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中的幾個問題(上)(2 / 3)

但是,美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中東不僅是美國甚至是整個西方世界的石油命脈,而且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是美國控製歐亞大陸的戰略基地,它絕不會容忍伊拉克對美國的中東霸權構成威脅。雖然伊拉克與聯合國就武器核查問題達成了協議,但美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撤軍。克林頓表示,美國將密切注視伊拉克執行協議的情況,如有必要,美國仍將采取軍事行動。目前,核查危機雖已緩解,但並沒有徹底消除,其動向仍引起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

(五)中國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

當前,中國政局繼續保持穩定。香港順利回歸祖國,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不僅使西方大國基本上消除了對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政局的疑慮,而且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的崛起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受住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考驗,世界為之驚奇。中國的崛起衝擊了舊秩序,在新型大國關係的形成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中國積極倡導建立國際新秩序、主張世界多極化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被許多國家所接受,為大國關係的調整提供了動力,促進了新型大國關係的形成。對華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美、俄、歐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定位。借助中國擴大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回旋餘地,成為各大國的共識。這是各國競相與我建立麵向21世紀相互關係框架的原因所在。

去年以來,我國全方位外交成果豐碩。首先是與各大國的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江澤民對美國事訪問圓滿成功,中美確定致力於建立麵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關係走上了較為正常的發展軌道。中俄首腦實現成功互訪,使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深化,雙方發表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在國際社會影響深遠。中俄關係的不斷發展,不僅可遏製美國稱霸世界的企圖,對美形成戰略牽製,而且也將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在同歐盟的關係方麵,今年4月朱鎔基代表中國政府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亞歐會議,雙方就加強中歐關係和定期舉行首腦會議達成了共識。去年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法國與我建立長期全麵夥伴關係,是冷戰後第一個與我確定麵向21世紀相互關係框架的西方大國。中德關係繼續平穩發展。中英關係在香港回歸後出現了改善和發展的勢頭,兩國關係的發展一直比較順利。今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將訪華,兩國關係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日本積極修複對華關係,雙方確認努力構築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西方在涉我人權問題上發生重大分化。去年4月第53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中國在多數國家支持下,連續第七次挫敗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反華提案。今年歐盟和法、德、意、日、加、澳等西方大國紛紛表態,不再追隨美國與我對抗。當前,美、法、英、德、日、俄等大國在發展對華關係上相互競爭,良性互動已經形成。我國在大國關係中地位顯著上升,回旋餘地擴大。其次,我睦鄰友好關係全麵發展,周邊環境進一步改善。江澤民出席東盟中日韓首腦非正式會晤和東盟一中國首腦非正式會晤,確立了中國與東盟麵向21世紀睦鄰互信夥伴關係,雙方合作進入全麵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參與向泰國緊急援助,產生了積極影響,博得了東盟各國的齊聲喝彩,受到了世界輿論的普遍讚譽。南海局勢基本平穩。我國努力維護中朝友誼,同韓國發展友好合作,積極推動“四方會談”,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同印、巴等南亞國家及東亞各國的友好關係也有新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保持高層互訪,加強了全麵合作關係,雙邊貿易迅速增長,在國際事務中磋商、合作不斷加強,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多邊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我國在聯合國堅持原則,伸張正義,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高科技水平等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競爭能力有限。同時,我國安全環境中還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西方仍有一些勢力在國際上繼續散布和傳播“中國威脅論”,挑撥周邊國家與我國的關係,借此對我進行戰略遏製。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我對立,與我戰略目標和利益不同,西方國家對華實行“西化”、“分化”,最終將中國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體製的戰略目標沒有改變,雙方不可能通過幾次首腦會晤解決彼此間的所有重大問題。隨著我國的發展壯大,西方大國對我國的防範意識在增加,對我借重和製約兩種傾向都在發展,在人權、西藏、台灣、經貿、宗教、核不擴散等問題上,不會放鬆對我攻擊。對此,我們不能放鬆警惕,而必須居安思危,紮紮實實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六)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尚未走出低穀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組織上不斷的分化組合,理論上廣泛的反思創新,是蘇東演變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特征。從總體上看,目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仍未走出低穀。

1.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的結構和範圍

對世紀之交世界社會主義力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綜合考察。

一是地域。目前社會主義力量的地域分布,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國家類型:現存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東歐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亞非拉民族主義國家。在每一類型國家裏,社會主義力量各有其表現形式。

二是流派。世界社會主義的現實形象與思想理論儲備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麵: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社會主義的民族主義者、新社會運動從事者、獨立左翼人士、托派及其他極左派。在這六大力量因素中,共產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作為身份明確的社會主義者,構成了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無可爭議的主體。

三是形態。社會主義已有近500年的曆史了,它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裏,都是作為一種思想、理論和學說,即思維形態存在的,隻是在最近100多年來,才主要表現為組織、運動乃至政權的實體形態。社會主義組織力量和運動規模的拓展,同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創新及其影響的擴大,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前者代表著社會主義的物質力量,後者則代表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政治實體中,不同的流派各自擁有不同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共產黨人在其執政和非執政國家裏的力量表現是完全不同的。共產黨人作為現實社會主義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體現在物質方麵而不是精神方麵。蘇聯、東歐共產黨政權的垮台,極大地敗壞了共產黨人及其社會主義模式的聲譽。目前仍處於執政地位的共產黨人,特別是中國的共產黨人,正以其經濟成就向世人證明著社會主義製度的存在。同時,通過對自身實踐的理論總結,豐富著世界社會主義的思想寶庫。就非執政的共產黨而言,思想理論的創新要比組織力量的發展成效大得多。其中,俄共和法共由於具備較強的組織實力,近一兩年來通過製定新綱領或發表宣言而闡發的一些新觀點,在整個左翼力量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對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在現時代的發展具有某種突破性的意義。

社會民主黨人的現實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們的組織力量方麵。執政或作為建設性反對黨,是他們展現自身實力的基本方式。不過,為了擴展自己的實力而對現存社會秩序的無條件讓步,使他們喪失了精神的魅力。

所謂社會主義的民族主義者,主要是指五六十年代世界殖民體係瓦解過程中贏得獨立,並聲稱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亞非拉國家領導人及其追隨者。他們有的信奉民主社會主義,有的信奉科學社會主義,有的信奉其他社會主義學說,但都對這些社會主義加以民族主義的改造,從而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社會主義理論思潮與實踐模式,其理論主張的世界曆史價值不大,有的甚至脫離了社會主義本質,歪曲了社會主義真義。但非洲和拉美許多“社會主義”政權的存在,對於平衡世界政治格局,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

新社會運動的興起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某種趨勢,因而在近二三十年的曆史進程中表現出了比其他任何社會政治運動都更加強勁的勢頭。雖然新社會運動,包括生態運動、女權運動、和平運動、反種族主義運動以及第三世界反經濟帝國主義的鬥爭等等,其基本運動形式都不直接反映(或不完全反映)現代社會主義的首要要求,即工人階級的解放,但他們卻從不同方麵或者說更深層次上反映了“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新社會運動的思想影響遍及世界各地,但隻在歐洲才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組織力量。

獨立左翼人士也稱獨立社會主義者,主要以其獨到的學理貢獻在世界社會主義的力量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的代表,他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比如現實運動遭受挫折而理論創新的要求異常迫切的時候,才會顯示出非常的重要性來。

托派及其他極左派,雖然在通常情況下可以視為一支社會主義力量,但卻是極不穩定的。作為由一些遽生遽滅、觀點各異的小團體構成的社會力量,它不但組織力量起伏很大,思想主張也時有反複。

2.社會主義的組織力量與運動規模

(1)中國共產黨、越南共產黨、朝鮮勞動黨、古巴共產黨和老撾人民革命黨,是目前仍處於執政地位的五個共產主義政黨。這幾個黨不但在各自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居於絕對領導地位,而且黨員人數在全球130餘個共產黨組織共6000多萬黨員中占了約85%,因而構成了世界共產黨力量的主體。它們所領導的各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成敗,極大地影響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規模與走勢。

(2)蘇東演變的直接表現是執政的共產黨喪失政權,黨組織或更名易幟,或分裂解體。之後,在前蘇聯、東歐地區,除了更名改“性”的前共產黨繼續活動外,以原共產黨中不同意黨更名改“性”的黨員為基礎,又組建了一批明確宣布堅持共產主義原則的黨派和組織。這些新共產黨原則堅定,卻力量有限,在群眾中的感召力極弱,對國內政治生活影響很小。相反,經更名改“性”後重新站穩腳跟的前共產黨,卻出現了力量回升的趨勢,在逐漸形成的左右翼政黨交替執政的政治格局中充當了穩定的一極。它們盡管已不再是共產黨,但鑒於曆史淵源及其現實政治表現,仍可以被視為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的一部分或同盟者。隻有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是一個例外。在蘇東演變後十分不利的社會政治環境中,俄羅斯共產黨在1993年2月重建時沒有改名,並公開聲明“忠於社會主義和人民政權的理想”,並且它的力量穩步增長,現已發展成為國內第一大黨。

(3)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也遭受到了蘇東演變後反共逆流的巨大衝擊。思想混亂,黨員人數銳減,選舉力量劇跌,財政來源中斷,幾乎是每一個黨都麵臨的難題。並且,除法共、葡共、日共等少數幾個黨外,其他各黨都經受了嚴重的組織分裂。有的黨(如實力很強的意大利共產黨)主體轉向,有的黨自行解散,還有的黨在不斷分裂的過程中逐步淪落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小團體。經過近幾年來的調整革新,各國共產黨已基本穩住了陣腳,逐步遏製住了黨員人數銳減和選票的劇跌,個別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還略有回升。

(4)亞非拉地區共產黨因蘇東劇變而遭受的影響相對較小。特別是在南亞,各國共產黨都基本保持住了原有的實力。東南亞地區共產黨的力量從70年代以來就呈現持續衰落之勢,蘇東演變並沒有加速或遲緩這一進程。在非洲,戰後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展並不體現為強大的共產黨組織的存在,而是長期以來作為第三世界走非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最集中的地區而聞名於世。現在由於失去了蘇聯的強大支持,這一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大多數前蘇聯“兄弟國家”的執政黨都宣布放棄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一黨執政,放棄生產資料公有製。由於非洲共產主義運動勢頭的回落,拉丁美洲成為第三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最活躍的地區。各國共產黨活動頻繁,積極參與國內及拉美地區政治經濟事務。與此同時,拉美共產黨的鬥爭形式出現了決定性的變化:從武裝鬥爭轉向合法的議會鬥爭。各黨領導的遊擊隊或者銷聲匿跡,或者放下武器,與政府談判,成為合法的政治組織。這是繼80年代拉美國家軍人政權還政於民後,拉美社會發生的又一重大變化。

(5)作為社會民主黨人組織力量集中體現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在經受蘇東演變給歐洲社會民主黨人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消極影響之後,目前,其實力大致恢複到80年代中後期的水平。特別是1997年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緊接著以法國社會黨為主的聯合左翼入主馬提翁,無疑給正逐步走出疲軟狀態的歐洲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又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在歐盟的15個成員國中,已有13個建立了以社會民主黨人為主體的中左政府。1997年6月5日,這13個中左政府領導人聚會瑞典馬爾門,共同探討歐洲大陸的發展道路。社會民主黨人在各國政壇上作用增強,在歐洲議會中社會黨團占絕對優勢地位。但民主社會主義運動自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且還由於新社會運動已經在歐洲乃至世界政壇燦然崛起,民主社會主義和保守主義等傳統政治社會運動麵臨嚴峻挑戰。

(6)拉丁美洲是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又一個重要力量基地。社會黨國際拉美成員黨大約在20來個國家處於執政或最大反對黨地位,對拉丁美洲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軍人政權還政於民、經濟社會民主化改革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非洲社會民主黨人主要集中在北非阿拉伯人國家,力量遠沒有拉美地區強大。大洋洲澳大利亞工黨和新西蘭工黨實力較強,長期處於執政地位。亞洲的日本社會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以色列工黨以及其他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地區的民主社會主義類型的政黨,或執政或在野,也構成了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但是,所有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社會主義政黨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民族主義政黨的性質。它們作為社會主義力量,但更趨向於社會主義的民族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