷於足跟部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的一麵放在熱鍋內烘3~4分鍾,待烘熱後敷於患處,一般於晚上敷貼。在治療期間穿布底鞋為宜,適當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療效]治療18例,2~3周症狀全部消失,無1例疼痛。

[案例]張某,女,47歲,1985年3月就診。足跟痛1年多,不能履地,休息後痛緩,步行時疼痛。經用中藥熏洗、內服,針灸,封閉等法治療,效果不佳。經用上方外敷治療1周後,疼痛減輕,2周疼痛消失。隨訪至今未見複發。

[來源]張維林.陝西中醫,1987(8)∶365

[按語]中醫辨治足跟痛有虛實之分,虛證多由肝腎虧損或氣虛血虧所致,實證多責之寒濕凝滯與風濕痹阻。然臨床多見為虛實挾雜,難於明確區分。經雲:“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以足居下,而多受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氣血凝滯,這是足跟痛常見的病因病機。仙人掌味苦,性寒,功能清熱消腫,行氣活血,散瘀止痛,故用治足跟痛是合適的。張維林介紹上方時未能說明對骨刺引起的足跟痛是否有效,有待繼續驗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