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六月(5)(3 / 3)

各發言人提到中國的頻率很高。其中一人說1954年,英國一議會代表團應邀來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周年慶祝活動。代表團中有著名畫家斯坦利·斯賓塞(Stanley Spencer),他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村莊庫克姆(Cookham)。該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有點與世隔絕,十分“有機”,十分“自然”,像世外桃源,用斯賓塞的話說,是一個“天堂裏的村子”(現在未必如此了,盡管那裏有斯坦利·斯賓塞畫廊)。學生時代的畫家對庫克姆極其著迷,嘴上老是掛著庫克姆,以至於得了個綽號叫“庫克姆”。成年後,斯賓塞對庫克姆激情不減,畫了不少以之為題材並帶有“庫克姆”之名的畫。周恩來說,你們來中國,就可以好好了解中國了(那時中英尚未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但英國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在中國建立了代辦處,相當於承認了中國);斯賓塞老兄卻不知高低深淺地說,我們來中國,你們也能好好了解我的庫克姆。與會者都笑了。這裏有一點小小幽默。由於音響效果不好,又坐在後排,再加知識背景不夠,我們當時沒有聽明白,是會後請人解釋之後才弄清楚的。

6月22日星期五

宴會:形式大於內容

晚上,參加會議的學者們在聖凱瑟琳學院(St.Catherine College)共進晚餐。這其實是大多數學術會議的一道必要程序:會議宴會。但若要赴宴,得付三十鎊餐費,這即便對英國人來說也是不小的一筆錢,所以大部分人沒有來。

開胃湯又酸又稠,主要原料是西紅柿。主菜是一塊烤肉,副菜是煮花菜、胡蘿卜和豆角等。餐後甜點還不算膩,主要原料為紫莓。酒有兩種,一紅一白。每道菜名和酒名都印在一張小紙卡上。進餐者名字印在另一張小紙卡上,放在固定的位置。仔細看了看,未發現有“尊位”和“末位”的區別。這很好,值得學習。“宴會”應有的程序今天全有。但菜和酒質量太差,不值三十鎊。我以為,今晚宴會形式大於內容。事實上,不僅正式宴會,就是一般家宴,也是吃什麼不要緊,味道更不值一提,但程序極嚴格:餐前酒、開胃菜、主菜(通常有烤牛肉、麵包、煮花菜、煮蘿卜、烤土豆什麼的,鹽和胡椒粉需自己撒)、主菜酒、餐後點心、餐後飲料(咖啡或茶)等一個節目接一個節目,毫不含糊,不容亂套。

BBC電台的蒂姆·迪(Tim Dee)坐在斜對麵。了解到他是第三第四台的製作人,我很高興,說我每天至少聽這兩小時第三、第四台。他說有人聽電台,他很高興。現如今,他們電台人最大的擔憂,是聽眾流失。因越來越多的人隻看電視、上網獲取信息,“收音機文化”正在消失。不過,在英國六千萬人口中,仍然有三百萬人堅持聽第四台,仍有四百萬人堅持聽第三台。這已非常不錯了。我說我對BBC電台不打廣告,又能係統地推出高質量的知識分子節目由衷地感到高興。問不打廣告,怎麼維持?他說靠政府所收的收視費。不過,收視費主要歸BBC電視台,電台在整個BBC預算中隻占很小、很小一部分。

巴斯溫泉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的凱裏奇(Richard Kerridge)教授坐在我旁邊。他是劍橋大學畢業生,在溫泉大學教英國文學和創作。他說,他的創作班裏有一個日本女生,其英語極佳,已發表了好幾篇英語短篇小說。我說由於日語元音太過簡單,再加語法與英語語法相差太大,日本人在東亞各國人們中學英語是最困難的。他說,知道了這點,就更珍惜她的英語水平了。

坐在我正對麵的是耶穌學院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研究員海倫·麥當勞(Helen Mac Donald)。問她,“研究員”(Research Fellow)是否不教課,她說幾乎不教,但這正合其意。說這是一種博士後位置。問她具體研究什麼?說研究觀鳥史。觀鳥主要是英美現象,興起於二十世紀初。她很怕冷落了我,與其他人講話時,視線不停地掃到我這邊。我理解她的好意,但其實沒有太大必要。因文化、經曆大不相同,今晚我必然是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