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福的活法

從前長安有個叫王承福的農民,在他普通的外表下,卻有著對人生的獨

到的見解,他之所以能活得輕鬆自在得益於此。

天寶年間的動亂時期,他被朝廷征兵去服役。他隻好扔

下農田,去軍中打仗。在軍隊裏他因為表現好,被提升做了官,

並得到嘉獎。

他很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不適合作官,於是,辭去官

職,回鄉務農。可是,家裏的田地已經沒有了,他隻好去做

泥瓦匠,以此維生。泥瓦匠的工作很辛苦,且收入也很低,

所以,他一直沒有能力成家,過著單身的生活。

別人以為他一定會滿腹委屈,因為他曾經從軍,而且是

有功之臣。想不到他卻說:

“我倒覺得生活得挺好。人活著就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換取

自己的生活享受。我就是這樣做的,有什麼好委屈的?

至於做什麼行當,那不過是社會上不

同的分工而已。想想看,我們要吃飯,要穿衣,要住房,這

就必然要有種糧食的,養蠶織布的,還有蓋房的。一個人不

可能做那麼多的工作,也不能掌握那麼多的技藝,所以,就必

須大家互相合作,每個人都付出勞動,各得其所嘛。”

有人問他:

“你為什麼辭官不做,偏要回鄉做苦力呢?”

王承福笑著回答:

“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最適宜做什麼。我沒有讀過書,恐

怕很難當好官,但我學習泥瓦匠的技術卻很快,而且幹得很

不錯,所以,我選擇了這個工作。

有些人遊手好閑,拿錢去買官做,有些人好吃懶做,大

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樣的人看起來活得很舒服,

很高貴,其實,他們活得並不踏實,並不輕鬆。

一個人硬要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當然會很累,很苦,我

現在沒有能力養家,所以才單身一人生活。”

伍子胥論鳥鳴

有一天,吳王夫差舉行宴會,邀請眾臣都來參加。

宴會上,夫差侃侃而談,談興正濃時,忽然庭院裏傳來

鳥的叫聲,夫差很生氣,問道:

“這是什麼鳥?”

手下人答道:

“忌其鳥。”

夫差覺得忌其鳥掃了他的興,就下令說:

“去,把那隻忌其鳥捉來殺死。”

眾臣子都不敢吭聲,隻有伍子胥站起來說:

“大王何必為一隻鳥煩心,所有的鳥沒有不叫的,隨便

它叫好了,大王為何一定要殺死它呢?”

夫差說:

“這隻鳥叫聲很討厭,聽它的叫聲似乎不吉利。”

伍子胥說:

“大王真的能分辨出什麼鳥的叫聲吉利,什麼鳥的叫聲不

吉利嗎?”

吳王本來是信口開河,這下自己答不上來了。

伍子胥又說:

“依我之見,鳥的叫聲如何倒無關緊要,對國家的強盛、

民眾的安樂沒有大礙。”

夫差聽出話中有話,便緊追一句道:

“那麼,你說什麼能對國泰民安有所影響呢?”

伍子胥說:

“大王擁有千軍萬馬,眾臣百官,這些人,各有不同的

心思,他們平時說的話倒是該認真鑒別一下,有的人胸懷報

國之誌,說出來的話自然慷慨坦;有的人為謀取高官厚祿,

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說出的話就居心叵測。大王若能像聽鳥鳴

一樣認真地去一一分辨,倒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吳王聽了伍子胥的話,沉吟片刻,點點頭說:

“伍大夫說得有理。那麼依你之見,怎麼才能分辨忠奸呢?”

伍子胥說:

“這其實也不難,大王隻要常看每個人的言行是否表裏如一,看他們在大眾麵前和私下

裏的言行是否一致,再多聽聽不同人的意見,就很容易看出忠奸來。”

宋清賣藥

有個叫宋清的遠近聞名的藥商住在長安城裏,他的藥不但質量好,而且為人也仁厚,

他的善行人人皆知。

宋清收集藥材很嚴格,但價格合理。凡是到他這裏來賣藥材的都知道

宋清的人品好,而且對送藥材的人十分客氣,熱

情地款待他們,請他們吃飯,遠道來的還安排在自己家裏休

息過夜。所以,采藥人都爭先恐後到他那裏賣藥。

宋清的藥好,來他這兒買藥的人自然就很多,他配的藥

又從沒有出過一點兒差錯,人們都很信任他。加上宋清賣藥,

如果對方一時無錢付帳,可以欠帳,宋清總是說:

“治病救人要緊。錢什麼時候有,再送來就是了。”

人們因此十分讚賞他的人品。有的人家藥費拖了一年,仍

無錢付帳,宋清也從不上門討帳,每到年底,宋清總要燒掉

一些還不起錢的欠條。

有人對此頗不理解,說:

“宋清這人一定是腦袋有問題,否則,怎麼會幹那樣的傻

事?”

宋清卻說:

“我並不覺得自己傻,我賣藥掙錢不過是為了養家糊口,我現在生活得很好不就行了。

賣藥四十多年,我總共燒掉別人數不清的欠據了,這些

人並非是為了賴帳,有的人後來當了官,發了財,沒有欠據,

他照樣不忘當初,會加倍地送錢來還我的,真正不能還的畢

竟是少數。

如果像有些商人,對欠帳的人不依不饒,怎麼會有這麼

多的買主上門求藥?人品是最好的宣傳,人們對你信任,才

會有事來找你,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友情。”

宋清的確就是以德取信於民,贏得了眾人的敬重,他的

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

對此,社會上議論頗多。

有人再說:

“無奸不商,無商不黑。”

人們就用宋清來反駁這個論點。

柳宗元就說過這樣的話:

“如今,惟利是圖的市儈風氣充斥著官場和商界,但有宋清這樣正直的商人,對其真

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吝公惜驢

有一個老漢出了名的吝嗇。他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因此攢下了很多錢。他用這些錢

來放高利貸,由此得到更多的錢,於是他有了更多的積蓄。

盡管如此,老漢還是粗茶淡飯,省吃儉用,一家老小怨

氣橫生,可也沒人敢說什麼。

老人年紀越來越大了,身子骨也不似往年了,每次出去

討債、放債,常常累得渾身像要散了架似的。別人要替他去,他

又不放心,生怕別人會貪汙了他的錢財。

一天,兒子對他說:

“父親,你每次外出,勞累疲憊得很,不如買頭驢,騎著驢出

門會輕鬆一些的。”

老漢拿出錢來,數過來數過去,想到買一頭驢要花那麼多的錢,心裏怎麼也舍不得。

又過了些日子,一天,老漢外出遇上雨,走了一夜的山

路才趕回家,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場。

老人病好後,兒子又勸他買驢,這一次,老漢才狠狠心,

買了一頭驢回來。

自從買了驢,家裏人以為老漢不會再有走路的辛苦了。哪

知道,老漢可不舍得每次出門都騎在驢背上。他隻是實在太

累的時候才騎上驢背,走一段路,又下來步行。

驢也被養得嬌貴了,隻習慣了跟著老漢走。一次,三伏

天,老漢又要出門了,看看天熱得很,他怕自己支持不住,

就牽著驢上路了。

去的路上,老漢努力地支持著,終於堅持著自己走到了

欠債人家的村子。

在欠債人家裏吃了午飯,牽著驢往回走。正午的陽光曬

得大地像著了火一般,老漢走不多遠,就已經氣喘籲籲了。他

隻好騎到驢背上,想不到,驢走了沒幾步,也喘得走不動了。

老漢趕緊跳下驢背,並取下驢鞍子來減輕驢的負擔,卸了鞍子的驢一溜煙似地往家跑,

老漢怕驢丟了趕緊在後麵緊追著。跑到家後累得沒有了一點力氣,再加上中了暑,病了一個

月才慢慢好了。

魯人造酒

從前中山國的人釀的酒味道醇厚,香氣撲鼻。魯國人不會釀酒,為了喝到醇美的酒就去中山

國學習釀酒。

中山人說:

“這是祖上傳下來的秘方,不可以隨便泄露給外人。”

一位魯國人知道中山人不肯傳授造酒技術,心想:

“那有什麼難的?我自有辦法造出好酒來。”

有一天這位魯國人到中山人家去喝酒,他乘人酒酣時不

注意悄悄溜進中山人的廚房,偷偷地拿走了中山人家釀酒的

酒糟。

回到家後,這位魯國人自己釀了酒之後,將偷回來的酒

糟泡在酒裏,心想:

“這酒泡過之後,酒味肯定與中山人釀的酒一樣好。”

過了些日子,他覺得酒已經泡得差不多了,就拿出來,請

鄰居們品嚐。鄰居們喝了之後,覺得的確和原來的魯國酒味道不同,似乎有點兒像中山

人釀的酒,於是,大家交口稱

讚:

“你真能幹,居然自己能悟出中山人釀酒的技術,真是了

不起!”

這位魯國人聽了,心裏沾沾自喜。

從這以後,這位魯國人逢人就說:

“中山人自以為自己釀的酒天下第一了,以為守住釀酒的

秘方,別人就不會釀出好酒了,真是太自以為是了。

我現在自己釀出的酒,同樣香醇可口,絕不比中山人釀

的酒差,哪位中山人不服氣的話,請到我這兒來品嚐一下,就

無話可說了。”

他這樣自吹自擂,也沒有人出來與他辯論,中山人照樣造自

己的酒。他覺得很沒趣。為了能顯示一下自己釀酒的技術,他

決定去請那位中山人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指望這位朋友會幫

他宣揚一下。

那位朋友如約前來做客,這位魯國人十分興奮地告訴這

位中山國的朋友,自己釀出的酒如何好喝,鼓吹自己的本事如何大,並

捧出一壇酒請這位朋友品嚐。

想不到這位朋友咂咂嘴說:

“這酒好像我家酒糟的味道,哪裏是什麼好酒的香味啊!”

吹管的獵人

從前楚國有一個獵人,非常善於用竹管模仿各種野獸的叫聲,達到了以假亂真,惟妙惟肖

的程度。有時候用一種野獸的聲音來引誘它的同類,以便於捕捉;有時吹出更凶猛的野獸嚇

唬對自己有威脅的野獸來解除危險。獵人為自己有這樣的本領而洋洋自得。

這位獵人自信地帶著弓箭、獵槍、火藥

進了山林。為了能捕到鹿,他放好了東西,就拿出竹管,吹

起鹿叫的聲音。

大群的鹿聽到同類的召喚,蹦著跳著,來到獵

人身邊,獵

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捕殺了很多的鹿。

看到這麼容易就獲得了這樣多的獵物,獵人欣喜若狂,竟

哼起歌來。

他正在高興地清點自己的戰利品,不料遠遠地看到一隻豹

向這邊跑來,獵人嚇壞了,心想:

“怎麼剛才沒有想到,豹是最喜歡吃鹿的,鹿的叫聲引來

了鹿,也引來了愛吃鹿肉的豹。現在隻有再吹出老虎的聲音才

可能嚇走它。”

獵人慌慌忙忙地抓起竹管,吹起老虎的叫聲,豹聽到了

老虎的叫聲,沒敢再往前走,掉過頭去逃走了。

獵人看到這個法子的靈驗,心裏很高興,放下竹管準備

收拾東西,上路回家,卻想不到老虎的叫聲又引來了幾隻虎,

眼下它們正大搖大擺地向這裏走來,還以為是同伴在叫它們呢。

獵人看到好幾隻老虎向他走來,嚇得臉都變了色,好不

容易鎮定下來,想起吹管可以退敵,於是,吹起竹管,學著

熊的叫聲。

熊的叫聲在林子裏回蕩,老虎們不敢久留,神色慌張地向

林子深處走去。

獵人驚魂未定地坐在一棵大樹下,大口大口地喘著氣接連幾次快把他嚇得精神崩潰了。

突然,一隻熊像一麵牆似地出現在他麵前。還未等他喊一聲,就被熊一掌打死了。

楚人怕鬼

從前楚國有一個出了名的怕鬼的人,他整天都疑神疑鬼的,白天的枯枝落葉響動,遠處人的

腳步聲;夜裏燈影的晃動,以及燈滅後的黑暗中,甚至平日裏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都疑心

那是鬼,弄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一個小偷知道了他有這個毛病。心裏想:

“何不裝鬼嚇唬他,那可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了。”

小偷趁著朦朧夜色,翻牆跳進了他家的院子。在他的臥

室門前用手指輕輕地劃門,口裏發出怪聲來,直嚇得他渾身

發抖,緊緊地閉著眼睛,用被蒙住腦袋,氣也不敢出了。

小偷在門縫中看得清清楚楚,心中暗笑:

“這等人,不偷他家豈不冤枉!”

小偷料定那人不敢鑽出被子,就放心大膽地把他家的東西裝

了一大包,然後,大模大樣地離開了。

第二天,這人聽聽沒有什麼動靜才敢起床,到前屋一看,

值錢的東西全被偷走了。他驚得說不出話來,一個人呆呆地

立在屋中。

鄰居聽說他家丟了東西,到他家來看他,問道:

“你昨晚在家了嗎?為什麼不喊抓賊,那樣我們都會出來

幫你的。”

那人說:

“不是賊,是鬼來了,昨晚鬼把我家的東西拿走了。”

鄰居看他那樣子,非常生氣,都說:

“你不要自己嚇唬自己了,再這樣下去,沒有鬼也生出鬼

來了。”

為了使他清醒,幾個好心的鄰居決定幫助他,他們揣測

偷東西的人一定是了解這人怕鬼,才利用他這個弱點來偷東

西,得手以後肯定還會再來的。

過了兩天,那個小偷果然又來了,照樣先裝鬼嚇那人,然

後偷偷鑽進那人的屋子,肆無忌憚地翻箱倒櫃。

躲在門外的鄰居衝進來,當場把小偷抓住了。那人卻說:

“一定是鬼讓他來偷東西的。”

鄰居們搖頭歎息,都認為那人已無藥可救了。

喜歡炫耀的猴子

吳王有一次出遊,渡過一條江之後,麵前是一座樹木繁茂,景色怡人的大山,上得山來,

遇到很多猴子。

吳王與隨行的顏不疑才一進山,山上的小猴子們,紛紛四處逃散躲避起來。不一

會兒功夫,便都跑得

無影無蹤了。隻有一隻小猴子不肯跑。

這隻小猴子不但不逃走,而且跟著吳王一行,從這棵樹

蹦到那棵樹上,很想引起吳王的注意。

吳王並未注意到小猴子跟著他們,隻管往前走。

吳王走著走著,突然來了興致,決定在此打獵助興。吳王拿

出弓箭來,拉滿弓,便射了出去。想不到小猴子竟跳了起來,

朝著吳王射出的弓箭衝了過去,腳剛好站在一棵樹上,手裏

已經接住了那支箭。

吳王又拿出一支箭,搭到弓上,這一次吳王選了一個離

猴子較遠的目標,那是另一棵樹上站著的一隻紅嘴巴的鳥。

吳王的箭“嗖”地一聲射了出去,猴子的反應相當靈敏,

幾乎是與箭同時騰空而起,向吳王射的方向迅速飛躍過去,不

偏不倚,一下子又把箭抓到了手裏。

小猴子手裏舉著吳王的那支箭,搖著腦袋,一臉的得意

相,仿佛在說:

“怎麼樣?你的箭再快再準,也不如我的眼睛準、也不如

我的腿快。”

吳王看著樹上的小猴子,很生氣,但是,他沒有喝斥它,

而是召集他的一些隨從們,讓大家都準備好弓箭。

吳王一聲令下,隨從們萬箭齊射,小猴子

連躲避都來不及,就被亂箭射死了。

吳王看了看被射死的小猴子,對隨行的顏不疑語重心長

地說:

“這隻猴子以為靠自己的一點靈巧和敏捷就可以與箭比

個高低,真是不自量力。記住:沒有多少本事就到處炫耀自

己,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

顏不疑將吳王的話銘記在心,回去以後拜師求賢,謙虛謹慎,不

圖高官,不慕榮華,幾年後便名揚全國了。

造父馭馬

造父是出了名的精通馭馬術的人,無論多麼烈的馬,到了他的手裏就會變得很馴服,乖乖的

沒有一點脾氣,人們都常常為他高超的馭馬技術而歎服。

有一對父子聽說了這件事,半信半疑。一天,父子倆決

定親自去拜訪造父。為了能當麵考察一下造父馭馬的技能,父

子倆特地選了一匹很難馴的馬,套好了車,便出發了。

父子倆坐上車,朝造父居住的村子奔去,不料沒走

多遠,馬就耍起脾氣來,兩個前蹄使勁地刨地,死活不上路。

父親說:

“兒子,隻好你在前邊牽著韁繩,我在後邊推車,也許可

以順順馬的脾氣。等走一段路,它老實些了,我們再上車。”

兒子聽了父親的話,便走在前邊拉著韁繩,馬不但不隨

他的牽引,反而向路邊的莊稼地裏奔去。把後邊推車的父親

閃了個跟頭。

父親爬起來,大聲喊:

“跟上!跟上它,不然會闖禍的。”

兒子撒腿就去追馬,馬拉著空車,在莊稼地裏狂奔亂跳,

嚇壞了在地裏幹活兒的人們。

兒子哪裏能追上這麼瘋跑的烈馬,累得蹲在地上呼哧呼哧地喘氣,眼看著馬帶著車

越跑越遠,父子倆心急如焚。

他們顧不得休息,拚命朝烈馬奔跑的方向追了下去。跑

出去足有二裏地的光景,才看見馬連同車歪在路邊的溝裏。

父子倆急忙趕過去,連拉帶拽,但說什麼也沒法把車和馬弄

上來。

這時,一個老漢從這裏經過,父子倆急忙喊道:

“喂,老人家幫幫忙吧!”

老人看了看,說:

“你們閃開,我自己來。”

父親說:

“您這麼大年紀了,還說這麼不自量力的話,我們倆都趕

不動它,你一個人能趕它,不是笑話嗎?”

老人舉起馬鞭,什麼也沒說,隻一鞭,馬便騰空躍起,帶著馬

車上了路。父子二人瞠目結舌,異口同聲喊道:

“造父!”

種樹與用人

韓國的國君十分殘暴,朝廷裏的文武百官,隻要稍有什麼過失,

或者不合他的意,他就以刑法判處。

過了幾年,韓國已經有許多官位因無人入選而空缺。

韓王為此心裏也很不痛快,國家大事總要有人治理呀。

有一天,韓王對公孫提及此事,公孫想了想,覺得該提

醒主公清醒了。於是,公孫先施禮,而後說:

“主公既然問我,我就坦誠直言,如有不當冒犯之處,請主公

恕罪。”

韓王一揮手:

“且說無妨。”

公孫說道:

“主公可了解種植樹木的道理?”

韓王搖搖頭,表示不知。

公孫接著說:

“我的家從前就住在郊外,家裏也世世代代種樹,因此,

對種樹方麵的知識有所了解。

樹分很多種,平時人們很少認真去想樹的價值,隻從表

麵上去評論某某樹挺拔,某某樹婀娜,某某樹可以遮蔭,某

某樹可以狀景。

如果真的從經濟價值上考察樹,其中的學問多著呢。比如,

鬆樹、柏樹、柵樹、檜樹等等可以作為棟梁之材,可是這些樹

的生長期很長,幾十年才能成材。而其他一些樹呢,比如檉

樹、颶樹呀,這些樹種要不了多久,就長起來了,但是卻隻能

做燒柴。

所以種樹的人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種樹是準備做什麼

用的。如果隻為了當燒柴,那大可不必去種多年成材的樹木。

如果是為了取其作棟梁之材,那就一定要種多年生

的棟梁樹木。

我們家族兩種樹木都種,所以哪種木材都不缺,日子也

過得富足。

我有個鄰居種了不少可以成材的樹木,卻用不了幾年就

把它們砍了做柴燒,結果隻能年年受窮。

主公用人好比種樹,本來時間長了可以成才的人,主公稍不合意

就免職或以刑法處之,如此,什麼時候才能培育出棟梁之才呢?”

不辨真偽

申屠敦是一個普通的百姓,他以采集珍珠和捕魚捉蟹為生,有一天,他正在深深的河裏潛遊

捕撈時,忽然有什麼東西在腳下把他硌了一下,他用手一摸,也弄不清是什麼東西,他於是

抓住它浮到岸上。

申屠敦把那東西從河底的泥沙裏摳出來一看,原來是隻

鼎,鼎的周身塗著金色的漆,上邊雕刻著一條騰飛的龍。從

斑駁的鼎身可以推想,這是一件遠古時候留下的文物。

申屠敦把鼎拿回家,正巧被鄰居魯生看見,魯生左看右

看,愛不釋手,於是,決定仿製一個。

魯生請銅匠按照古鼎的樣子仿做了一個,用藥水泡過之

後,埋在後院的地下。過了兩年,魯生把鼎拿出來,經過侵

蝕的鼎像真的文物一樣。

朝廷裏有一位官員,很喜歡古董文物。魯生知道了,心

想:

“這是個發跡的好機會,我不妨將這個仿製的鼎獻給他,

說不定他會給我官做,還會得到賞賜,榮華富貴就全有了。”

魯生下定決心後,就來到那人府上,卑躬屈

膝地說:

“聽說大人喜歡文物,我這件古董可是祖上傳下來的,獻

給大人,略表敬意。”

那位權貴大喜,真的給魯生封了官,還賞了許多金銀財

寶,魯生如願以償了。

一天,那位權貴在家裏慶祝壽辰,請了不少賓朋來做客,

席間,那位權貴將鼎拿出來展示,大家看了,禁不住大加讚

賞,都說大人得了一件稀世之寶。

申屠敦剛巧在這家打工,他到大廳裏送酒,當他看到那

隻仿造的鼎時,說道:

“大人,我家裏也有一隻一樣的鼎,但不知這兩個哪一

個是真的,哪一隻是假的?”

那位權貴和廳堂上的眾貴族來賓根本沒把一個做粗活的

平民百姓看在眼裏,隨便說道:

“那就拿來看看好了。”

申屠敦從家裏取來鼎放在廳堂中,幾乎所有的人都鄙夷地說:

“這怎麼可能是真的呢,一定是假的。”

申屠敦搖搖頭,歎息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