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束縛的資本主義”,是對“二戰”後及整個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活力的貼切描述。在全美通信、交通、分銷及營銷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的帶動下,所有行業都在飛速向前發展,包括零售業及所有其他麵向消費者的行業。
戰爭可能是使經濟從大蕭條中走出來的最關鍵因素,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財力、人力上為世界大戰進行了大量投入。關鍵是,這種戰爭投入使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到1945年,美國占據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45%左右,遠遠超出其曆史水平—25%~28%。(不幸的是,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經濟受到破壞,這當然也是美國所占比例比較高的一個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因滿足戰爭需求而加速的工業化進程,為戰後商品經濟帶來了很多創新和進步,這主要是由於增加了與學術有關的研發方麵的政府及私人投資。核能發展始於“二戰”的曼哈頓計劃。航空航天工業的創新不勝枚舉:1958年,第一架商業噴氣式飛機飛越了大西洋;雷達和調頻廣播網也發明於戰爭期間。此類事例還可以列出許多。
從供不應求到“美國夢”
當然,沒有急劇增長的需求,也就不會有這些創新和發展。需求的激增確實存在。大蕭條及“二戰”後,美國消費者極其渴望提高生活質量,卻一直未能得到滿足。他們追求的遠遠不隻是生活必需品,他們還渴望得到夢想的產品、服務及周邊環境。實際上,也就是在這段時間,“美國夢”這個詞誕生了。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棟房子、一輛車、福利良好的穩定工作、接受大學教育和享受其他美好的事物,這一切成為無數美國人奮鬥的目標。20世紀50年代,規劃良好的郊區新社區在紐約萊維敦麵世,並成為典範。在該社區,房主得到了約400平方米的大房子,朝美國夢前進了一大步。
《反鬥小寶貝》(Leave it to Beaver)、《奧茲和哈裏特》(Ozzie and Harriett)、
《埃德·沙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和很多其他那個時代流行的電視節目真實地反映出人們的理想—一家人待在起居室中靜靜地看電視。
假如你能透過舒適的居家生活看到美國生活的潛流,你就會發現社會、政治及文化潮流的湧動,這些潮流在21世紀對美國產生了長期而巨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反文化運動及其在伍德斯托克的反響,青少年成為影響巨大、獨立的文化和經濟推動力,這些潮流都在改變著這個國家。避孕藥的發明為女性的自由和獨立提供了切實的基礎。民權運動對於人類的意義堪比登陸月球。20世紀50年代的共產主義運動、朝鮮戰爭以及緊隨其後的60年代的越南戰爭、周邊政治和社會的劇變,當然還有之後的尼克鬆總統辭職一事,都是這個時代的標誌。這期間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包括冷戰和一觸即發的核戰爭。當時美國已宣布封鎖古巴,這是美國第一次與擁有核武器的蘇聯發生正麵衝突。
所有這些重大變革雖然影響巨大,但是根本沒有動搖人們追求並實現美國夢的決心,甚至連其追求的腳步都沒能減緩。
美國零售業的第二次浪潮不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而且使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升。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豐富的工作提供了可觀的收入,刺激了生產的增長,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引發了更多的需求、更多的消費等等。生活美好而簡單。美國人的想法很簡單:努力工作,好好做人,夢想就會實現。
美國夢催生大眾市場、大眾營銷以及新型大規模分銷基礎設施
使美國夢成為可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大眾營銷和分銷體係。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逐美國夢,他們逐漸形成規模巨大的新市場。與之相對的是,同樣大規模的產品和服務營銷人員正在努力創新,將產品或服務送到這些消費者手中。人們為準確描述這段經濟繁榮期的市場新動力,創造了兩個詞:“大眾市場”和“大眾營銷”。畢竟,如果美國人的夢想是過上好生活的話,那麼資本家的夢想則是獲得大眾市場,以及挖掘這些市場銷售和利潤的無限潛能。
為了服務於規模巨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商家需要大型國內分銷設施。這種基礎設施既包括產品和服務分銷的物質設施,也包括通信、營銷、廣告分布的戰略性設施。高速公路、航空、鐵路、海洋等運輸方式以及零售分銷渠道在第二次浪潮中都得到了飛速發展。對於大眾營銷商來說,這是做廣告、創建全國品牌的黃金時期,這得益於“大媒體”的出現:全國普及的電視以及無線廣播、全國性的消費印刷媒體(包括專門針對某一細分市場的雜誌)、商品目錄、廣告牌以及直接營銷媒體。
從零售業的角度來看,1956年的《聯邦援助公路法案》是所有後來事件的催化劑。它對人口遷移(從鄉村遷移到都市或郊區)具有重大影響,增加了人口流動性,而且有助於建立主導的汽車工業、新零售模式以及產品的物流渠道。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修建美國洲際公路這一大型項目(45 572英裏的公路)的初衷竟是保衛國家安全。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美國從未將其用於疏散民眾或調動軍隊來保衛邊境、防止攻擊。然而,其建造時間選擇得實在是太好了,恰好為郊區的飛速建設奠定了基礎,之後緊接著便是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er,通常指開放式購物場所)及大型區域商城(mall,封閉式購物場所)的加速擴張。“二戰”之前,全美大約有8個購物中心;到1970年,已增長至4 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