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時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阿伊特曼坐在一起。我說,從她的口音實在聽不出她是哪個國家的人。她說她是土耳其人,在德國呆了十來年,2002年以後又在澳大利亞。問她土耳其人是不是都很關心加入歐盟一事?她說以前是這樣,但近年來入盟努力屢屢受挫;歐盟要求實在太高,所以大家已心灰意冷,加入或不加入都無所謂了。問她,是不是歐盟老是拿人權問題說事?她說,的確如此,可哪個國家沒有人權問題?如果土耳其在各方麵都達到了歐盟標準,它就已然是一個發達國家,這本身就夠了,還加入什麼歐盟?又問她,還上不上清真寺?她說不上了。再問,土耳其有多大比例的人口仍上清真寺?這時她表情不太自然,有點不自在,說了聲“不清楚”,便離開飯桌。看來,不該問最後一個問題。
9月5日星期三
莎劇:為人民服務的戲劇
下午與幾個同事來到泰晤士河南岸“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看《威尼斯商人》一劇。
劇場為莎士比亞時代“環球劇場”的準確複原(原建築早在1640年代清教革命期間被清教徒燒毀),圓形,直徑約四十二三米,全木頭結構,觀眾席位置的柱子和天花板等讓人聯想起中國廟宇。正中沒有屋頂,所以不需要照明(由於技術原因,今人熟知的舞台照明是十九世紀後期興起的),但後果是,如果下雨,今天的觀眾和演員與十六、十七世紀的觀眾、演員一樣,隻得淋雨。舞台呈橢圓型,麵積約七八十平方米。沒有布景,更談不上“舞美”,甚至演員看上去也沒化過妝。大概是為了追求原汁原味的莎劇吧。
在演員選擇方麵,除了女扮男裝的鮑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以外,其他主要人物如夏洛克、安東尼奧、巴撒尼奧和格拉蒂亞諾基本上與從前的理解吻合。鮑霞並非像我想象的那樣是一個智慧出眾、才貌雙全的淑女,而更像是一個插科打諢的小醜。看來,從前組織學生演出莎劇時把她按淑女處理,有很大的偏差。據說現環球劇場的莎劇吸收了一些“現代”手法,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比較多,比方說演員插科打諢時會提到手機一類莎士比亞時代根本沒有的東西;再比方說演員雖然能從舞台後麵登場,但更多時候卻是從舞台前麵登場,這意味著必須從觀眾中間穿過,難免與他們打個招呼,說一兩句話;演員上台時甚至會故意丟掉一兩個道具,觀眾拾起來扔上台,演員撿起來後自然得道聲謝。但我以為,與其說這是吸收當代實驗戲劇的手法,還不如說是還原——莎士比亞時代的演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此外,一個小型樂隊(五人“編製”,含合唱在內)在劇情進行到適當時候在舞台一側或陽台上進行背景性演奏或演唱(音樂屬於十六、十七世紀意大利風格),是不是莎士比亞時代就有?鮑霞與其侍女二重唱一類的音樂手法在莎士比亞時代即有,抑或多少是不是也受了現代音樂劇的影響?但總的印象是,演出雖然有一些創新,但更多還是還原。
與中國傳統戲劇相比,莎士比亞戲劇更大眾化,大部分情況下所用語言為當時的日常語言,有不少打鬧甚至下流場麵。而中國戲劇,尤其是昆曲、京劇一類劇種,對現代人來說太精深、太雅致(當然舊時演出有不少黃色成分),對觀眾的文學修養要求相當高,演員更需要有唱、念、做、打四方麵的功夫。兩相比較,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戲劇對觀眾和演員要求低得多。可以說,傳統中國戲劇更大程度上是士紳階級的玩物,而非平民大眾的娛樂(清末民初以來中國戲劇發展另當別論),莎劇更多是一種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