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進行股份製改革試點,本單位國有資本必須控股。
3.實行多種媒體兼營
要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單位進行媒體創新和結構調整。在充分挖掘本業發展潛力、發揮本業特長的基礎上,廣播電台、電視台可以兼營報刊、圖書出版、音像出版和電影生產;報社、出版社、電影製作單位也可以製作廣播電視節目或與廣播電台、電視台合辦節目、欄目;經批準,有資格的新聞單位可與電視台合辦電視頻道。
4.促進跨地區經營
要有計劃地進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跨地區經營的試點,努力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出版物市場和廣播影視市場。
(1)建立以報郵合作為基礎的報刊多渠道發行體製。報刊社要與郵政係統的報刊發行部門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要改進和完善報刊發行代理製;有條件的報刊可以自辦發行,不斷增強發行效果。
(2)建立國有資產控股的以一般圖書發行為主業、跨省區經營的圖書發行公司。圖書發行公司經新聞出版署批準可授予租型造貨權。出版集團改革試點單位可在外省區建立具有出版權的分社或不具有出版權的編輯部。
(3)改革電影發行體製,建立跨地區發行渠道和發行放映院線。鼓勵實行製片、發行、放映一條龍,減少發行層次,實現影片收入在製、發、放三個環節上的合理分配。
(4)中央所屬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集團,可在全國實行跨地區聯合經營。
5.擴大對外開放
擴大對外開放,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展示我國優秀文化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1)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集團母公司、電影製片廠和有條件的出版單位,經批準可賦予其自營出口權。書報刊、音像電子等出版物發行單位,有條件的可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覆蓋海外的廣播電視節目,要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做好落地工作。
有關宣傳文化專項資金要有針對性地對文化產品的出口給予適當獎勵和補貼;金融機構應提供必要的融資和信貸支持。要進一步完善文化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
(2)積極穩妥地開展利用外資試點。
6.深化內部機製改革
在人事製度方麵,建立崗位責任製,實行業績考核。要把組織考核推薦與引入市場機製、公開招聘結合起來,把黨管幹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結合起來。完善勞動合同製,根據不同崗位的性質,實行不同的用工製度,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
在分配製度方麵,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實行按照各自職責和貢獻取得報酬的同時,允許和鼓勵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經批準,在個別有條件的企業實行經理年薪製、持有股權等一些能與企業長遠發展緊密結合的分配機製,把激勵和約束結合起來。
在國有資產管理、監督方麵,要建立資產經營責任製,狠抓成本管理、資金管理和質量管理。
7.調整和優化結構
1999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和國務院已確定了廣播電視調整結構的幾項措施:一是以省級為單位組建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公司。二是推廣公共頻道。三是推進省、地(市)無線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台的合並。四是調整地方中波轉播台的隸屬關係。將現屬於地(市)、縣(市)的轉播中央和省級廣播節目的1千瓦以上用於廣播和實驗工作的中波轉播台,成建製劃到省級廣電部門統一管理,以有效擴大中央和省兩級廣播節目的覆蓋和抵製境外敵對電台的滲透。
(三)加強對改革開放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要提高認識,積極推進。二要研究問題,加強指導。三要明確責任,嚴格把關。組建集團、股份製改革、多種媒體兼營、吸收引進外資等工作,規定由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署按各自分工歸口審批。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實施,防止一哄而起。重大問題報中宣部統一協調。
十、關於發展文化經濟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曆史條件下,麵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努力適應,乘勢而上?我認為應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即“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
(一)“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內涵界定
一是必須確立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觀念。文化不僅是一種社會事業,也是一種經濟產業,不能也不應該把已經進入市場流通和消費領域的文化產品僅僅作為一種“宣傳教育品”。二是文化也要不斷地進行創新。要在承傳的前提上和基礎上,不斷實現文化的創新突破,使文化真正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三是要努力發展文化經濟。文化和經濟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但以往我們總是把文化局限在“形而上”的精神範疇,人為地割裂二者的本質聯係。現在有必要把“文化”從純粹的“精神”的範疇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性實體,把文化和經濟自然地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和特殊的商品,使原來的文化部門成為一個特殊的生產部門。四是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仍歸屬於精神文明。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從本質上來說,仍然屬於精神文明範疇,既具事業屬性也具產業屬性,既要講經濟效益更要講社會效益,嚴格說來是一種事關國計民生的社會發展事業。
(二)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文化經濟
近些年來,湖南省在經濟穩步前進的基礎上,抓住宣傳文化工作麵臨的良好機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自覺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既把宣傳文化工作當作事業來建設,也當作產業和實業來發展,通過發展和完善硬件設施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載體、創造條件,從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質性進展。從1993年開始,我們就加大了硬件建設的力度。省委頒發的《湖南省“九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劃》以及省政府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有關經濟政策的通知》,從政策、從投入上提供了切實的保障。湖南新聞出版大廈、毛澤東文學院、湖南大劇院、湖南圖書城、湖南廣播電視中心等12項重點工程先後落成並投入使用。“電廣實業”的成功上市標誌著湖南廣播電視產業率先進入資本市場,在廣播電視產業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各市、州也建起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設標誌性工程,如長沙市抓了田漢大劇院、長沙出版中心、長沙報業中心等10大工程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九五”期間,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立項和在建項目達300多個。鄉鎮“五個一工程”(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電影隊、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圖書室)有較大進展,農村文化設施逐步恢複,文化陣地逐步擴大,文化功能不斷健全。正是依托這些硬件設施,湖南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出現了較之經濟發展更引入注目的“湖南電視現象”、“湖南出版現象”等。廣播電視走大宣傳、大產業、大事業之路,以建立經視台為標誌引發了省級電視台的有序競爭,周末戰略的實施湧現出了一批名牌欄目。出版部門立足本省、麵向全國,實施精品戰略,精品圖書、獲獎圖書不斷湧現,在連續3屆的全國書市上,湘版圖書訂貨碼洋均名列前茅。連續3屆全國“五個一個工程”評獎中湖南有2種或2種以上圖書獲獎,出版年產值超過50億元。
(三)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建設經濟文化
要保持湖南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發展態勢,最重要的就是要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建設經濟文化,使文化建設植根於經濟基礎之中。也就是說,我們的宣傳文化工作,必須有市場有產品有載體,必須有經濟依托有經濟含量有經濟效益。為此,我們提出今後一段時期“狠抓四項工作”的思路。一要狠抓出版產業經濟的發展。通過改革出版體製、轉換經營機製、組建出版集團、合理配置資源、實行資產重組來壯大出版產業經濟的規模,提高出版產業經濟的質量。要把出版產業經濟的發展重點放在高新尖技術的引進和應用方麵,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拓寬產業發展領域,建立多元化的產業體係。二要狠抓報業經濟的發展。組建報業集團,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起抓、報業經濟和報業宣傳兩個輪子一齊轉、辦報隊伍和經濟隊伍一起建,著力發展主業經營、拓展非主業經營,使報業經濟穩步向前發展。三要狠抓電廣產業的發展。通過實施電廣產業的集團戰略,以電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發揮其經濟實力雄厚的優勢,帶動全省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以頻道和網絡為主體,創辦展銷、旅遊、服務、辦報等相關產業,力爭實現電廣產業的產值、效益翻番的目標。四要狠抓“大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盡快建立包括娛樂、書報刊、影視、音像、演出、文物、工藝美術品、藝術培訓、對外文化交流等在內的文化大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立文化產業大軍,逐步形成以演出業、影視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等為主導的文化產業格局,不斷增強文化事業發展的活力。
在多年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文化和經濟是相互依存,互為促進的。搞文化工作、搞思想宣傳、搞精神文明建設,既要講投入、講經濟實力、講發展條件,又不能唯投入論,不能唯條件論。事實上,許多事情並不是“萬事俱備”以後才能開始、才能成功的,而是隻有開始後在不斷進行中才會逐步完善,日漸成功。隻要思路對頭,隻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在現有的條件下,就應該而且可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