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大背景下,對我省新聞事業、新聞宣傳、新聞管理作一番深度的分析和審視,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發現許多問題和不足。
一是發展不夠平衡。從廣播、電視、報紙三大媒體看,電視改革異軍突起,領先一步,報紙、廣播的改革相對遲緩。比如,至今我們還沒有組建一家報業集團。從新聞單位內部看,編輯係統改革快,政工、後勤係統改革慢,有的甚至還停留在計劃經濟體製時代的那一套做法;一些新聞單位的內部管理還是采取過去那種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製度不健全;管人與管事脫節,沒有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激發內部活力。從體裁類別來看,綜藝板塊(欄目)改革步伐較快,成效顯著,而新聞類板塊(欄目)改革則相對顯得遲緩滯後。
二是觀念比較陳舊。有些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天天采寫、宣傳報道改革,但涉及自身改革則觀念比較陳舊,思想很不解放,總願意把自身的義務推到上麵,推到社會環境。比如,一些單位的采編部門仍然按計劃經濟時代的條條塊塊設置機構,仍然是守株待兔,等米下鍋。一些編輯記者仍然靠請柬和通知指揮采訪,很少想到要主動下去跑新聞,主動外出找新聞,想方設法抓新聞。一些報道還是“四季歌”三段論,與20年前的報道水平沒有什麼區別,“某某村栽了多少樹”,“某某鄉治安狀況好”,平淡無味,缺乏新聞價值。大家有目共睹的經濟電視台改革,正因為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成熟,近3年來收視率一直遙遙領先,上級管理部門除了及時提醒,善意的扶持,並沒有橫加指責,過多幹涉。《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體壇周報》的改革和進步都說明觀念更新十分重要,思想解放任重道遠。而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來自內部的動力。
三是行動比較遲緩。目前雖然我省新聞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的態勢還不夠積極,行動比較遲緩。有些媒體沉浸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上,盲目樂觀,邁不開新的步伐。有些媒體還處在等待、觀望、徘徊、懷疑的階段,期待上麵給政策,定盤子。要清醒地認識到有機遇不等於抓住了機遇,形式的變化不一定能帶來內容的變化,機構的調整不一定可以實現觀念的轉變。否則,這些都會阻礙我省新聞改革的深化。
(二)始終突出新聞改革的重點,進一步取得新突破和新進展
新聞事業、新聞宣傳、新聞管理的改革相互依存、辯證統一。新聞事業的發展是搞好新聞宣傳、改進新聞管理的基礎,新聞宣傳水平的提高是擴展新聞事業、強化新聞管理的前提,新聞管理則是總攬全麵的保證。在新聞改革的過程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係統配套,力爭全麵推進。
第一,新聞事業要向集約化、集團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們的新聞事業正麵臨激烈市場競爭的挑戰,同時也麵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家廣電總局去年就明確提出,要在2000年底完成“村村通廣播電視”。目前,國家計委、廣電總局正在聯手推進這項工作。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調整中央國家機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報刊結構的通知》(中辦發[1999]30號)明確規定,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原則上不辦機關報,可保留一種指導工作的期刊,各司局不辦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及地(市)以下的局、部、委、辦不辦報,黨委部門及廳局保留一份指導工作的期刊,原有的報紙、其餘的期刊劃歸為當地黨報或出版社來主管、主辦,黨報、出版社吸納不了的要撤銷。這些政策的出台,為廣播電視報紙走集團化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新聞事業大發展的機遇再一次來臨,這次改革不同以往的是由過去注重規模數量的增長向效益質量的轉變,由過去的普遍開花式向集團集束式發展。根據這些精神,省委同意由湖南日報社率先組建我省第一個報業集團,並以此為新的契機,推動全省新聞事業抓住機遇,深化改革。
《湖南日報》在組建報業集團時,要特別注意最近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部、新聞出版署就報社產權界定給中國社科院的複函中指出的一些主要精神,即:我國報刊社均屬國有資產;報刊創辦籌資中的企業讚助係無償贈與;個人或企業墊資屬借貸關係;“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不適用報刊社。所以,《湖南日報》要按照組建報業集團的要求,社編委要高屋建瓴,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提出思路,盡快策劃,製定方案,上報省委,爭取在較短時間裏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工人日報》就組建報業集團提出的六條原則可作參考,即:自願的原則,互利的原則,優勢互補的原則,多樣性的原則,先行試點的原則,來去自由的原則。
新聞事業的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從用人製度改革、分配獎懲辦法改革、發展戰略調整及發行方式、印務管理等各方麵的改革都應該圍繞如何盡快實現產業化做文章。現在我們媒體的一大通病就是綜合實力太弱,資產營運不良,經營機製太死,導致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差。新聞事業的改革方向說到底就是要辦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團。市場經濟的特征是競爭,競爭的結果是生產集中化。對於報業來講就是要通過兼並、整合、重組等形式辦成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一報為主、多子報刊並存的報業集團;對於廣播電視來講就是要實施名牌戰略,通過名牌板塊節目、名牌係列台和頻道提高收視率,擴大影響,以吸引更多的投入壯大媒體實力,辦成廣播電視集團。對於出版來說,就是通過實施精品戰略、營銷戰略,提高出版物質量,擴大市場占有,增進社會和經濟效益,壯大產業實力,辦成出版集團;對文化產業來說,就是要通過調整、兼並、重組,增強經濟實力,繁榮文化市場,辦成文化產業集團。報業集團、廣電集團、出版集團、文化產業集團四輪驅動,使宣傳既是事業又是產業,成為我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支柱。把新聞出版、文化單位現有資產及所有可以運轉的外來資產運作好,充分發揮這些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可用現有資產和期貨資產的積極作用,通過發行股票上市、控股、參股等各種形式發揮資產的最大效益,推動整個行業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同時要建立一套靈活、高效的人、財、物經營運行機製,讓人、財、物流動起來,活而有序、活而不亂,高效運轉。
前不久,我曾提出要“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口號以及要“四輪驅動”的設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統一認識,形成共識。經濟和文化的關係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也不能先此後彼,厚此薄彼。最近有個法國人說“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我覺得不無道理。當今世界科技迅速、高度發展,經濟中的文化含量已經越來越高。今天的競爭已不是資源、勞力的競爭,而是文化科技含量的競爭。你想抓經濟,要先從文化入手;你想爭得明天,要在文化上領先;今天丟掉文化,明天就會丟掉經濟。
新聞傳媒是黨和人民事業的一部分,即要強調其耳目、喉舌、工具、陣地的性質,又要注意其特殊產業的屬性。我們不要忘記美國就是利用意識形態搞垮蘇聯的教訓,在意識形態上是不能搞“國際接軌”的。因此,既要旗幟鮮明地抓社會效益,又要理直氣壯地抓經濟效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有些新聞單位社會效益良好,但經濟效益卻差距較大,長此以往缺乏後勁,難以發展。在國家財政基本沒有固定撥款的前提下,新聞單位特別是黨報、黨台要走低成本擴張、高效益發展的路子,要拓寬創收渠道,改革經營思路,大力發展報(台)業經濟。合法經營、正道生財是法律和政策允許和鼓勵的。但同時我們要特別注意一些小報小刊小台等非主流媒體隻顧經濟效益,甚至在利益驅動下,不惜以犧牲社會效益換取經濟效益的錯誤做法,並要予以堅決的治理整頓。
報紙的發行方式、廣播電視的傳媒方式都要通過大膽審慎的改革,適應時代變化,滿足受眾需求,不斷提高效益。
第二,新聞宣傳的改革要注重提高效益。我們的新聞宣傳比較突出的問題還是“少慢差廢”。“少”就是信息少,特別是價值含量高的有用信息少,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信息特別是經濟信息、服務信息的需求;“慢”就是時效慢,在信息時代已悄然來臨的今天,我們的采編傳播速度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的節奏上,總是慢半拍,許多明日黃花,步人後塵的“新聞”堂而皇之地充斥版麵、聲屏;“差”就是質量差,或者文字差,或者是視頻、音頻、畫麵效果差。有的報紙上找不出一條優秀的或者說合格、像樣的新聞,從標題到導語都不符合消息的基本要求;“廢”就是一些負麵效果的東西沒有把好關、把握好度,一些政治、價值、文化、生活宣傳上的誤導影響正確的社會輿論。凡此種種,都要求我們必須改革過去那種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傳統的新聞觀念、思維定式、采訪形式、分工方式、寫作模式、編播套路,使我們的新聞輿論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