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對約翰說,鴉片戰爭對英國人來說不是什麼大事,以至教科書上不著一字,但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天大的事。約翰又感到好奇,問為什麼?我說,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自視甚高,陶醉在“天朝上邦”的虛榮裏;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認識到“天朝上邦”僅徒有其表,實際情況卻是經濟凋敝,軍事羸弱,根本不是船堅炮利的西方的對手。隻是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才逐漸走上自強的道路。1840年對於中國來說是分水嶺。
7月26日星期四
約翰的帝國情結
今晚約翰自豪地對我說,不僅鴉片戰爭時英國海軍很強大(他終於對鴉片戰爭有了點認識,但同大多數英國人一樣,他對英國人所應負的道義責任卻沒有感覺),即便現在。英國仍擁有一隻強大的艦隊。他又問我,你知道從前整個英國覆蓋著茂密森林嗎?我說當然知道。他又說,這麼多木材哪裏去了?不等我回答,他便得意洋洋地宣布:全造成軍艦了!這意味著英國海軍不僅強大,而且這強大有曆史和地理原因,是必然的。
既然約翰的國際政治知識近乎零,也就不好跟他細細理論了,但我仍告訴他,曆史上英國海軍並非任何時候都十分強大。問他知不知道“鄭和”?他說不知道。我說,1405至1433年,中國鄭和進行了七次遠洋航行,比西方“地理大發現”早八九十年。鄭和艦隊的規模和軍力在當時世界上無出其右,但這是一隻和平、友誼的艦隊,跟後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遠洋航行有天壤之別。所到之處,中國人既不殺戮也不征服,甚至不刻意傳播自己的價值觀,而是禮遇當地人民。鄭和艦隊遠航至東南亞各地、印度南部、波斯灣、紅海海口和非洲東岸現索馬裏、肯尼亞等國家,其規模之大,航行範圍之廣,可謂史無前例。在船隻和人員規模方麵,葡萄牙人的船隊也根本無法同中國艦隊相比。最大的一支鄭和艦隊有船隻三百餘艘,士卒二萬八千人。最小的一支艦隊也有五十來艘船。不僅艦隻眾多,就艦隻大小來看,當時乃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西方也根本無法相比。如果哥倫布船隊的船隻與鄭和艦隊巨大的“寶船”相遇,就像一隻小貓撞上了一頭大象。
今天幹了很多活,太累,沒有心緒跟約翰講國際政治大勢(即便有心緒講,他也未必聽得進去),即,盡管當今英國海軍仍然強大,也沒太大意義;在經濟領域乃至國際政治舞台上,英國早已是一個二流國家;就是在軍事上,它也並非真能跟中國、俄羅斯相比(盡管單個國家相比並非合適)。當然,英國人並非甘當二流國家。近二十年來,它傍上了美國這個超級大款。與美國結成跨大西洋戰略聯盟,是它近年來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布朗剛剛上台,新任外交部長便再次強調與美國關係的重要性。但這也帶來了明顯的問題。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英國與美國走得太近,沒有自己的選擇,勢必使有識之士乃至一般民眾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折感。如果英國獨立一些,本來能做到不卷入伊拉克戰爭,可它卻緊跟美國,稀裏糊塗卷了進去。這對英國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這在英國有識之士乃至民眾當中,大體上已是共識。已發生的多次反戰遊行便是證明。
從約翰的言論來看,至少在某一部分英國人身上,帝國情結至今陰魂不散。看來,需要更多地了解英國人的心態。應該同劍橋大學教師多聊一聊,看看英國知識分子裏有多少人知道鴉片戰爭以及對該戰爭的看法。可惜沒有機會。偶爾在聚會上見到,如果采訪式地問他們知不知道鴉片戰爭,對此有何看法,是不合適的,除非恰恰有相關或相近的話頭。
幾周以來,蒂娜每天一早在廚房裏見到人類,便死乞白賴討吃的,我因而覺得她不是一個獵手,而是一隻懶貓。今天早上,我發現她有點反常,對人類一點興趣也沒有,獨自一人在屋外一台破冰箱上的破籃子裏睡懶覺。吃完早點到園子裏走走,發現小道上有一隻死耗子。頓時意識到,蒂娜到底還是獵手。獵手一開殺戒,便有嚴重的後果——耗子們遭大殃了,死傷慘重。我以為,在破籃子裏睡懶覺的蒂娜肚子裏,現在不止一隻死耗子。園子裏的那隻應該是蒂娜吃飽後銜來的戰利品,是向她的房友們炫耀其輝煌戰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