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時,中科院等一些科研單位通過國際長途電話撥號到歐洲一些國家,進行國際聯機數據庫檢索。雖然國際長途電話的費用是極其昂貴的,但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查到所需的資料還是值得的。這可以說是我國使用互聯網的開始。在1993年3月,高能所通過衛星通信站租用了一條64kbps的衛星線路與斯坦福大學聯網。1994年4月,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通過64kbps的國際線路連到美國,開通路由器(一種連接到互聯網必不可少的網絡設備),我國開始正式接入互聯網。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國內互聯網,其4個主幹網絡是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 Net)、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 Net)、中國科學技術計算機網(CST Net)、中國金橋互聯網(China GBN)。中國教育與科研網是中國政府資助的全國範圍的教育與科研網絡,其基本建設目標是逐步將中國的所有大學、部分有條件的中小學通過網絡連接起來。目前,已經有幾千所大專院校和中小學加入。金橋工程是原中國電子工業部推行的“三金”工程(金卡、金關、金橋)的網絡基礎設施。它始建於1994年,計劃覆蓋全國30個省、500個大城市,將國內的數萬個企業連接起來,同時對社會提供開放的互聯網接入服務。中國科技網主要為中科院在全國的研究所和其他相關研究機構提供科學數據庫和超級計算資源。截至1998年7月,已經有300家國內研究機構接入了中國科技網。1994年秋,考慮到國內用戶對互聯網的強烈需求,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開始著手規劃一個全新的計算機網絡——一個麵向公眾的商業網絡,這就是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電信的介入揭開了中國互聯網商業化的序幕。
我國互聯網主要應用在以下的領域:電子政務、網絡媒體、企業上網、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網上證券、數字圖書館、網絡教育、網絡遊戲等。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域名數增長率最高,年增長率達到61.8%,已經達到1485萬個。同時,CNNIC宣布截至2008年7月22日,我國CN域名注冊量也以1218.8萬個超過德國de域名,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家頂級域名。
二、網絡傳播的特點
(一)整合性
互聯網絡是電腦、電視、錄音機、電話機、遊戲機、傳真機、打印機等的性能的總彙,或者說是各種傳統媒介的大熔爐,它將以往各自獨立的單一性的傳播方式綜合在一起。它又將文字、口語、音響、圖表、圖片、圖像等各種傳播形式彙於一體,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自如地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或者讓幾種形式並舉,做到圖、文、聲、像並茂,真正實現多媒體的傳播。
(二)超大信息量
互聯網的超鏈接功能已逐漸成為網絡的最大魅力所在。在超文本結構中,文本中每一個關鍵人名、地名、時間,甚至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可以鏈接到相關的另一個文本以及聲音、圖像或影像上。通過鏈接從一個站點就可以獲得多個站點擁有的相關信息。目前的互聯網每天有60多萬個網絡、600多個大型聯網圖書館、400多個聯網學術文獻庫、50多萬個網頁站點在為人們24小時不間斷提供新聞信息、娛樂和通信服務等。
(三)交互性
在互聯網上,信息不再是被“推”(push)給消費者,而是人們自己將信息“拉”(pull)出來,並參與到創造信息的活動中。這被稱為典型的“交互式”傳播。這是網絡傳播與傳統的印刷傳播、電訊傳播的最大不同之處。在這種傳播中,傳受雙方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頻繁地交替互換。網上的傳播者往往也充當受傳者,受傳者也往往充當傳播者,此時此地是傳播者,彼時彼地又是受傳者。在網上設立網站或數據庫的機構、媒體或個人,固然是傳播者;但他們為了傳播,往往通過網絡進行采訪、詢問、調查、檢索,這時的他們便是受傳者。在網上瀏覽、檢索的一般用戶,固然是受傳者,但他們不僅有很大的尋覓信息的主動權,而且他們隨時都能充當傳播者。他們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向別人傳送信息和觀點,他們可以向新聞討論組、向公告板傳送信息或觀點,他們還可以設立個人網頁,發布信息或觀點,吸引他人來訪問。
因此,互聯網不僅具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介能夠及時廣泛傳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還具有超大信息量、多媒體、交互性等獨特優勢,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很大的衝擊。傳統媒體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挑戰下,一方麵不斷開掘自身的固有優勢,在內容和經營上做深做透;另一方麵紛紛“觸網”,打造跨媒體平台,在產業上做大做強。同時,在理念上,傳統媒體借鑒網絡傳播中的傳受關係,不斷強調受眾地位,加強與受眾的雙向互動。
三、網站的基本形式和互聯網的工作原理
(一)網站的基本形式
按照CNNIC對我國網站分類來看,大致有以下一些類型:政府網站、企業網站、商業網站、教育科研機構網站、個人網站、其他非營利機構網站以及其他類型等。
政府網站是一個政府在電子政務工作方麵重要的表現,也是一個政府的形象標誌和服務的窗口。比如美國聯邦政府門戶網站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政府網站,它有麵向市民、麵向企業和麵向政府三大塊業務。
商業網站指業務主要在網上進行的電子商業網站,又是門戶網站的代表。如新浪、搜狐等網站。
企業網站是相對於商業網站而言,指業務主要在網上的企業所建立的網站,如聯想集團的網站www.lenovo.com。企業網站是一個企業網絡營銷策略的組成部分,企業通過自己的網站可以主動發布信息。
從網絡的功能來看,可以分為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局域網(LAN)是指在一個較小地理範圍內的各種計算機網絡設備互聯在一起的通信網絡,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子網,通常局限在幾千米的範圍之內。如在一個房間、一座大樓或是在一個校園內的網絡就稱為局域網。廣域網(WAN)連接地理範圍較大,常常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洲。其目的是讓分布較遠的各局域網互聯。我們平常講的互聯網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廣域網。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商業性和藝術性的角度對網站進行分類。
(二)互聯網的工作原理
要了解互聯網的工作原理,必須要了解幾個與之相關的基本概念:
地址和協議——互聯網的本質是電腦與電腦之間互相通信並交換信息,隻不過大多是小電腦從大電腦獲取各類信息。這種通信跟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一樣必須具備一些條件,首先也得使用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語言”——通信協議,然後還得知道電腦彼此的地址,通過協議和地址,電腦與電腦之間就能交流信息,這就形成了網絡。
TCPAP協議——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製協議/互聯網絡協議)協議是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簡單地說,就是由底層的IP協議和TCP協議組成的。
IP地址——它是為標識互聯網上主機位置而設置的。互聯網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都被賦予一個世界上唯一的32位互聯網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簡稱IP Address),這一地址可用於與該計算機有關的全部通信。
域名地址——盡管IP地址能夠唯一地標識網絡上的計算機,但IP地址是數字型的,用戶記憶這類數字十分不方便,於是人們又發明了另一套字符型的地址方案即所謂的域名地址。IP地址和域名是一一對應的。
統一資源定位器——又叫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是專為標識互聯網網上資源位置而設的一種編址方式,我們平時所說的網頁地址指的即是URL,它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傳輸協議://主機IP地址或域名地址/資源所在路徑和文件名。
有了TCP/IP協議和IP地址的概念,我們就很好理解互聯網的工作原理了:當一個用戶想給其他用戶發送一個文件時,TCP先把該文件分成一個個小數據包,並加上一些特定的信息(可以看成是裝箱單),以便接收方的機器確認傳輸是正確無誤的,然後IP再在數據包上標上地址信息,形成可在互聯網上傳輸的TCP/IP數據包。
第七節 3G隻是新起點——前途未可限量的手機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這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電話是打給他在亞曆山大·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製移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後來回憶道:“我打電話給他說:‘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便攜式蜂窩電話跟你通話。’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這是Motorola Dyna TAC 8000X——世界第一款手機。它身長超過1英尺,重達2磅,身價3995美元,與其說是一個移動電話,看上去倒更像個炸藥包。盡管不漂亮,但它是可移動的。
這個當年科技人員之間的競爭產物現在已經遍地開花,給我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手機的曆史並不長,但是隻要你回頭看,即使是相差不超過一年,都會有一種滄海桑田之感。
一、手機的產生和發展
手機,英文為mobile phone或cell phone。電話的口承、耳承和相應的話筒、聽筒都裝在單個把手上。舊稱手提電話、手提、大哥大,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範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
手機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亞曆山大·貝爾實驗室開始試製的。1946年,亞曆山大·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隻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一直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才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起來。當時,AT&T出租一種體積很大的移動無線電話,客戶可以把這種電話安在大卡車上。AT&T的設想是,將來能研製一種移動電話,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車上的無線電設備來加以溝通。庫帕認為,這種電話太大太重,根本無法移動讓人帶著走。於是,摩托羅拉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規定移動通訊設備的功率,隻應該是1瓦,最大也不能超過3瓦。事實上,今天大多數手機的無線電功率,最大隻有500毫瓦。
從1973年手機注冊專利(庫珀申請了一項名為“無線電通話係統”的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台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則誕生於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得多,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
此後,手機的“瘦身”越來越迅速。1991年,手機的重量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現了體積為100立方厘米、重量為100克的手機。此後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到1999年就輕到了60克以下。也就是說,一部手機比一個雞蛋重不了多少了。
手機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項融合了計算機、通信、娛樂等不同領域的產業,功能越來越多,如彩屏、和弦鈴聲、內置數碼相機、藍牙、GPS等。手機的技術形式也在不斷翻新:數字電視手機、智能手機等開始出現。今天的手機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多媒體。
手機發展曆程大致可以分為:
第一代手機(1G)是指模擬的移動電話,也就是在20世紀80、90年代香港美國等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大哥大。最先研製出大哥大的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Cooper(庫帕)博士。由於當時的電池容量限製和模擬調製技術需要碩大的天線和集成電路的發展狀況等製約,這種手機外表四四方方,隻能成為可移動算不上便攜。很多人稱呼這種手機為“磚頭”或是“黑金剛”等。
這種手機有多種製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頻分複用方式,隻能進行語音通信,收訊效果不穩定,且保密性不足,無線帶寬利用不充分。此種手機類似於簡單的無線電雙工電台,通話鎖定在一定頻率,所以使用可調頻電台就可以竊聽通話。
第二代手機(2G)也是最常見的手機。通常這些手機使用PHS、GSM或者CDMA這些十分成熟的標準,具有穩定的通話質量和合適的待機時間。在第二代中為了適應數據通訊的需求,一些中間標準也在手機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業務的GPRS和上網業務的WAP服務,以及各式各樣的Java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