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中的幾個問題(上)(3 / 3)

(7)新社會運動的組織力量主要體現在生態運動上。廣義的生態運動把環境保護、維護婦女權益、反種族歧視以及反戰和平等社會要求都集中在自己的旗幟下。70年代以來,各種各樣的公民生態組織作為生態運動最初的組織形式,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的社會政治舞台上。如綠黨正是在這些公民生態組織的基礎上脫穎而出,並逐漸成為近代以來繼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興起之後的又一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社會政治力量。從1981年起,西歐綠黨開始進入各國議會,選舉力量逐年增長,迄今在很多國家已成為議會第三大黨。與此同時,傳統大黨社會民主黨和保守黨的力量卻持續下降。

新社會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合點在於,新社會運動的指導思想具有天然的社會主義傾向。盡管新社會運動時時強調自己的中立性,但它的批判矛頭主要是指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它的政治追求基本上還是實現社會平等和社會主義,從而成為社會主義力量的重要同盟軍。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和派別的出現,是這種結盟的直接結果。社會主義運動作為一個廣泛的、持久的社會運動,必須從其他左翼社會運動中汲取精神的和政治的動力。這是從民主社會主義發展的角度發出的社會主義同新社會運動合作的呼籲。無獨有偶,不少新社會運動特別是生態運動的活動家與理論家,也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命題:新社會運動的未來是新社會主義。當然,這兩股力量的合流,將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展開,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3.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創新及其影響

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創新,往往在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期顯得尤為突出。在蘇東演變後興起的社會主義理論反思運動中,獨立左翼人士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以左翼學者身份活躍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獨立社會主義者,主要由冷戰時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前蘇聯東歐的持不同政見者和冷戰結束後成長起來的一批年輕左翼學者三部分組成。獨立左翼人士對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一是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對人的發展所造成的異化,尋求克服不平等現象的有效途徑;二是批判現實社會主義的弊端,探討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製度失敗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根源;三是分析當前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態勢,根據現實的關係設計未來社會主義的理想模式。圍繞這三個方麵的內容,歐美左翼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交流,提出了大量發人深省的理論問題。1995年9月,在巴黎舉行的有上千人參加的“國際馬克思大會”,其中半數都是左翼學者。這些學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共產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傳統對立,注重對新時代的物質和社會條件進行全麵分析,從而得出了一係列嶄新的結論。可以說,蘇東演變後的社會主義形勢之所以出現運動低潮而理論活躍的局麵,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獨立左翼人士卓有成效的理論創新。

就共產黨類型的社會主義政黨而言,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和法國共產黨在近幾年的思想理論反思中,做出了若幹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可貴探索。俄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按勞動數量、質量和成果分配生活資料的無階級社會,一個在科學計劃和管理下,達到具有高度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益的社會,一個具有真正民主和發達的精神文明、鼓勵個人的創造積極性和勞動者自治的社會。法共對共產主義革新道路的探索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它放棄“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這一提法,而改為“新共產主義”。法共認為,“共產主義”一詞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它表達了一種向往,即對一個更加人道、更加正直、更加公正、更加自由的社會的憧憬,法共決心扛起“共產主義”這麵旗幟,團結法蘭西人民運動和民主力量,朝著“民主第一、人及其發展第一”的社會目標前進。為此,法共提出了“超越資本主義”的思想,認為共產主義是一種通過不斷擺脫資本主義的倒退、對抗和“為金錢而金錢”的邏輯,使社會變得更加文明和更加人道的前景。要通過社會多元化的聯合,讓數百萬實行聯合的男女,主要通過投票選舉,對社會的演變和政權的更迭做出抉擇,進而實現一種相對穩定的、建立在公民幹預基礎之上的“左翼力量變革聯盟”。

(七)知識經濟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知識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思想結晶,早已有之。古希臘就有人指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知識。知識經濟理論形成於本世紀80年代初期。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羅默發表了一篇權威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這標誌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形態的確立,則是近幾年的事情。其主要標誌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軟件知識產業的勃興。蓋茨的主要產品是軟盤及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件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於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現代社會生產中,知識已成為生產要素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1996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一次明確定義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是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以及由此帶來的競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從1994年起,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擺脫了低速增長狀態,1997年達到3%,而勞動力成本的年均增長率卻從80年代的4%下降到1994年的1%以下。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商品價格的下降。1997年,國際貿易中的製成品價格下降7.3%,石油下降5.1%,非石油初級產品下降2.7%。由於知識經濟的作用,現在電腦的價格隻相當於20年前的1/10000,1996年全球電腦數量已達到1.4億台。與此同時,信用卡、儲蓄卡和金融交易的電子物件開始風行,貨幣變成了看不見、摸不到的電子貨幣。知識經濟開始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的主要標誌是:(1)知識經濟的規律在起作用,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無形資產已受到高度重視;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傳統產業的高技術部分日益增加。(2)知識經濟的萌芽受到良好待遇。300年前,除歐洲和北美洲對工業經濟萌芽是扶持的外,其他地區均視而不見。現在亞、拉、非都在指導思想、組織機構、人才選拔、資源投入上迎頭趕上。(3)像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首先出現了工廠一樣,現在世界各地出現了科技工業園區(國家級53個,省一級60個)、高新技術區。知識經濟社會細胞已經出現並迅速擴大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的逐步興起和迅猛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已呈現出一係列新的特點:

(1)在知識經濟的影響下,產品製造模式開始轉向知識密集產品,伴隨而來的是柔性製造係統時代的到來,它使製造業競爭中勞動力成本的作用降低了。在工業經濟社會裏,人們經常談論的是發電機、鐵路、流水線,而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我們必須熟悉的是芯片、光盤、計算機。

(2)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投資方向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由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傾斜。目前,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內國家投入研究與開發的費用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一些先進企業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比例已達1:2~1:3。據測算,美國1995年很多企業無形資產的比例已高達50%~60%。各類谘詢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3)在知識經濟的作用下,當代經濟競爭正在從有形競爭轉向無形的競爭。產品中蘊含的知識量成為競爭的基礎和決定勝負的關鍵。無形資產的地位日益提高,知識產權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成為競爭中最有力的武器。

(4)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高新技術園迅速崛起,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和分配方式也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

知識在經濟領域起基礎作用,表現為經濟發展模式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向重視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曆了幾次革命性的變革:第一次是完成從動物向原始人類的轉變;第二次是從原始社會向農業文明社會的轉變;第三次是200多年前開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現代化一般從第三次開始。現在人類是第四次,即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轉變。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如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為第一次現代化,現在為第二次現代化。麵向知識時代,現代化要經過三個階段:(1)工業化為主;(2)工業化和知識化並重;(3)知識化為主。

知識化不同於工業化。它的主要表現是:(1)科技發展更快;(2)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更短;(3)知識創新和知識起用頻率更高;(4)工業化時期“後發優勢”逐步減弱。

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知識經濟將作為主導型的經濟形態而成為時代的主流。知識經濟的主要特點,一是經濟發展可持續化;二是資產投入無形化(現美國已達60%);三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有一種理論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四是經濟決策知識化。

知識經濟的出現預示著社會生產領域的一場革命。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知識經濟確定了知識在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眾所周知,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凱恩斯的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都認為構成經濟活動基礎的是土地、資本和勞動,知識被排除在生產要素之外。而知識經濟成了今天我們計算科技對經濟貢獻率的理論依據。必須充分認識到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對知識的投資不僅能增加知識本身的積累,還能增加其他經濟要素的生產能力。

其次,知識經濟解答了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一個難題,即在資源增量很少、資源存量不多的情況下,經濟何以能夠長期持續增長的問題。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不同,它可以重複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其價值不會減少反而增加。知識具有連續增長、報酬遞增的特征。正是知識的這一特點提高了資本的邊際報酬,使得傳統的資本增加邊際效率遞減規律發生逆轉。

第三,知識經濟的出現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包括經營管理乃至領導決策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必須適應這一重大變化。要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發揮高新技術在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方麵的作用,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與知識和信息相關的服務業。

麵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國競相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力圖奪取下個世紀經濟發展的製高點。朱鎔基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政策措施。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法國等大國首腦都提出和製定了發展本國科技的計劃。1997年2月4日,克林頓在國情谘文中說:“美國政府今後四年的頭等任務是確保每個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確保實現以下目標:8歲以上兒童人人必須能讀會寫,12歲以上青少年必須人人能上互聯網,18歲以上青年人必須人人能讀大學,美國的成年人必須人人能活到老學到老。”

發展知識經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依托是智力資源,但必須配以相應的資金資源和自然資源,也就是說必須建立在工業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天津等地,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或接近3000美元,已經初步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2)必須以較高的社會知識水平為基礎。葡萄牙1992年倡導發展知識經濟,宣布全國成人文盲率為13.8%,受高等教育人數為29%。(3)必須有相對強大的知識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創新能力,否則知識經濟水平隻是等於引進水平。在我國,可以考慮發達地區先行的辦法。

總之,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正在向我們走來。隻要我們在戰略上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就一定能夠使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二、關於東南亞金融危機

東南亞金融危機是當前世界經濟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這是繼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來又一次影響深遠、波及廣泛、持續時間較長的全球性金融風暴,也是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涉及國家最多的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在東南亞,隨即又席卷了東亞的韓國、日本和我國的台灣地區等,所以有人又稱之為東亞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