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縣城 第八十三章 真才實學(3 / 3)

“你老老實實的聽故事,哪來的那麼多廢話。”

“付大人,你的小婿有點意思。”

“陳大人抬愛!”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此說明陰間刑罰,猶如古時牢獄中罪犯所受種種酷刑,極為慘烈。命終以後,隨其所造罪業,投生應去之道。壽命依其生前造罪之嚴重性而有長短之別。佛無能力救拔此類眾生,但佛有方法教導其自行悔過回頭,果能依教奉行,縱然已墮地獄,亦可縮短受罪期限。”

講到這裏,張書林笑著問道,“冷公,‘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怎麼解釋?”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冤冤相報,互相索償。”冷子牙回答很簡單。

“什麼叫冤冤相報互相索賠呢?此語何出?”張書林追問道,“小孩子對於這些話是不清楚的。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是不把這些問題講解清楚的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學習了什麼。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知其然然後知其所以然。”

“張先生說的對。應該這樣。”冷子牙笑著說道,”還請張先生繼續。我想看看張先生怎麼解釋剛剛的這段。”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冤冤相報,互相索償。惡道感受極苦,罪未受盡即無法出離。由地獄出來,再入餓鬼道,繼續受罪。餓鬼道出來再入畜生道還債。世間絕無有吃虧或占便宜之事,因事後尚有報償,俗語說:‘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此乃自然感應,絕非上帝佛菩薩主持其事。世人迷惑顛倒,造眾多罪惡,結果還是報在己身。由此看來,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雙。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複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就這樣,張書林在講解的過程當中穿插著自己的小故事,原本的考校,變成了考校張書林。張書林將這些變成了個人的講課課堂。在課堂上,張書林也是這般的教書的。不斷的循循善誘,不斷的通過自己的小故事在啟發著一群孩子。

“此文說盜惡。‘法’是法律,即生活規範的標準;‘度’是戒度,以現代話說就是禮節,要確實遵守,不得過與不及。‘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即言行超過道德範圍,放\蕩不羈。盜惡範圍甚廣,非隻限於偷竊而已。例如在官場中,懾於權勢,非其情願,不得不饋贈厚禮者,接受之人亦為盜。又如一國元首,所率百官,貪贓枉法,榨取老百姓的錢財勞力,供其揮霍享受,此為大盜。一般豪門官吏,為奪取他人權位財富眷屬,損害忠良,口是心非,詭詐多端,甚至欺騙家親長幼眷屬,用不正當手段,巧取豪奪,均屬盜罪。應知財富乃命中注定,命中有的,推不掉;命中無的,求不得。世人愚癡,不知安份,貪而無厭,自私自利;在地位上,在財富上,總想超出別人,不惜結忿成仇,到頭來破家亡自然墮入地獄,難免炮烙之刑,輾轉於三途苦報之中。”

冷子牙微微愕然,隨後露出驚喜之色,那陳不凡的神色也微微動了動,衝著一旁的付同洲笑著點點頭。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複何及。‘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此段經文是說妄語惡。妄語包括四種過失,妄語是不誠實語言,言語發乎心意,對於修道有很大的妨礙,即使在社會上工作亦難以立足。妄言欺人隻能欺騙於一時,日久必敗。儒家亦把信列為第一。‘兩舌’,挑撥是非。‘惡口’,言語粗野。‘妄言’,謊話騙人。‘綺語’,花言巧語,以及含有淫意之言詞,涉及閨閣者皆屬之。憎恨嫉妒好人好事,社會上有道德有智慧的賢達人士,可作一方之表率,移風易俗,亦國家之寶。竟有人惡意批評他,此不僅對他一人傷害,而是結罪於一方人士,罪過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