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為國企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輿論環境(1 / 2)

(1999年12月8日)

今天這個會議,既是對前段我省國企改革新聞宣傳特別是對“株洲國企改革與發展”係列報道的總結與表彰,也是對下段國企改革報道特別是韶峰水泥集團典型宣傳的動員與部署。省經貿委的負責同誌介紹了我省近期國企改革的情況與思路。省委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對我省國企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時至今日,我們新聞單位負責人確有必要坐下來,認真研究加強和改進國企改革報道這個十分重要的題目了。下麵,我就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化國企改革的宣傳報道講三點意見。

一、正確把握當前我省國企宣傳報道形勢

前段,我省各新聞媒體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特別是圍繞貫徹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了較強的聲勢,為國有企業改革乃至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營造了比較好的輿論環境,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召開以來,各新聞媒體緊緊扣住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國企扭虧增盈、國企的機製轉換與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與管理加強等各方麵進行了全麵、係統的宣傳報道。各地及各媒體圍繞《決定》認真組織了一係列重大宣傳報道活動,既推介了一批成功的典型,也總結了一些可行經驗;既宣傳闡釋了政策,也報道了動態和進展;既有深度的觀察與分析,也有比較深刻的言論與文論,保持了宣傳上的連續性,從而對推進全省國企改革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先導作用、促進作用。《湖南日報》在搞好一般性經濟報道的同時,早在5月上旬就發表了《從戰略上看中小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述評6篇,紡織行業壓錠係列報道3篇,株洲市國企改革與發展係列報道6篇,理論文章10多篇,特別是對瀏陽市國企改革的報道,眼光敏銳,敢為人先,效果良好,形成了全麵宣傳國企改革的氛圍,受到了中宣部的好評。湖南經視的《經濟環線》發揚其深度分析的優長,推出了一些有依據、有分量的典型報道和係列報道。湖南衛視的《新聞觀察》、有線電視台的《流動記者站》、湖南電台也都推出了一批獨家的深度係列報道。

當然,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我省國企改革的宣傳報道還存在不少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大。國企宣傳報道沒有真正占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應有位置,缺乏真正有影響力、有號召力、叫得響、拿得出的典型,也缺乏有深度、有思想、給人啟迪的言論和理論文章。二是主題不夠集中。各新聞單位還沒有真正從造成國企虧損的深層次原因、實現扭虧增盈需要解決的關鍵難題、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的戰略舉措等主要問題和核心方麵進行深層次、成係列的新聞報道、理論分析、言論引導。盡管報道數量不少,卻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成係統,不得要領。對一定時期的某一政策,一個地方甚至一個企業需要集中解決什麼問題,新聞輿論需要重點作哪些跟進與配合,沒有自己的主見,缺乏主題鮮明、內容集中、造成衝擊力的報道。三是雜音不少。目前少數新聞單位在報道中出現了一種錯誤的傾向,有些新聞單位對一些國有骨幹企業、重點行業說三道四,對一些知名品牌吹毛求疵,雖然我們已經多次打招呼,但反應遲鈍,行動遲緩。表麵上看這些報道是進行輿論監督,但這種監督的結果是對國有企業的改革設置障礙。個別職業道德敗壞的記者,對國有企業以監督之名,行謀私之實,隻要拿不到廣告就以所謂質量等問題曝光進行要挾,假公濟私,膽大妄為,性質惡劣,影響極壞。這種情況的出現,核心問題是新聞單位管理不嚴,審稿把關也不嚴,各新聞單位要引起高度警覺,迅速加以改進。

二、緊緊抓住國企改革宣傳報道重點

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根據中央的精神,並結合我省的實際,要在我省盡快掀起國企改革宣傳高潮。要像江澤民所強調的使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那樣,我省關於國企改革的宣傳也要在近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把它作為經濟宣傳的一項重要緊迫任務來完成。

當前,我省國企宣傳的重點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及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麵落實《決定》和省委七屆八次全會的精神,圍繞體製改革和結構調整這兩個關鍵問題深入、深化。體製改革就是要轉換經營機製,全麵落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結構調整就是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把國有企業的改革同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實行鼓勵兼並、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推動國有資產重組,優化國有資產結構,增加國有企業活力,達到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目的。同時,宣傳四中全會確定的到2010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宣傳盡最大努力實現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基本擺脫困境的三年目標,並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宣傳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的10項指導方針,宣傳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實現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強技術改革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還要宣傳重視做好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