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暹羅到泰國
泰國原名暹羅,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裏王朝和曼穀王朝。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清政府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
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暹羅,暹羅淪為了西方國家的半殖民地,與清朝的宗藩關係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製製為君主立憲製。1939年更名泰王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王國,簡稱泰國。
美麗迷人的國度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東臨老撾和柬埔寨,南麵是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從地形上劃分為4個自然區域:北部的山區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幹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
泰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泰國大多數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人口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泰國這個美麗迷人的國度,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和鄉土人情,有著旖旎動人的熱帶風光,還有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以及饒有趣味的啞劇和洛坤舞,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依依不舍。
佛教之都
享有“天使之城”美譽的曼穀位於湄南河下遊,距暹羅灣40千米,是泰國的首都,也是泰國最大的城市。曼穀佛教曆史悠久,佛寺廟宇林立,建築精致美觀,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個佛教寺院。
漫步城中,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佛塔,紅頂的寺院,紅、綠、黃相間的泰式魚脊形屋頂的廟宇,充滿了神秘的東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煙嫋嫋,鍾聲悠悠,磬聲清脆動聽,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寺廟裏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慢行走,逐家化緣,成為曼穀街頭的特有景觀。在曼穀眾多的寺院中,玉佛寺、臥佛寺、金佛寺最為著名,被稱為泰國三大國寶。
盛大的潑水節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也是泰國最盛大的節日。潑水節也稱“宋幹節”。宋幹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曆時三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家家戶戶要清掃房屋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浪漫的水燈節
在泰國的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應該是“水燈節”。水燈節就好像是中國的七夕,一對對相愛的人相聚一起,表達彼此的愛慕之情。泰曆每年的12月15日夜幕低垂時,水燈節最美麗的時刻就會開始。紅男綠女,或是父母偕同子女,人人手捧著各式各樣造型的水燈,有塔形、船形和蓮花形等,其中尤以蓮花造型的水燈最多最美。
水燈是以長長的芭蕉葉折出一瓣瓣蓮花盛開的形狀,放入一束馨香、一枚錢幣,並插上代表希望之光的蠟燭。放水燈之前,先點亮蠟燭,然後慢慢放到水麵上,再閉眼合十祈禱。水燈節,如今已成為全泰國最歡樂的節慶之一。
黃袍佛國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泰國有9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因此泰國被稱為“黃袍佛國”。佛教在泰國影響深遠,與泰國人的一生息息相關,如新居落成、嬰兒出生、生日、結婚等場合,都要邀請法師誦經祈福。一般家庭通常設有佛龕,外出常帶佛像項鏈。路經佛寺,必定恭敬禮拜。泰國保護佛教的法律尤其嚴格,佛教徒的地位很高。在泰國不能用手指僧侶,女性不許與僧侶握手,在汽車上不可與僧侶鄰坐,晴天路遇僧侶時,必須繞開僧侶的身影。
在首都曼穀以西約58千米處的佛統府境內,有一座占地甚廣、清新寧靜的佛教聖地--佛城。泰國大多數重要的宗教儀式都在這裏舉行,但這座聖地並非高不可攀,它也是泰國百姓平時休閑、聚會的場所,因而可謂是“平凡的聖地”。
攀牙灣
泰國南部的攀牙灣位於普吉島東北75千米處,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這裏山峰聳峙,景色如畫,由於酷似中國的桂林山水,因此被譽為泰國的“小桂林”。
攀牙灣景色變幻萬千,呈淡綠色的水麵上,有著星羅棋布的奇峰怪石,形態各異。甚至有的怪石會從水中聳起數百米,堪稱世界奇景。占士邦島,因為007係列電影曾在此取景,因此,大家都稱之為“007島”,而將它的本名遺忘了。在這裏,大家都會特別關注“大白菜石”,據說,不久以後它就會消失了。鐵釘島、鍾乳島石洞也因其天然奇景而名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