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四:帶著你的專利,來參展吧(正題)
首屆中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周暨河南地區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在鄭州舉行(副題)
4.版麵排版。版麵是報紙中各類稿件(文字稿和圖片稿)在報紙上的整體布局,由一篇篇的稿件組合而成。這些稿件經過編輯組合成各個版麵後,已經不是零散的個體,而是融合成有機的整體。它鮮明地體現了報紙的報道意圖,表現了編輯對稿件所反映的各種事實的態度和評價,也反映了報紙的風格或特色。因而,版麵也可以稱為“報紙的麵孔”。
(1)報紙版麵空間的組成
報頭。用來標明報紙名稱、刊號、出版者、出版時間、總期號的部位。通常放在第一版的上方,但具體形狀、麵積、位置各報不盡相同。
報眉。是內頁的版麵,用來標明報紙名稱、出版時間、版次、版麵名稱的部位。不論橫排報紙還是直排報紙,報眉都放在版心的上方。
報尾。用來標明報社地址、電話、報紙售價等內容的部位。通常放在最後一版的底部,通欄寬,兩三行高。也有的報紙把報尾放在第一版底部。
報眼。當報頭放在第一版左上角時,右上角同樣高度的部位被稱為“報眼”。由於它與報頭等高,位置顯著,所以常常作特殊安排,如刊登“今日提要”、廣告等。也有的報紙打破報眼與其下方版心的界限,統一用來刊登稿件。
中縫。在報紙的同一個平麵上,相鄰兩版中間的長方形空間,叫做“中縫”。多數報紙的中縫,特別是大報的中縫,保持空白狀態。但也有一些報紙,特別是一些小報,把中縫充分利用起來,刊登分類廣告。還有的報紙在中縫刊登些短小的文字稿件,以增加報紙的信息量。
稿件區。版心除去報頭(或報眉、報尾)以及廣告區域之後,剩下的麵積便是可以用來刊登稿件的區域,叫做“稿件區”。由於稿件有文字稿(由標題、正文組成)、圖片稿之分,所以,經過分割(即畫版)之後,稿件區變成三種區域,即標題區、正文區、圖片區。
(2)報紙版式的分類
首先,按文字的排列方式,報紙的版式有豎排式(直排式)、橫排式和橫豎兼用式。
其次,按版麵結構形式的特征,報紙的版式有以下兩種:
有規則對稱式版麵。講求版麵左右的工整對稱,勻稱整齊,端莊大方,對比性強,整體感強,美感突出,但內容需要遷就於形式。
非規則對稱式版麵。包括對角對稱式版麵和上下對稱式版麵。
第三,按內容編排的不同,報紙的版式有以下幾種:
集中式版麵。整版或大半版的版麵集中刊載反映同一事件或同一主題的稿件,但題材、角度、體裁是多樣化的,以做到集中而不單調。如:
綜合式版麵。它的特點是在版麵上安排的稿件,無論內容、體裁還是篇幅,都不相同。如:
重點式版麵。特別強調版麵的某一局部,並利用各種編排手法使這一局部成為重點的版麵類型。如:
對比式版麵。對比式版麵將相對立和矛盾的兩篇新聞或兩組報道編排在一起,使版麵上表現出強烈、鮮明的對比形式。如:
(3)版麵編排的程序
一個版麵的編排一般來說,要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畫版前的準備。編輯要根據既定的辦報方針和版麵編輯方針,大致描繪出版麵的大致輪廓,哪些稿件應該編排在一起,配稿的圖片是否需要做技術上的處理,計算出稿件的篇幅。
其次,畫版樣。版樣就好比是工程師手中的設計圖紙,是做版時的重要參考,隻有版樣畫得清晰、明確,做版才能迅速順利地完成,也可以說畫版樣是報紙編輯的基本功。每份報紙都有自己特殊的版樣紙,它是根據報紙實際大小按比例微縮而成的。
最後,審改大樣。根據版樣,利用電腦拚版係統拚出一個完整的版麵,再用打印機打印出來,便有了版麵的樣張,俗稱“大樣”。有了大樣,絕不意味著編輯的工作完成了。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大樣都隻是一個毛坯,存在著許多瑕疵甚至致命的錯誤,需要仔細審閱,把大大小小的毛病全部挑出來,然後加工、修改,最終形成一個內容和形式俱佳的“最後樣”。大樣審改往往進行多次,每一次都要在電腦上照改,打印出新的大樣。全部工作完成後,打出最後樣,審核無誤,簽字付印,製版印刷。
經過以上程序,一份報紙就產生了,剩下的就是經過各個發行渠道,及時傳達到各個讀者手中,讀者看到的就是新鮮出爐的每日新聞了。
第二節 好萊塢電影人的生活——電影的生產
2009年末,創作出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準備了14年、耗資3億美元、拍攝耗時4年、運用創新技術創作的影片《阿凡達》(Avatar)在全球範圍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截至2010年3月1日,它的全球票房超過25億。而更為振奮人心的是,它的誕生,代表了3D電影的發展方向,成為電影技術史上又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裏程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到IMAX影院去看IMAX-3D電影,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能給人帶來無限精神享受的電影又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下麵我們就以卡梅隆14年磨一劍的《阿凡達》(Avatar)為例,介紹電影生產的流程。
一、前期製作階段
(一)影片製作的第一環節:劇本的形成
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是《亡命生涯》(Harper)、《馬拉鬆人》(Marathon Man)及《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等多部影片的編劇,曾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對於電影製作,他有一句名言:“沒有劇本就沒有電影。”這話道理淺顯,但一語中的。
劇本創作有如下步驟:
第一,編寫“故事梗概”。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故事的主要內容、發展前提或故事提要,是描述基本故事情節的簡要文字稿。它的敘述很簡潔,有助於製片人或剪輯師迅速對其作出價值判斷。它的特點是簡明扼要,緊扣主題,通常隻有一至兩段。有些編劇甚至認為好的故事梗概隻要用一句話就能清楚地表達了:一條主線描述了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一件什麼事。
第二,編寫“分場大綱”。即按順序編排劇本中的所有場景,並對每個場景中的事件做簡短說明。它無須編寫對白,也不必進行詳細敘述。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編劇把梗概中提及的基本故事要素擴展成一個可操作的、結構性的文字稿。整個大綱按順序分別列出每場戲中發生的事件。
分場大綱是個非常好的檢驗工具,它可以用來檢驗劇情,檢驗劇本甚至電影敘述故事的方式。劇情編排的先後順序不一定要和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完全一致。相同的故事可以用不同的劇情結構來表現。
分場大綱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工具,它還可以用來分析劇情發展的脈絡,檢驗一場戲與另一場戲之間的關係或一場戲與整個故事的關係,並能幫助編劇發現哪一場戲能推動劇情的發展,有助於人物的刻畫。有經驗的編劇會把每場戲分別寫在一張卡片上,這樣就能很方便地增加或刪減某幾場戲,或是變動它們的順序。
第三,編寫“文學腳本”。撰寫文學腳本是電影劇本創作最重要的步驟之一,它用文學手法講述電影故事,讀起來很像一部注重細節描寫的短篇小說。好的文學腳本可以準確地提供完成劇本所需的視覺形象與環境氣氛,並以此設計對話,在分場大綱的基礎上豐富人物性格,對場景、表演及行為動機作出詳細描述。
第四,編寫“電影劇本”。電影劇本有時也稱作分場景劇本,是將文學腳本轉化為分鏡頭劇本的過渡形式。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它屬於比較靠後的步驟,通常以一般的場景(就像舞台劇一樣)而不是以具體的鏡頭為寫作基礎。電影劇本一般以文學腳本為依托,它的內容首先包括有關地點和場景的簡要說明,有些劇本還會為每場戲編排序列號,不過對此並沒有硬性規定。說明文字下麵是有關場景與演員表演的描述,之後才是每個角色的對白和適當的舞台提示。但這裏並不涉及機位設置或詳盡的拍攝說明。
第五,編寫“分鏡頭劇本”。許多導演喜歡將電影劇本改寫成分鏡頭劇本。這樣有助於他們的拍攝工作。不同的導演有不同的做法,但基本上分鏡頭劇本應該把電影劇本中涉及的場景、人物、對白與表演等內容分成單個鏡頭進行編寫,並注明攝影機的位置、角度及運動方式。有時候對白或者場景說明能為鏡頭運用提供一些思路,但是分鏡頭劇本中這樣的技術說明一般是由導演確定的而不是編劇。
從某種意義來說,分鏡頭劇本是前期製作階段的最後一個步驟。一個詳盡的分鏡頭劇本,可以為導演和劇組人員提供完成影片所需的技術資料,從而保證攝製工作的有序性和可預測性。分鏡頭劇本同時有助於合理安排工作日程,從而達到節省時間、節約開支的目的。
分鏡頭劇本裏的鏡頭應該按順序編號。除了分場景劇本中已有的場景說明、環境和劇情描述以及台詞之外,分鏡頭劇本還應該標注攝影機的角度、位置及運動方式,說明鏡頭轉換的手法和技巧,比如:淡入、切至、疊化等,雖然有時候電影劇本已經設計了鏡頭轉換方式,但分鏡頭劇本仍然可以再作改進。
(二)影片製作的第二環節: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是影片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前期製作的諸多要素是互相依存的,比如,無法找到特定的場地就可能需要改寫劇本;與一位片約不斷的演員簽約則可能需要變更拍攝日程;經費的籌集情況更會影響計劃中的每個要素。
1.製訂“前期製作計劃”。前期製作計劃是以成文的方式列出所有可能被遺忘的細節。如果這個步驟沒有很好地完成,拍攝工作就很可能無法順利實施。
2.製作“劇本分解”。為了使前期製作和拍攝工作能順利有效地進行,完成後的劇本必須分解成許多不同的要素。劇本分解表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組織文件之一,它列出每一個拍攝場地必需的各項要素。
3.製訂“拍攝日程表”。列出拍攝過程中每一天所要完成的進度。
4.製作“提示板”。提示板分別列出每一場戲的拍攝地點及演員,它對於整個拍攝非常有幫助。
5.製作“日程表”。製作日程表是用來規劃整個製片周期中前期製作、拍攝及後期製作等各階段時間長度的重要文件。各個階段所需的時間要受影片的複雜程度及可供調度的時間和資金的製約。
6.製訂預算。預算是所有電影的決定因素。拍攝一部影片要投入多少成本,這點必須估算得很準確。
7.製作“每日通告”。劇組在拍攝過程中每天都會貼出通告,告訴相關人員什麼時候到什麼地點去報到。
1995年,卡梅隆寫了一部82頁的手稿:在地球已經成為一片荒涼之地以後,一名癱瘓的士兵在一個遠遠星球上的虛擬征程。這個奇異世界名叫潘多拉,上麵居住著一種名為納維人(Na'vi)的綠人,他們身高10英尺,擁有貓、爬蟲似的尾巴,十分凶猛。潘多拉的大氣對人類來說很致命,於是科學家們製造了一種基因改良過的納維人,也就是“阿凡達”(Avatar)。“阿凡達”可以直接與人類意識相連,人們可以遠程遠控這種生物的身體。這個手稿成為自小就崇尚科技的卡梅隆拍攝《阿凡達》的最初劇本。然而,由於影片的主要人物都是些10英尺高、有著細小尾巴、強有力的腿和軀幹的綠皮外星人,化妝達不到理想效果,而當時的電腦藝術水平又製作不出這些外星人,卡梅隆的劇本就被擱置起來了。
在經曆了與索尼高清攝像機部分的工程師研發出易操縱、數字化、高解析度、3D攝像機,向福克斯公司要來1.95億美元投資之後,時間到了2005年。隨著各項條件的完善,《阿凡達》的拍攝重新被提到了卡梅隆的電影拍攝日程上來。
卡梅隆首先將他的“阿凡達”故事進一步豐富,並結合了許多新元素,幾經修改,成了一部主題內涵豐富的故事。
為了讓《阿凡達》更加精致,卡梅隆雇傭了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專家Paul Frommer來為納維人開發一種新的語言。在為《阿凡達》工作13個月後,Frommer寫了一本名為《納維語指南》(Speak Na'vi)的小冊子,確定了《阿凡達》語言。
語言確定後,卡梅隆就開始命名異星球上的一切。每一種動物、每一種植物都得到了納維語、拉丁語和普通名字。
這還不夠,卡梅隆還雇傭了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學和植物科學部主席Jodie Holt為電影中的幾十種植物書寫細致的科學描述。卡梅隆還雇傭了一名天體物理學家、一名音樂教授以及一名考古學家。最終,編輯小組將所有信息編輯成了一本350頁厚的,名為《潘多拉全書》(Pandora Pedia)的指導手冊,代表了卡梅隆創造的這個完全真實的世界。
直到2006年4月,《阿凡達》的劇本才最終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