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電影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創作出一批風格質樸、充滿時代氣息的電影作品。1966年開始的“文革”造成了全國的混亂和無序,也嚴重阻礙了中國電影的發展。粉碎“四人幫”後,出現了新時期電影的第一個創作浪潮。在這個階段,創作者著重從電影的形式和技巧上進行創新,給中國影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態、新麵貌,1980年,為廣大群眾所關心的《大眾電影》“百花獎”在停辦17年後重新恢複。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對電影的衝擊,隨著對觀眾多方位、多樣化的了解,電影創作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不僅有對電影藝術的探索,而且認識到電影的商業性特性,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影片。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商業化、娛樂化電影也逐漸成為電影市場的主體。
目前,從世界電影業的現狀來看,令人矚目的有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以及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
美國的電影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速發展起來。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好萊塢成為世界電影生產的中心,控製了世界電影市場的60%到90%的份額。好萊塢建立了一整套製片場製度與明星製度,並將影片生產規範化,隨後出現了數十種名目繁多的類型電影。通常所見的主要有喜劇片、西部片、歌舞片、恐怖片、戰爭片、犯罪片、科幻片等,可以說,好萊塢已經無形中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其確立的電影片種也已成為世界各地電影製作的“範式”。20世紀30年代、40年代,好萊塢電影企業共有5個大公司,即派拉蒙公司、米高梅公司、華納兄弟公司、福克斯公司、雷電華公司,它們割據稱雄,各有特色。派拉蒙公司在阿爾道夫·楚克曲的領導下,在20年代控製了美國1000多家影院。米高梅公司在路易斯·梅育和歐文·薩爾堡的控製下,製造了眾多明星。華納兄弟公司因有聲電影的“發明”,為他們贏得了聲譽,這家公司最拿手的當屬強盜片和音樂片。福克斯公司所拍攝的影片中最具特色的是西部片、喜劇片和音樂歌舞片。雷電華公司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而他們最重要和最令人難忘的影片則是由奧遜·威爾斯拍攝的《公民凱恩》,它開拓了現代電影的新思維。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好萊塢電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穀時期。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走上第二個輝煌時期,70年代初,美國電影業完成了一次商業和藝術上的重大革命,電影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香港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首先使中國電影真正走上國際影壇,並順利進入西方國家商業市場的主流。香港電影題材靈活多變,形式自由,製作完全遵循企業法則和商業規律,所以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盛譽。香港本土電影開始於1913年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老板黎民偉自編自導的故事短篇《莊子試妻》,這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從1949年開始,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功夫片係列在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世界片集記錄。1966年,香港新派武俠片形成。從1970年起,新派武打片由古代刀劍武俠片變為近代武打片,並伴隨李小龍的崛起,成為世界知名品牌。成龍延續著功夫喜劇的風格,進軍好萊塢後,成為在西方有影響的影星。周星馳主演的無厘頭電影,成為香港喜劇電影的一道風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香港電影界出現了眾多影人紛紛進軍國際影壇的風潮,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一批演員也成為深受好萊塢歡迎的香港藝人。
二、電影媒體的特征
電影是兼具視覺和聽覺藝術表達的傳播媒介,電影以畫麵作為傳播的主體,以直觀、生動、形象和通俗吸引著人們欣賞的目光。電影的簡單複製使得電影的傳播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通過字幕或者聲音的配音,電影可以超越語言的障礙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歡迎,更憑借對人類社會多彩的描繪和人類情感多樣化的表現贏得了人們的認同感。
電影媒體的特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
1.直觀視像性。電影主要提供的是由銀幕或屏幕所顯示的直觀視覺形象,“看”是電影觀眾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電影所展示的直觀視象,幾乎可以是無所不包,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人們能見到的一切,以及人們難以或不可能見到的,都能用畫麵的形象來表現。直觀視象性這一特性,使它更易於被接受和理解,易於超越國界和民族。
2.幻覺逼真性。銀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種“影子”一種“幻象”,這些形象所組織構造出來的、具有統一性的時空,也是一種幻覺,但是它們卻具有高度的真實感。電影藝術能直接記錄現實世界事物的空間狀貌,可以逼真地反映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再現事物的聲音和顏色,達到內在的真實和外貌形態的逼真的高度統一。
3.時空再造性。攝影技術和剪輯技巧的發展,使得保存在膠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組合,實質上這就意味著可以從特定的藝術材料中抽取時間和空間來重新構造。這就是所謂的“蒙太奇”。在時間上,用這種技巧重構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時間的性質。在電影中,時間可以加速和放慢,幾天才能完成的花朵開放,數秒即可;而幾分之一秒的時間流程,卻可以用較長的時間來顯示,如子彈的射出;也可以將時間顛倒,如各種各樣的“閃回”手法,甚至可以讓時間停止(定格),讓時間消逝(跨越),等等。
4.畫麵運動性。電影靠連綿不斷的運動著的畫麵,增強其巨大的魅力,抓住觀眾的感知和注意力。這種畫麵運動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被拍攝對象自身的運動,其次是指包含著因攝影機的移動以及鏡頭焦距的變化所造成的運動感。所謂“攝影機的移動”,不僅可以追隨正在運動著的人物和其他事物,也可以使事物活動的背景不斷變化,這就可以造成一種特殊的運動感,這種運動感並非在於事物自身的運動,而是由鏡頭的推、拉、搖、移與變焦所造成的運動的幻覺。
三、電影的基本表達手段
電影絢麗的畫麵是由諸多的表達手段共同構成的,主要有:
鏡頭——電影攝影機在一次開機到停機之間所拍攝的連續畫麵片斷,是電影構成的基本單位。鏡頭由以下幾個因素構成:1.畫麵,包括一個或數個不同的畫麵。2.景別,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3.拍攝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側幾種。4.鏡頭的運動,即攝影機的運動,包括搖、推、拉、移、跟、升、降和變焦,有時幾種方式可結合使用。5.鏡頭的長度。6.鏡頭的聲音,包括畫麵內的和畫麵外的。
蒙太奇——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是建築學上的名稱,含有組合、連接的意思,後來應用於電影,成為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電影將一係列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備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電影正是通過蒙太奇手法進行鏡頭的分解和組合來實現影視表達的,是電影創作的基礎。
造型元素——構圖、光線、色彩。構圖是攝像人員拍攝電視畫麵的一個主要環節,是攝像師將現實形象轉變為屏幕形象時采用的畫麵結構形式。光線是畫麵構成的重要元素,它可以創造影像的戲劇效果,表現其整體結構,促進劇情的發展,增加畫麵的空間效果,還可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它可以分為自然光和人工燈光。色彩是創作者傳達心靈體驗、表現思想情緒、塑造藝術形象的有力武器,電影由“黑白”到“彩色”,使銀幕成為五彩繽紛的世界。
聲音——早期的電影是沒有聲音的,因而被人們稱為“偉大的啞巴”,1927年《爵士歌王》的問世,電影這個“偉大的啞巴”終於開口了。電影的聲音主要包括語言、音響、音樂三個部分。語言就是人嘴說出的話;音樂是電影中經過加工的、要通過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聲音;音響是電影中除了語言、音樂之外的所有聲音的統稱。語言分為對白、獨白、旁白三種。電影語言的錄製可以通過前期錄音、後期配音、同期錄音三種方式完成。音響可以分為動作音響、自然音響、背景音響、機械音響和特殊音響幾種類型。
第六節 一“網”打盡——網絡媒介
2000年12月,通過互聯網,《南方日報》的數字記者向包括克林頓、金大中在內的世界政要,包括軟銀、思科在內的企業首腦,包括黑格、卡爾森、赫克曼在內的科學巨子,包括布魯斯威利斯在內的公眾人物共100多人送去了新世紀的問候。同時,他也收到包括西門子總裁馮必樂、波音總裁菲利普·康迪、杜邦總裁賀利得等的問候。網絡的聯通的快捷與有效是以往傳統媒體難以比肩的。
對於網民而言,互聯網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掛著QQ,網遊玩膩了就逛網上商城,沒有電視也不怕,視頻網站照樣能夠收看到。對於不少人來說,整天泡在互聯網上真是一件愜意的事。
一、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
互聯網的英文Internet,inter的含義是“交互的”,net是指“網絡”,Internet就是一個計算機交互網絡。它的定義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方麵的內容:是一個基於TCP/IP協議的國際互聯網;是一個網絡用戶的團體,用戶使用網絡資源,同時也為該網絡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是所有可被訪問和利用的信息資源的集合。
互聯網的應用範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互聯網誕生於美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美蘇冷戰的產物。這樣一個龐大的網絡,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62年。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禦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後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係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的點仍能正常工作,並且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係。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即“阿帕網”)的網絡,這個網絡把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 of Utah(猶他州大學)的計算機主機聯接起來,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采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IMP)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這個阿帕網就是互聯網最早的雛形。
1972年,全世界電腦業和通訊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就在不同的計算機網絡之間進行通信達成協議,會議決定成立互聯網工作組,負責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準規範(即“通信協議”)。至1974年,IP(互聯網協議)和TCP(傳輸控製協議)問世,合稱TCP/IP協議。這兩個協議定義了一種在電腦網絡間傳送報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隨後,美國國防部決定向全世界無條件地免費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決電腦網絡之間通信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核心技術的公開最終導致了互聯網的大發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協議的美國軍方的ARPA網,也有很多使用其他通信協議的各種網絡。為了將這些網絡連接起來,美國人溫頓·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絡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他網絡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互聯網的誕生,並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絡互聯方麵不可動搖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一大批科學家呼籲實現全美的計算機和網絡資源共享,以改進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抵禦歐洲和日本先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的挑戰和競爭。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共享他們非常昂貴的4台計算機主機,希望各大學、研究所的計算機與這4台巨型計算機連接起來。1986年NSF投資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依利諾斯大學和康納爾大學建立5個超級計算中心,並通過56Kbps的通信線路連接形成NSFNET的雛形。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互聯網的使用者不再限於純計算機專業人員。新的使用者發覺計算機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於是,他們逐步把互聯網當做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而不僅僅隻是共享NSF巨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進入20世紀90年代初期,互聯網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際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NSFNET連接全美上千萬台計算機,擁有幾千萬用戶,是互聯網最主要的成員網。隨著計算機網絡在全球的拓展和擴散,美洲以外的網絡也逐漸接入NSFNET主幹或其子網。
現在,互聯網是在世界範圍內發送和接收資料的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網絡的結合體。在網絡中,任何一種信息,包括圖畫、聲音、圖形和文字等都可以在有電腦的任何人和任何地方之間進行快速的傳遞,並且可以被世界範圍內任何地方的互聯網所利用。同時,互聯網向人們提供了商業和私人能夠使用的電子郵件技術,將人們在真實空間的交往搬到了網絡的虛擬空間中。今天,BBS、博客和QQ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更為人們的交流和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個絕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