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盡管這三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但是並不是勢均力敵。尤其當我們出於非公共場合接觸媒介時,本我的衝動就將占據優勢。所以古人說“君子慎獨”。
具體到媒介傳播來看,媒介受眾隻是一個集合的稱呼,是由眾多不知名的個體集合而成。其構成非常複雜而多樣,並不是一個高度組織、同質構成的群體。每個人有不同個性、愛好、需求。但在某些基本欲求方麵有表現為人的共性。比如好奇心、窺視欲。
客觀地講,當人們深陷於媒體道德缺失的困惑時,媒介不應是唯一的歸咎點、過錯方,公眾在傳媒低俗化中的導向和作用成為值得關注的一個側重點:一方麵,受眾自身客觀存在的低俗情趣給了傳媒低俗化生存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麵,受眾傳媒素養的低下與傳媒低俗化的蔓延互為因果,不少人缺乏一定的媒介認知常識,對媒介所傳遞的信息沒有進行過濾,對其危害沒有警覺,將低俗當幽默,將肉麻當有趣,把庸俗當通俗。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低俗的受眾會牽製著媒體的素養,媒體的低俗又“設置”了受眾的低俗,在低俗受眾與低俗媒體中形成奇異的“馬太效應”。
在全球化傳播背景下,媒介產品的傳播與影響範圍日益擴大且不受邊界限製,自由的流動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媒介產品越來越多的“去意識形態化”,可以說,迎合人類本能欲望的“低俗”媒介產品泛濫已成為世界範圍的一個文化現象。
(二)受眾的自我控製能力較低
從前文所說的“宅男宅女”現象、“網癮”現象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媒介受眾在接觸媒介時的自我控製能力是比較差的,換句話說,抵抗不了媒介的誘惑。尤其是青少年受眾,身、心都處於成長過程,尚沒有形成準確的是非觀念,還沒有形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對社會的接觸較少,無論知識、經驗都還處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獨立地對事物進行客觀的判斷,無法對事物形成理性又全麵的看法,自我控製能力較弱。一旦接觸媒介,比較容易被媒介所吸引,沉迷於其中而無法自拔。除了青少年受眾,有些成年受眾自我控製能力也較差,成人“媒介迷”現象也普遍存在,如“美劇迷”、“韓劇迷”等。
三、政府新聞傳播立法、監管的缺失帶來負麵影響
媒介帶來諸多負麵影響,政府監管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目前政府對新聞傳播立法還沒有出台。近年來,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管理部門也出台了一些相關規定,對部分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電視電影節目、網站,進行了嚴肅的處理,但是,目前我國尚無完整完善的新聞法規,對傳媒業的調控著重於政黨調控,對傳媒的社會責任感的約束基本上還停留在道義與“自律”的層麵,至今還未建立一套嚴格的、硬性的、體係化的立法製度。已有的相關規定也缺乏可操作性,貫徹落實起來成效甚微。
對媒介傳播內容缺乏有力監管。無論是媒介暴力或是媒介傳播的色情信息,目前我國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和評判的標準,所以盡管人們都呼籲加以積極監管,除了相關部門應聲而動之外,長期的監管卻無法落到實處。另一方麵由於此類信息的隱蔽性,模糊性,傳播範圍的廣泛性,在實踐操作層麵也存在較大難度。“低俗”是一個並非有明確的法律意義的概念,而隻是存在於道德領域、與文化習俗和意識形態有關聯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時間性,在治理整頓傳媒低俗化時易遭遇標準瓶頸,給監管部門依法行政帶來難度和困惑,也使不良媒體在模糊地帶有可乘之機。
第四節 媒介消極影響應對之策
一、媒介應完善自身
傳媒在傳播的整個過程中應自覺地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加強自律。
(一)要有社會責任感,以傳播優秀、先進的文化為使命
優秀文化的傳承,科學理念的普及和推廣,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大眾傳媒的持續力量才能形成聲勢和風氣。在社會轉型期,尤其是在傳媒已經深度進入市場的今天,人們(包括傳媒自身)都太容易在物質利益、經濟利益的誘惑下迷失方向。因此,媒介一定不能貪圖一時的經濟利益而忘記了自己的社會使命,不能為了物質利益淡化甚至失去對理性和道義的追求,一定要固守自己作為優秀文化傳承者的操守,始終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提供充滿科學精神和較高文化知識品位的信息,為受眾營造一個健康的精神家園。
(二)媒介樹立正確的受眾本位觀
受眾本位的內涵就是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活動中,以最大限度維護受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滿足受眾獲取多方麵信息為己任,以提高受眾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全心全意為受眾服務。要時刻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進行各種傳播活動,如通過加強受眾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意願和需求,聽取他們的建議和呼聲,並以此為根據不斷地調整新聞傳播的內容、風格、方式,等等,以滿足他們的各種需要,為他們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和各種高尚的文化娛樂精神產品。這樣,廣大受眾不僅可以借助傳媒的信息傳播發展更先進的生產力,推進先進的文化建設;同時,也能更切實不斷改善其自身的生活狀況,提高各方麵的素質,從而獲得新的解放。隻有如此,受眾本位的實踐意義才能真正體現,受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傳媒機構也將在為受眾服務的過程中得到新的更健康更快速的發展。
(三)掌握新聞傳播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
大眾傳媒更應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傳播,樹立切合我國國情的“二為價值觀”,即“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所有具體的新聞價值觀念都應該體現“二為價值觀”的要求。我們應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合理的新聞需要看做是我們應該確立的新聞價值觀念的核心,是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作為衡量和評價事實有無新聞價值和新聞價值大小的標準,以此標準來創作新聞文本。要避免獵奇新聞價值觀、黃色新聞價值觀等不當的新聞價值觀。如果媒體經常把似是而非的“八卦傳聞”、獵奇、明星緋聞等當作新聞搶報,或充斥著前後矛盾的說法,既破壞了自身聲譽,也侵害了大眾的利益。
(四)媒介應該加強自律
隨著我國傳媒事業的蓬勃發展,經濟驅動的負麵作用開始明顯出現。當傳媒越來越追求商業價值的時候,暴力、色情信息也逐漸出現我們的傳媒之中。因此,媒體在追求經濟效益的時候,也需注重其社會效益。大眾媒體有義務也有可能加強自律,應加強自我節目審查,減少含有暴力、色情內容節目的製作和播出。大眾傳媒傳播任何信息之前應該預先評估它可能產生的各種社會效果,合理配置新聞資源。在法製類、社會新聞類以及有關娛樂、時尚、流行等的報道中,應特別慎重考量。再如,電視劇中的暴力場麵、婚外戀情節過多會帶來一些什麼樣的社會影響?津津樂道“豪華”、“享樂”、“身份”、“另類”,是否有“煽動性”?大眾傳媒是一個巨型的“擴音器”,開展傳播活動時應務必慎之又慎,加強自律,恪守社會責任。真正發揮新聞傳播“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積極作用,讓傳媒得以健康發展。
二、受眾提高媒介素養
(一)受眾對媒介的性質、形式、功能等要有全麵的認識
媒介受眾要認識到,傳播媒介一方麵對於我們的生活必不可少,必須要依賴傳播媒介獲取我們需要的各種信息,解決麵臨的困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時也要認識到,傳播媒介具有一些致命的缺點,也會給受眾自身帶來負麵影響。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媒介都是市場化運作,競爭激烈,為了生存,媒介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受眾的關注,從而獲得廣告費用來維持生存。但由此帶來的負麵影響就不可避免。隻有在此認識基礎上正確選擇媒介,才能避免給自身帶來不利影響。受眾對媒體的認識能力和鑒別能力都是進行媒介選擇的基礎,是受眾媒介素養的核心品質。受眾對媒體的鑒別能力是對媒體認識能力的延續,要依賴於對媒介的認識。不僅要認識某一種媒介的性質和特點,還要在認識的基礎上,分出好壞高下,是否適合自己,以及確定哪種媒介適合獲取哪些信息等具體情況。
對於未成年人,學校和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媒介指導,提高其傳媒素養,讓孩子學會如何科學使用媒介和如何正確選擇媒介信息,使其自覺地遠離傳媒暴力、色情等。為此,在常規的教育之內可以增加傳媒素養教育課程的設置。另外,還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讓家長多與子女一起接觸媒介並即時討論媒介內容,從而培養青少年辨別的能力。
(二)受眾加強自我控製準確使用媒介
受眾在使用媒介是要能夠正確對待媒介誘惑。現代媒介的形式日益新穎,內容日趨豐富,不得不承認,媒介對人的誘惑力非常大。稍不留意,受眾就有可能偏離了剛開始接觸媒介的初衷,被媒介的形式和內容所吸引。經常出現的情形可能是,本來隻是打算查找資料或略作休閑而接觸媒介,但往往最終的結果是可能在媒介上花費了大半天時間,該做的其他事情都沒有做。因此,受眾在接觸媒介是一定要加強對自我的控製,合理而有節製地使用媒介,不能沉迷於其中,迷失自我,久而久之患上媒介依存症,不小心成了“宅男宅女”或“網癮”患者。而對於青少年朋友,家長應該加以勸導和限製,使孩子有目的、有節製地接觸媒介。
此外,受眾不能隻停留於媒介接觸所帶來的虛擬的幸福和快樂,應積極體驗真實的幸福與快樂。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更要積極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參加體育鍛煉。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在2009年底到2010年初的幾期節目裏,著重介紹了“70後”“80後”群體少年時期的一些有趣的戶外活動。比如打彈弓、玩滑板等活動,既有趣,又能鍛煉身體,讓人回味無窮。我們青少年朋友應該認識到,除了網絡和網絡遊戲,還有很多的趣味活動。隻要真心投入,在體育活動或其他戶外活動中都能夠獲得無窮的樂趣。
(三)受眾要認識媒介塑造的是“擬態環境”
現實環境是一種真實的客觀環境,是我們生活其中,能夠通過直觀感覺到的世界。擬態環境是與真實的現實環境相對應的“虛擬”的環境。“擬態環境”一詞是美國專欄作家、新聞工作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名著《輿論學》(Public Opinion)一書中首次提出的。他把由大眾傳播媒介所塑造的符號式虛擬環境稱為“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究其本意,擬態環境是指以觀念形態存在的環境。它可以被人們感知,但無法真實接觸;它不是一種物質存在,而是一種虛幻的“影像”。
上帝創造了第一個世界,大眾傳媒創造了第二個世界,美國傳播學者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甚至將電視視為“第二個上帝”。大眾傳媒把不在場的東西呈現給受眾,從而打破了交流“在場的有限性”。既然麵對的是一種“不在場”,人們隻有借助媒介來了解信息和理解意義,麵對麵的直接經驗被一種中介化或者媒介化的間接經驗所取代。
大眾傳媒並不是一個完全稱職的傳達者,它提供給人們的現實不是我們所處社會的客觀現實,而是經過媒介營造的媒介現實,它的權力就在於有權對現實進行選擇、過濾、加工、然後再以自己所喜歡的“單向流通”的方式灌輸給廣大受眾。大眾傳媒在我們同世界本身之間豎立了一道不見實物的,隻見虛影的隔離帷幕,即媒介環境。因此我們的思考和行為不能完全依賴於媒介所傳達的信息,而要積極投身各種社會實踐,親身體驗真實世界。
三、政府加快新聞傳播立法,加強傳媒監管
第一,加強相應的新聞傳播立法工作。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傳播法。在這方麵我國現行的主要是憲法、其他專門法和部門規章製度對新聞傳播相關權利義務進行約定與管轄。迫切需要建立專門的新聞傳播法對新聞傳播活動及活動中各主體的責權利關係加以明確。對傳媒傳播暴力淫穢內容進行標準製定,明確何謂暴力何謂淫穢內容,並且把握標準製定的可行性。這樣才能夠使我們對傳播媒介的負麵效應依法加以製約,否則就有“師出無名”之嫌。
第二,盡快建立以年齡為基礎的傳媒內容分級製。傳媒內容分級製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傳媒內容進行識別的製度,以提醒公眾為自己並為自己的家庭慎重選擇媒介內容。目前,大眾傳媒建立以年齡為基礎的內容分級製已成為世界趨勢。目前美國、德國、瑞典等30多個國家已建立了這一分級製,被分級的媒介包括電視、電影、娛樂軟件、電腦遊戲、流行音樂、互聯網網站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內容分級製”可以限定青少年特別是兒童不易接觸的內容,將青少年接觸傳媒暴力的途徑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三,加強技術研究,控製傳媒暴力、色情。加強技術研究,依靠技術手段,控製傳媒暴力色情的惡性傳播,是減弱傳媒暴力色情對犯罪影響的關鍵環節。在美國,根據其法律規定,電視機生產廠家必須在每一台13英寸或以上的電視機中加入V型電路塊,以便家長控製青少年接觸電視暴力信息。類似的技術還可以運用在電腦和遊戲機上,從而減少青少接觸暴力的機會。我國也應該大力加強這些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相信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將會有效地遏止傳媒暴力色情內容,以減少其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