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統一。資本主義社會最先進入現代化,現代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如商品、市場、貨幣、價值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等,也是最先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而過去我們因此將這些經濟規律統統歸於資本主義名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時總是極力避而遠之,結果總是跳不出傳統經濟的藩籬,也無法保持對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其實列寧早就說過:“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於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列寧全集》第3卷,第170~171頁)我們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過艱苦的探索,在80年代以來實行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而不是萬古不變的教條,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正反兩方麵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歸納,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重大貢獻。
一球兩製,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共有一個地球,相互依存,齊謀發展,這就是當今的世界格局。時至今日,我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苦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對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究竟有哪些方麵的本質特征應該說比較清晰了。
我們現在所說的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1)“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2)“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3)“一個公有製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4)“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創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5)“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6)“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7)“兩個文明都要超過他們(引者按:指亞洲“四小龍”),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8)“隻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隻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9)“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10)“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製度,這個特色,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香港、澳門、台灣的處理,就是‘一國兩製’。”
以上十條論斷和論述,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揭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總結了社會主義實踐的新發展和新經驗,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全麵性。
應該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經過對社會主義的長期思考和研究,在全麵論述了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在1992年年初的南方談話中,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理論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有豐富的內涵,是一個嚴密的整體,是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結晶。
社會主義的多方麵特征和社會主義的本質,都是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兩者相統一,相表裏,屬於不同層次。社會主義本質要由社會主義多方麵特征來保證,要用“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來檢驗,社會主義多方麵特征也隻有同社會主義本質相聯係才有實際意義。
以上說這許多,無非是想通過馬克思主義之關於社會主義學說的不斷發展完善,說明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而不是萬古不變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有“宗”有“根”的自身的豐富性的發展,而不是無根無源的異化性的突破。
古往今來,上下左右,世界宇宙。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是至上的和無限的,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是無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的認識;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絕對真理是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真理總是具體的,是在同謬誤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又是相對的,且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轉化的;真理的標準隻能是社會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江澤民說:“從《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一百幾十年間,俄國十月革命,中國革命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勝利,證明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是能夠成功的。至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但是總的來說還需要很好地探索。”“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共產黨人的本質就是要為真理而鬥爭。
二、江澤民在堅持中發展了鄧小平理論
首先要說明,這裏的江澤民,既指江澤民本人的智慧和力量,且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的;同時還指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還指中國共產黨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所以,在談及江澤民在堅持中多方麵發展鄧小平理論時,實際上也是曆數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整個中國共產黨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堅持和豐富發展。對於江澤民繼承堅持和豐富發展鄧小平理論,“總起來是屬於鄧小平理論這個階段的”這樣的定位,我認為起碼在當前,在理論上是科學的,在政治上是得體的,在實踐上是有益的。
馬克思主義本身沒有也不可能終結真理,隻是開辟了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當教義,以為不可移易,以為萬古不變,而應該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曆史條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為轉移,不忘老祖宗,敢於講新話。江澤民主持中央工作10年來,應該說發表了許多講話,講了許多新話,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就職演說”到這次的《通報講話》,可以說每次講話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很有新意的,都是馬克思主義的。特別是江澤民的《通報講話》,洋洋數萬言,更是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內容豐富,論述精辟,情深意切,語重心長。《通報講話》站在曆史發展的高度,創造性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麵總結10年,概括成功經驗,科學規劃未來,指明發展方向,深刻闡明了今後改革發展穩定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出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和實現跨世紀發展目標的重大部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和指導性,是一篇繼承堅持和豐富發展鄧小平理論的光輝的馬克思主義文獻。
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鄭重指出:“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誌的莊嚴曆史責任。”江澤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江澤民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他的最大的曆史貢獻,就是繼承堅持和豐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這個貢獻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作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戰略決策。第二,提出了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群眾的戰略任務,開展了群眾性的學習和普及鄧小平理論活動,並取得了實效。第三,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指導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實踐,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黨章和憲法中確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在幹部和群眾中開展鄧小平理論學習活動,在實踐中運用鄧小平理論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進到21世紀。
在繼承堅持中豐富發展鄧小平理論的問題上,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初步的重要成果,江澤民的著作特別是《通報講話》以及同期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顯示,這種成果主要見之於兩個層次三個方麵。一個層次,是對鄧小平理論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了新的闡發和概括。另一個層次,是江澤民對於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新成就,所積累的新經驗,以及所出現的新問題,不斷進行科學總結,而逐步形成一係列新的重要思想和觀點。這兩個層次的豐富和發展可以說是多方麵的,按照現時的說法,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即:堅持高舉偉大旗幟;努力推進偉大事業;豐富發展偉大理論。
(一)表現在堅持高舉偉大旗幟方麵
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在曆史的行進中,作為傑出的曆史性人物總是要承前啟後,而且首先是承前,是高高舉起“前代”已經樹起的旗幟,以樹立形象,穩定局勢。江澤民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推選擔任總書記,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當時,國內政治風波剛剛平息,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大局沒有完全穩定;國際上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鬥爭十分激烈。我黨在創立鄧小平理論過程中,在經曆十一屆三中全會這個重大曆史關頭後,又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曆史關頭。這時擺在江澤民麵前的重大而緊迫的新課題是如何把大局迅速穩定下來,鞏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統一思想,凝聚民心,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繼續前進。麵對現實,江澤民的法寶就是借助黨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力量,借助鄧小平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借助人民群眾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任和信念,堅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
第一,毫不動搖地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使我黨始終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在黨。1989年9月22日,江澤民在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黨務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毫不含糊地指出:“我們黨在前進過程中,雖然犯過錯誤,有過失誤,但都是靠黨自身的力量,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得以糾正和解決的。實踐證明,我們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黨,不愧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完全有能力肩負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曆史重任。”同時又認真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下決心把我黨治理好、整頓好,重新樹立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崇高威信,充分發揮我黨的政治優勢,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在平息那場政治風波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江澤民根據鄧小平關於“我們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意見,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麵,著重抓了五個方麵的工作。一是抓好清查、清理工作,保證黨的隊伍的純潔性。二是堅決同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作鬥爭,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係。1989年7月,提出了關於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1990年3月,作出了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提出從七個方麵堅持不懈地努力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係。三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四是按照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各級領導班子的建設。五是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突出位置,把那場動亂中搞亂了的一些思想政治觀點澄清和糾正過來。通過這些工作,及時有效地解決了黨內暴露出的一些嚴重問題,消除了隱患,贏得了民心,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鞏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奠定了穩固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