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八月(6)(3 / 3)

總的說來,美國宗教右派是從道德角度來攻擊現代文明的,他們認為現代社會已完全喪失了道德立足點。這個說法並非全無道理,但如果與科學過不去,以之為替罪羊,而不是努力尋找真正的解決之道,就難免於宗教偏執。報道還提到另一個重要現象:自1960年代末以來,美國宗教右派越來越深地卷入政治,其政治動員能力也越來越強,成為一股絕對不可忽視的力量。小布什之所以能夠連任,全賴宗教右派的鼎力支持。

下午又步行去格蘭切斯特,呆了不到一小時,主要看“鎮廳”的周末畫展。畫展由退休老人張羅。他(她)們應該是義工。有兩百來幅畫展出,價格從十幾鎊到兩百鎊不等。畫家沒有一人是有名的,但他(她)們的畫若能逐漸在小型畫展上走紅,大型畫展、有名的畫廊便會注意,便會展出和銷售他們的畫,他們在體製中的地位便能確立。退休老人參與藝術產生,是利用閑置資源來提升社會精神;從老人自身的角度看,跟藝術打交道(即使不是藝術創造)本身也是一種頤養天年的方法。老人從事藝術推廣活動是個好主意,值得學習。

8月26日星期日

健忘的猶太教右派

晚上BBC節目上CNN特別報道“上帝的猶太武士”講的是以色列和美國的猶太教右派。節目說,從事恐怖活動者,並非全是穆斯林,“上帝的猶太教武士”也會對巴勒斯坦人大開殺戒。節目正確地指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在於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地上建立了大量非法定居點。隻要這個問題不解決,巴以問題乃至整個中東問題都得不到解決。然而在以色列,像佩雷斯那樣主張撤除定居點,一勞永逸解決巴以問題的人是少數。從節目畫麵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的猶太武士”們或者說猶太教右派分子每看到一個新定居點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成,每看到那裏有猶太兒童玩耍嬉戲,便情不自禁喜笑顏開。

猶太人在被占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非法定居點並不是沒有他們的理由,即,這片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猶太人的土地。我以為,猶太教右派的記憶力實在太好了。在全世界所有民族中,唯有他們最清清楚楚地記得兩三千年前祖先的土地所在。但人類沒有不遷徙的。無論哪個民族裏的人們,往上追溯幾代人,沒有不是移民的。如果把兩三千年以前祖先的遷徙行為記得這麼清楚,恐怕誰都有理由說你的土地屬於我的先輩,你滾蛋吧!另一方麵,猶太教右派的也太健忘,全然忘記了在猶太人武裝入侵迦南(即現以色列、約旦一帶)亦即所謂“應允之地”以前,這一帶並不屬於以色列人,而屬於當時的迦南人。

節目提到,今日以色列之所以如此強大,與美國猶太教右派的經濟和政治支持是分不開的。節目中有紐約一個右派拉拜(猶太教牧師)露麵,接受媒體采訪。他單獨一人一年竟然為以色列籌款三千七百萬美元!正是這樣的“上帝的猶太武士”構成了美國建國以來最為強大的院外遊說集團。這些猶太人以他們強大的財力和政治影響力,不斷替以色列的國家政策遊說,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他們綁架了美國的中東政策。

節目提到了某些美國總統發表的針對以色列的牽製性言論,甚至多次出現對前總統吉米·卡特的采訪,指出在所有美國總統中,唯有他明確地表示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是非法的,為巴以問題的根源所在。然而即便如此,卡特的立場也顯得太過中立,根本看不出美國政府解決巴以問題的決心。卡特無疑受到美國社會強勢的猶太教右派的製約。正是他們,使美國總統大多不敢為巴勒斯坦人講話,偶爾出現一個敢講話的人,也太不溫不火了。

8月27日星期一

大打折扣的印度民主

為慶祝印度獨立六十周年,《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LS)8月24日刊登了一篇名為《六十周年回顧》(Sixty-Year Views)的書評。作者為大衛·阿諾德(David Arnold)。被評之書為R·古哈(Ramachandra Guha)的《甘地之後的印度: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的曆史》(India After Gandh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和M·C·納斯鮑姆(Martha C·Nussbaum)的《內部衝突》(The Clash 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