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六月(2)(2 / 3)

6月6日星期三

英語係捉襟見肘

下午5點,四川師大校友鄭鴻穎來英語係公共活動室。她在塞爾文(Selwyn)學院(距英語係大樓六七十米)讀碩士。聊了兩小時四川師大的情況。離開四川師大已十八年,師大周圍的大片桃園、橘園已不複存在,為辦公樓和居民小區取代,很是傷感。

出大樓時,我請她留意英語係大樓內部裝修情況。總的說來,所用材料質量不好。在許多部位,如地下室、天花板、多處牆壁,甚至在樓梯腳踩不到的一麵,沒有通常應有的牆麵材料,全是裸露的水泥。原因在於各係沒有係財政,修房子全靠學校撥款,錢不夠就得募捐。從英語係前幾年印發的材料看,大樓主體工程於2004年完成後,沒錢搞內部裝修並購買辦公家具,缺口近一百萬英鎊,於是發動係友捐款,最後勉強湊了一筆錢,裝修成目前這個樣子。從此事可以推斷,劍橋大學內部貧富不均,國王學院、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等是大戶,各係則相對貧窮。這是因為大學作為財政實體不富裕,各方麵開支太多,很可能隻處於中遊水平,下屬各係自然就很拮據了,所以有英語係大樓落成以來的尷尬局麵。CRASSH財政身份也能說明問題。該機構用副校長“戰略基金”和三一、聖約翰學院三方的資助(各方出資比例多少,外人無從了解)共同建立,這表明大學財政並不富裕。但經費不足,卻能發動校友捐助來解決問題,這又說明英國社會仍很富裕,公民的公益意識仍很強。

之後,鄭鴻穎邀請我去塞爾文學院吃晚飯。我從來沒有在學院吃飯的經曆,接受了她的邀請。她再三說,這裏飯菜很差,讓我有思想準備。我們各要了一份土豆泥肉末,我還要了一份今天唯一的純素菜:一堆煮爛了的大蔥。這裏“飯”的確難吃,撒了胡椒粉和鹽巴仍難下咽,後來回廚房要了一種奶白色帶蔥花的“醬”(原料為土豆、奶油和蔥等)澆上,才完成了任務。不過很便宜,一頓飯不到兩鎊。但這裏夥食差勁,並不等於其他學院的夥食差勁。從許多學生較為隨便地用餐情形看,並非像從前聽說的那樣,學生每晚吃飯都得穿上學袍,飯前得做祈禱,還一定得有好酒。確實有這種正式、隆重的進餐,但並非每天舉行。

飯後散步時,又談到八十年代中國學生在英學習時,一門心思讀書,無暇了解英國社會細部。現在看來有一個“前知識”問題。當時中國與西方差距比現在大得多,中國人的生活世界與英國人猶如兩重天,即便有心去了解,難度也太大,再加囊中羞澀和急於拿學位的因素,幹脆就不費心思去了解了。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中國經濟形態與英國已相當接近,英國能見到的跨國公司,中國都有;英國處處可見的超市、咖啡廳、旅遊熱點等,中國也有。中英兩國在政治形態上雖仍有差異,但由於信息時代的耳濡目染,英國政治對於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了。鄭鴻穎在國內帶過四川師大英語辯論隊,前不久去過倫敦議會大廈現場觀摩政客辯論,這對八十年代留英的中國學生來說,是無法想象的。既然中國和西方在很多方麵已是大同小異,眼下中國人當然更容易了解英國、了解西方,因為我們已有了足夠的“前知識”。

6月7日星期四

媒體惡搞女王

BBC電台一廣播劇拿女王與布萊爾和布朗開涮。隻聽見一女王聲音問:你們是否已然脫光?布萊爾與布朗齊聲報告:我們都已寬衣解帶,現在已是赤條條的了。接下來,離任首相布萊爾彙報任期內工作情況。再下來,女王問新科首相布朗:你打算如何盡你的責任?布朗像小學生背課文一樣回答,“盡我最大的努力”。看來,這個節目是在開最近舉行的首相職位交接儀式的玩笑。後來問安娜,對於這種顯然有損王室尊嚴的惡搞,王室會有何種反應?她說不會有事的。她說這種玩笑現在十分常見,王室已經完全習慣了;至於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政客,惡搞惡搞他們更是家常便飯。在我印象中,八九十年代的英國人對王室還不至於像現在這樣不恭敬。看來,英國民主又上了一個台階。

6月8日星期五

有名英雄紀念碑

下午一群中國學者徒步遠足,在劍橋郊區和鄉間走了十八、九公裏,花了大約五個小時。我們從耶穌公地出發,沿康河走大約三公裏後,開始圍繞一個巨大農場劃一個巨大的圈,約十二公裏後,再回到康河,沿著河的另一岸再走三公裏,最後回到耶穌公地。據說這條路線是Oxfam(英國公益組織)在全英開發的數十條經典遠足路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