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媒體。電視電台上幾乎天天有關於印度文化的報道、采訪或專題節目。BBC第四電台上專門有一個節目講印度“小測驗熱”,也專門有一個節目講反工業化的甘地思想(被節目方麵稱為“甘地夢”)在日益工業化的當今印度越來越不合時宜。一個BBC電視節目專講佛陀,講他如何悟道成佛,去世幾百年之後他的思想終於開始在南亞、東亞廣為傳播,深刻影響了人類曆史進程。在另一個BBC電視節目裏,一群印度人講著發音極怪的英語,百般捉弄一個講牛津腔英語的英國人(為什麼中國人沒有這樣的幽默?為什麼中國人一講英語便一本正經,便失去了平日的輕鬆和詼諧?)。在英國音樂聖殿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裏,四個西裝筆挺的印度“音樂家”麵對上萬西方聽眾,居然用倒吸氣聲、咳嗽聲或其他人類怪聲惡搞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開章時那一長串三連音。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古典音樂麵前表現得如此畢恭畢敬?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印度人那樣也搞笑搞笑?
但就印度文化在英國的影響力而言,給我印象最深還是今晚BBC電視第4頻道播出的一台印度音樂會。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音樂體驗。在不太強的燈光下,三個人坐在一張約二十平米的地毯上,他們為主奏者、伴奏者和一個年輕女孩。主奏者彈一件大型吉他類樂器,伴奏者敲一大一小兩隻豎放著的長形鼓,年輕女孩除了端莊、嫻靜地坐在他們背後,什麼也不做。旋律相對簡單,跟傳統中國音樂一樣沒有和聲、對位和複調。但在一個重要方麵,今晚的印度音樂會不同於我所知道的所有西方或中國音樂,那就是在聽覺、視覺、動覺(就音樂家身體動作和麵部表情能被聽眾感知而言)之外,還加上了聞覺。悠揚的旋律聲中一直燃著一大炷香,濃濃的馨香在奏樂者四周翩翩起舞,在演奏者與觀眾之間嫋嫋穿行,百態千姿。這意味著聽音樂會者不僅是聽者、觀者,也是聞者。他們不僅聽音樂、觀音樂,還聞音樂。這意味著鼻子加入了音樂的生產過程,不同感官被統一到一個單一過程中,感官間的區隔已經被打破。為什麼總是把鼻子排除在音樂之外?既然通常意義上的音樂靠聽覺、視覺、動覺來調動情緒,以實現人類精神的表達和心靈的溝通,為什麼不能讓嗅覺也加入其中?
8月20日星期一
“戴安娜周”
1997年戴安娜因車禍死亡至下葬,前後有六天時間。這六天後來被稱為“戴安娜周”。
對於一般英國人來說,“戴安娜周”是震驚全英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周。對於英國王室來說,這是危機重重的一周。公眾雖然不明說王室對戴安娜之死負有直接的責任,但認為她/他們難辭其咎。這從普遍的不滿情緒是不難看出的。期間,布萊爾出來和稀泥,企圖把責任推到媒體身上,說“媒體遲早會殺死戴安娜的”,但這並未能平息公眾的不滿。
英國人的不滿與王室最初的表現大有關係。戴安娜之死是一個震驚全英國乃至世界的突發事件,但白金漢宮的反應竟然是一片寂靜,王室成員甚至悉數離開王宮,躲到遠離倫敦的一個別墅裏去了。這無疑是要躲避煩惱。但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裏,煩惱就會自動消失?人民群眾不是好打發的。幾天幾夜,白金漢宮都被群情激昂、手持點燃蠟燭哀悼戴安娜的老百姓層層包圍,甚至已聽得見廢除君主製、實行共和製的聲音了。對王室來說,這決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雖然英國王室早在“光榮革命”時代就已失去了實質性的政治權力,但要女王、王儲和其他王室成員徹底放棄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和威望,徹底放棄奢侈的生活,卻並非易事。王室不能再沉默下去了。沉默就是自殺。舉國上下,廣大人民成群結隊自發悼念戴安娜,英國人的震驚、悲哀和憤怒全表現在鋪天蓋地的鮮花和蠟燭上。
王室並不笨,很快從中悟出了一個重要信息:民眾不滿其對戴安娜的態度。在輿論的壓力下,王室隨機應變,做出了給戴安娜以高規格葬禮的偉大決定。最後,戴安娜以國葬規格葬於相當於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西敏寺。在葬禮上,隱匿已久的王室成員終於現身,女王向公眾發表演講,勉為其難地高度評價了戴安娜的一生。隻是在此後,情緒激動的英國公眾才平靜下來。回過頭看,戴安娜剛剛去世時王室顯然並沒有這樣的打算。幾乎可以肯定,對她的高規格葬禮和高度評價是迫於壓力臨時做出的決定。但如果當時王室不順應民意,做出正確的反應,後果將不堪設想——曆時一千多年的君主製很可能已被共和製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