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動,但四處碰壁,遭受嚴重挫折
台灣當局為堅持分裂祖國的立場,對抗我“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方針,更加使勁推行“務實外交”,拓展所謂“國際活動空間”。策略上也有所調整,重點是維持現有的邦交國,並爭取再與幾個小國“建交”,並且更注重加入世貿組織、聯合國下屬組織以及中美洲國家組織等區域組織。台灣當局還集合民間力量進一步推行“全民外交”,製定了聘請台灣商、學界人士擔任執行特定任務的所謂“無所任大使”方案,組織跨黨派的遊說機構,並多次組織各黨派“立委”、“國代”外出搞“國會外交”。在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波中,台灣所受損失較小。台灣當局企圖借此機會,以投資和經援為手段,擴大其影響力。近一段時間,一些高級官員頻繁在東南亞各國活動。
盡管台灣當局機關算盡,使出了渾身解數,但仍然四處碰壁,屢屢以失敗告終。目前台灣在世界上有近30個“邦交國”,其中將近一半是拉美國家。尤其是中美洲7國,是台灣“邦交國”惟一連成一片的地區,被台灣當局稱之為其外交的“核心”地區。近幾年來,台灣企圖重返聯合國,都是靠這些國家打頭在聯合國發難。台灣對拉美“邦交國”的“務實外交”,其基本特點是利用這些國家經濟落後,官僚腐敗,以“銀彈”為後盾,進行利誘拉攏,換取其在政治上支持台灣在國際範圍內對抗我對台方針。而拉美一些國家則看準台灣當局在政治上有求於他們,千方百計向台灣要錢要物,撈取實惠。去年9月,台灣當局以贈送巴拿馬運河會議80萬美元經費為代價,換取巴拿馬邀請李登輝赴巴拿馬出席運河世界會議,企圖以“國家元首”身份在國際場合實現“世界首腦會晤”。在我強大的政治影響下,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的領導人以及所有同我建交的國家元首都因李登輝與會而拒絕參加這次會議,最後出席的外國首腦隻有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兩個小國,致使台灣當局想象中的“世紀盛會”隻被定位為“技術性會議”。這使巴拿馬和其他中美洲國家感到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巴拿馬、聖盧西亞、南非、幾內亞比紹先後斷絕與台灣當局的正式外交關係,同我建交,使台灣當局震動很大,進一步失去了與我抗衡的籌碼。
3.李登輝聲望急劇下降,國民黨內部危機加深
李登輝在1996年3月贏得“總統”直選時,在黨內的地位和社會的聲望達到最高點。僅一年的時間,由於他無視台灣社會治安惡化,一意孤行“修憲擴權”,鏟除異己,激化了黨內矛盾,引起整個社會的強烈不滿,其民間聲望急劇下降。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慘敗,對李登輝更是一次沉重打擊。國民黨內部一些人對李登輝的不滿更為強烈,一些“地方黨部”、“中央委員”、“立委”乃至鄉鎮級“民代”,公開要求李登輝下台為敗選負責。台灣一些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李登輝的施政滿意度跌到37%的曆史最低點。
去年8月,國民黨召開了“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十五全”),李登輝試圖借“十五全”強化其在國民黨內的統治地位,確立李之後的接班布局,化解黨內矛盾,鞏固“修憲”成果,扭轉國民黨執政能力下滑的勢頭。但從目前情況看,國民黨“十五全”並未解決中生代接班問題,矛盾還會繼續下去。李登輝要搞掉宋楚瑜,因為宋楚瑜是湖南人,夫人也是外省人。宋在擔任新聞局長時,曾大力宣傳《龍的傳人》這首歌曲,以後又以《龍的傳人》為主題作過講演,宋周圍的一些人又都是反“台獨”的,所以李登輝對他很不放心。李登輝夥同民進黨一起提出廢除台灣省和鄉鎮長選舉,就是為了搞掉宋楚瑜的根基。可是,民眾都知道李登輝是在關鍵時刻靠宋楚瑜的支持當上國民黨主席的,現在李登輝反過來要搞掉他,民眾都同情宋楚瑜。在“十五全”上,宋楚瑜在他本人沒有出席的情況下,他和他的人都以高票當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登輝起用章孝嚴擔任國民黨秘書長,企圖利用蔣家的餘威來製宋,確保明年總統候選人提名時排除宋楚瑜和他的人。李登輝原來是想要連戰出任未來總統,但李登輝看到,連戰從去年起開始對他的大陸政策也有意見,並提出“外交休戰”,批評他與司馬龍太郎的談話,所以李登輝又改變了打算,改用蕭萬長替代連戰。近來,台灣流行“蕭章配”的說法,即讓蕭萬長當總統候選人,章孝嚴為副總統候選人。但是,章孝嚴的威望極低,而且蔣經國在世時已宣布蔣家的人今後不再擔任總統或副總統職務。對於連戰來說,將來惟一能救他的是宋楚瑜。如果今年底立法委員選舉中三黨都不過半數,那麼明年總統候選人中有可能出現“連宋配”。可見,國民黨權力過渡與接班布局仍存在變數。
4.民進黨力圖奪取政權,但黨內的路線之爭和權力鬥爭進一步發展
在我反分裂、反“台獨”鬥爭的打擊和國際形勢發生對“台獨”不利變化的情況下,民進黨內除“台獨聯盟”以外的各派逐步轉向采取“務實、安全”的“台獨”路線。以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為代表的派係宣稱不會放棄“台獨”目標,但強調民進黨要向代表社會主流價值的方向轉型,大力推動政黨合作,主張時機成熟時共組“聯合內閣”;在兩岸關係上主張進行以“三通”為議題的談判。縣市長選舉後,許信良堅持助選時的既定主張,宣稱“台獨黨綱隻是曆史文獻”,台灣已經實質獨立,民進黨“用不著再宣布獨立”,應維持現狀;民進黨上台後處理與大陸的關係,“要由當時的國家政策和策略決定,而不是由黨綱決定”。
許信良推出的這一係列政策和策略主張,受到民進黨其他派係特別是黨內外激進“台獨”勢力的強烈質疑和批判,民進黨內的執政路線之爭與權力鬥爭持續不斷。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獲勝並沒有使黨內的矛盾得到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劇。許信良與陳水扁之間的矛盾出現白熱化。陳水扁是民進黨推選的台北市長,前一段時期,他在黨內的影響力和作為下屆“總統”候選人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黨內出現了一片反許擁陳的聲浪。許不得不宣布在1998年不參選任何黨職和公職。但陳水扁近來的威望急劇下降,在中美關係已經改善的新形勢下,還在談論“台獨”主張,並拒絕參加許信良發動的“中國政策大辯論”,在民眾中影響不好。今年5月民進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將對該黨的轉型方向與執政路線產生重大影響。
5.台灣當局妄圖通過篡改曆史,改造文化教育,為其推行分裂路線服務
李登輝多次鼓吹“新台灣人主義”,他宣稱,“隻要認同台灣,疼惜台灣,願為台灣努力奮鬥,就是台灣人,應提倡‘新台灣人主義”’,還宣稱“新台灣人”“正在寫21世紀新台灣曆史”,“新台灣人”要營造“文化新故鄉、文化新中原”等。為配合這一分離意識,台灣教育部門為初中一年級新編一套《認識台灣》輔助教科書,包括地理篇、曆史篇和社會篇,已於去年在各中學試用,將於今年9月正式使用。《認識台灣》一書,刻意回避曆史文獻中關於台灣的記載,否定台灣與祖國大陸自古以來的聯係。最為嚴重的是,在台灣原曆史教科書中寫有的“中國人”、“中華民族”等名詞被徹底消除了。而與此相反的是,該書大肆美化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掩飾日本殖民者屠殺台灣同胞的罪行,抹殺台灣同胞奮起抗日的業績。
台灣當局推出這套教材,其目的是向青少年灌輸和強化帶有分裂意識的“台灣人”觀念,淡化青少年的中國意識和中華民族觀念,以削弱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同時弱化青少年對“台獨”思潮的抵禦能力和對台灣當局分裂圖謀的識別能力。台灣當局潛移默化地扭曲台灣青少年的曆史觀、文化觀和國家觀,為其分裂活動培植社會文化基礎。對此,台灣民眾強烈抗議,各界人士紛紛發表文章,給當局致公開信,遊行集會,揭露該書是李登輝製造“兩個中國”的“植根之作”。島內有識之士提出,必須“改正教科書的嚴重錯誤”,“恢複曆史真相”,將“愛台灣與愛祖國統一起來”。
此外,台灣當局抓緊發展軍事力量,到處采購武器,整軍備戰,對抗祖國大陸。現在台灣的軍費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到2000年,其軍事能力將有明顯增強。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和崇高使命。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重申了“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基本方針和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指明了跨世紀對台工作的基本任務。根據十五大精神,中央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主要目標,這就是繼續遏製“台獨”勢力和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活動,確保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不改變;推動海峽兩岸以及港澳地區與台灣的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使台灣經濟進一步依賴大陸和香港,爭取開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談判,在加強對台宣傳、做台灣各黨派工作方麵取得明顯的成效。
我省去台人員多,在台湘籍人士擔任要職的多,對台工作地位重要。我省去台人員13800人,全省台屬60萬。在台任少將、司局以上職務的1400人,其中“中央副主席”1人,“常委”2人,“中委”10人,“候補委員”3人,“中央評議委”17人,“立法委”6人,“國大代表”4人。77個在野黨總裁主席7人,119個政團組織中任主要職務的43人。到1997年,我省共有台資企業892家,投資總額10.71億美元,合同利用台資6.39億美元。新批台資企業71家,投資76699.42萬美元,合同利用台資5507.15萬美元。充分利用我省對台工作有利條件,發揮我們的優勢,努力做好我省對台工作,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加速我省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要按照中央確定的對台工作方針,進一步擴大利用台資規模,加強湘台經濟合作,按照中央“以經濟促政治”的原則,切實抓好對台經濟工作,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並切實維護台商的合法權益,確保台商生命財產的安全。要貫徹中央關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精神,組織各方麵力量,把台胞接待和我方人員赴台工作做深做細,努力發展湘台之間的人員交流和文化、科學、藝術、體育、衛生、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密切兩岸關係。要繼續高舉愛國統一的旗幟,加強對台宣傳,堅持和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基本方針,積極穩妥地做好台灣各黨派、各界人士的工作,廣泛爭取人心,增強台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和向心力。要加強涉台管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造成一種要求統一、反對分裂的社會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