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五官科(四)(2 / 3)

[案例]馬某某,男,45歲,頭頂部右側斑禿麵積2.5厘米2,左側1.5厘米2,不痛不癢,囑用上方依法外搽,3個月痊愈。

[來源]豐明德.浙江中醫雜誌,1989(1)∶45

[按語]側柏葉味苦、澀,性寒,歸肺、肝、脾經。功能涼血止血,清肺止咳。臨床主要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等病症。現代擴大應用於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小兒肺炎、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脂溢性皮炎、鵝掌瘋等疾病。本品用治脫發,葉坤照(《中華醫學雜誌》1973年第8期459頁)先於豐明德觀察治療160例,總有效率77.5%,方法類同,要求用藥時反複多次塗擦,以便使藥液滲入毛囊,激發毛發再生,達到活血、去脂、生發的作用。可資互參。199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187頁謂治“血熱脫發”,可作為臨床辨證選用上方的依據。

脂溢性脫發

透骨草熏洗方

[功能]止脫發,止癢,去頭屑。

[主治]脂溢性脫發。

[用法]取透骨草45克,煎湯熏洗頭發,每天1劑,熏洗1次,每次20分鍾。洗後勿用水衝洗頭發。用藥4~12天。

[療效]治療10例,均獲痊愈。大多數患者在用藥後3天即見效。表現為頭發脫落明顯減少,頭皮瘙癢減輕,終獲痊愈。無任何不良反應。

[案例]例1:陳某,女,21歲。患脂溢性脫發1月餘,口服養血生發膠囊無效。自訴頭發脫落明顯,頭屑過多,頭皮瘙癢。用上方治療4次而愈。

例2:劉某,男,25歲。患本病2月,頭皮瘙癢,頭發脫落,洗頭及梳頭時尤為明顯。用上方熏洗10次,痊愈。

[來源]徐亞君.浙江中醫雜誌,1991(8)∶374

[按語]透骨草為大戟科地構葉屬植物地構葉或鳳仙花科鳳仙花屬植物鳳仙花的全草,異物同名品甚多。味辛、苦,性溫。功能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用治風濕痹痛,筋骨攣縮,寒濕腳氣,瘡癬腫毒等病症。現代中醫臨床很少應用。脂溢性脫發類同於中醫的陰血虧虛脫發,多見於壯年人,毛發油亮光澤明顯,脫發多發生在頭頂或兩額角,經常脫發,漸成禿頂。頭皮油脂多,或脫屑發癢。治療以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為大法。然臨床上一般口服用藥見效較慢。徐亞君用透骨草煎湯熏洗法外治本病,發現有止脫發、止癢、去頭屑之功,且對各種證型的脂溢性脫發均可使用,可供擴大樣本驗證應用。

淋病

馬齒莧治淋湯

[功能]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淋病(主要因不潔性生活引起)。

[用法]馬齒莧150克(鮮品加倍),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連服10天為1療程,可服1~3個療程。

[療效]治療12例,均有尿頻急、尿痛、尿道口紅腫有膿性分泌物,分泌物塗片或培養發現淋球菌為確診標誌,均有不潔性交史。結果均獲治愈(諸症消失,分泌物培養3次均為陰性,每次均間隔5天)。其中服藥1個療程治愈8例,2個療程治愈3例,3個療程治愈1例。

[案例]李某,男,28歲,幹部,1991年8月3日診。訴尿頻急、尿痛、尿道口紅腫有膿性分泌物半月。半月前因在南方某地出差,與個體旅社服務員發生不潔性交後,返鄉即見上述諸症,經某個體醫生治療無效。查尿道口分泌物培養發現淋球菌。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數。即投馬齒莧煎劑如前法,連服10天,諸症消失,尿培養3次均為陰性。

[來源]鄒世光.浙江中醫雜誌,1992(6)∶277

[按語]馬齒莧是一味食藥兩用的中草藥,傳統用於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病症。本品現代應用範圍不斷擴大,遍及內、外、婦、兒各科。已見有治療菌痢,腸炎,肺結核,鉤蟲病,淋巴結結核,急性闌尾炎,化膿性疾患,產褥熱,產後、剖宮產及刮宮等子宮出血,小兒單純性腹瀉,小兒百日咳,小兒膿皰病,各種肛門病,帶狀皰疹等10餘種疾病的臨床報道。淋病為淋球菌感染而引起的性傳播疾病,以尿頻、尿急、尿道刺痛或尿道溢膿,甚至排尿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辨證多責之濕熱蘊毒。馬齒莧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故治之有奇效。近年該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上方亟待擴大驗證,推廣應用。骨傷科

扭挫傷

梔子愈傷方

[功能]涼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四肢關節軟組織損傷。

[用法]山梔子10克(視麵積大小加減劑量),加雞蛋1個(隻用蛋清),將山梔子搗碎用蛋清調和敷於患處。

[療效]治療300例,痊愈(外敷1次,12小時內局部青腫、疼痛消失)279例,有效(敷藥2次,24小時內症狀消失)14例,無效7例。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

[案例]張某某,男,55歲,工人。右踝關節扭傷,局部青腫,活動受限,曾用止痛噴霧劑、正紅花油、口服跌打丸、三七傷藥片等,療效不佳,即投以上藥外敷,疼痛明顯減輕,12小時內,局部青腫、疼痛消失。

[來源]吳桂勤,等.新中醫,1995(2)∶48

[按語]梔子治療扭挫傷痛,古今文獻均有記載,《本草綱目》謂其能治“損傷瘀血”,《瀕湖集簡方》載有治“折傷腫痛”之方:“梔子、白麵同搗,塗之”。本品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適用於四肢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中醫雜誌》1964年第12期曾報道用梔子研成粗粉,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治療四肢扭挫傷407例,疼痛、腫脹、血腫消失時間分別為30小時、60小時、7.8天,功能恢複時間平均為5.1天。1990年版《藥典》也有“外治扭挫傷痛”的記載。可見本品治傷、消腫、止痛肯定有效。吳桂勤等發現,用梔子外敷治傷一般1次即可痊愈,與常用的冷敷、熱敷、按摩及各種理療相比較,具有療程短的優點,值得推廣試用。惟梔子有引起皮膚過敏反應的報告,使用時宜注意觀察。

赤小豆消腫方

[功能]散血消腫。

[主治]外傷性血腫(跌傷、扭傷、骨折等外傷引起的血腫及疼痛)。

[用法]將赤小豆研成細末,用涼開水或涼茶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處,其上隔一層塑料膠紙(以防其中水分蒸發、結成幹塊),再在膠紙上敷上紗布包紮好。每天或隔天換藥1次。

[療效]治療60例,經赤小豆粉調敷後,大多疼痛迅速緩解,2~3天腫脹消失,肢體功能恢複正常。

[案例]韓某某,女,29歲。因騎自行車不慎跌倒,會陰部撞在自行車橫杆上。檢查:局部腫脹,右側大陰唇青紫,皮下組織出血隆起,並且有不斷腫大之勢。患處明顯壓痛,不能翻動,痛苦異常。予會陰部壓迫止血,口服雲南白藥、三七片及斷血流、去痛片等。2天後患處腫脹如前,遂改用赤小豆研粉茶水調敷。敷藥後1小時患處疼痛緩解,次日右側大陰唇血腫消退,疼痛消失,兩側大陰唇對稱,患者能下地走動。換藥3天,痊愈。

[來源]錢春生.浙江中醫雜誌,1989(7)∶306

[按語]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經。功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治水腫,腳氣,黃疸,癰腫等病症。《本草綱目》雲“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敷之,無不愈者”,上方治外傷性血腫恐源於此。錢春生在觀察中發現:外傷病人經赤小豆調敷後,局部血腫、腫脹迅速消退,疼痛明顯減輕,病人有明顯舒適感。而赤小豆未敷到處卻仍有腫脹,兩處界限明顯,說明赤小豆可能隻在調敷範圍內起局部作用。因此,局敷時要根據創傷大小,用赤小豆塗敷的範圍可略大於外傷腫脹範圍,同時保持調劑呈濕潤狀,以利於赤小豆有效成分的釋放及皮膚的吸收。這些經驗,使用上方時務必掌握。

鮮韭菜根方

[功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扭傷引起的皮下瘀血腫痛。

[用法]鮮韭菜根240克,加水3千克,煎至2.5千克,過濾,外洗或外敷均可。受傷48小時以內,將煎液冷卻,敷於患處;受傷48小時以後,趁熱洗或外敷,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約30分鍾,2天更換1次藥液。療程:最短者6天,最長者45天,平均14天。

[療效]治療50例,均治愈。疼痛、皮下瘀血、腫脹7~10天完全消失者35例;11~20天症狀完全消失者5例;21~25天隻有輕壓痛者7例;26天以後症狀完全消失者3例。

[案例]劉某,男,9歲,學生,1991年5月13日就診。患兒於4天前因在2米高處跳下,右足跌傷,不能行走,疼痛,局部腫脹,皮下瘀血,第1蹠骨基底部壓痛。攝片:第1蹠骨基底部有一骨折線,無錯位。受傷後第1天給予舒筋活血片及跌打丸,治療4天效果不佳。來院就診後經用鮮韭菜根240克水煎外洗,6天後腫脹及瘀血消失,繼續外洗,療程13天,第1蹠骨基底部壓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