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鴨共生生態模式的特點與應用前景
現代稻作生產主要依賴於化肥、農藥等大量投入來獲得高產穩產,這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使稻米品質受到危害。而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是以稻作水田為條件,以種稻為中心,家鴨田間網養的自然與人工相配合的生態工程係統,是有效控製常規稻作生態汙染的重要技術途徑。
稻鴨共生技術是指將出殼10天左右的雛鴨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用鴨子不間斷的活動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渾水增氧的效果,促進養分物質循環,增強植株的抗性;同時鴨的糞便作為肥料,在施足生物有機肥的基礎上,水稻移栽後基本不追施無機化肥和農藥;鴨子可為水稻除草、控蟲、鬆土、供肥和提供刺激源,稻田為鴨提供充足的水、適量的食物以及棲息的場所;在稻田有限的生態空間裏生產出無公害、安全、優質的大米和鴨肉,所以稻鴨共生是一項種養相結合、降本增效的生態農業技術。它與我國傳統稻田養鴨的最大區別在於,稻鴨共生技術改鴨子散養為圍養,改白天放鴨為晝夜放鴨,將雛鴨放入稻田後,直到水稻抽穗為止,鴨子一直生活在稻田裏,這樣稻和鴨構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生長的複合體係。
稻鴨共生生態模式及技術是一項成功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生態農業模式。由於稻鴨共生生態模式具有培肥地力、防病、除蟲、滅草的功能,是全程控製限量使用或不使用化肥、農藥,能夠保證AA級綠色(有機)稻米生產及綠色鴨產品生產的生態係統,所生產的AA級綠色(有機)稻米和鴨產品,其售價高、效益好,並降低生產成本,保證安全持續高產,並且還可帶動相關產業,形成種、養、加、銷產業鏈。因此,對實現現代有機農業綠色稻米生產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意義。試驗示範及生產實踐表明,北方寒地稻鴨共生生態技術是一項真正達到“三無”(無公害、無汙染、無殘留)生產AA級綠色(有機)稻鴨的實用技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及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綠色食品,尤其是對AA級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和欲望也日益強烈,因而,該技術符合我國發展安全食品和生態農業的要求,應用前景廣闊。
2.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技術要點
實施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技術的步驟一般包括田塊的選擇與準備,水稻和鴨子品種的選用與準備,防護網與鴨棚的準備,水稻的移栽與鴨子的投放(雛鴨的訓水,放養的時間、密度),稻鴨共作的田間管理和鴨子的飼喂,鴨子的回收和水稻的收獲等主要過程。
(1)田塊的選擇與準備:選擇無汙染、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連片的稻田作為稻田養鴨區,養鴨的稻田必須將田埂加高到20厘米,加寬至80~100厘米,以便於鴨的休息與保水。在田邊建一個簡易鴨棚,地上鋪好幹草或稻殼,一邊鋪上編織袋,以供鴨子休息和喂食,在稻田四周用尼龍絲網沿田埂圍隔,以防鴨外逃和外敵侵害,圍網高度0.6~0.8米,每2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撐,也可利用河、塘等作為阻隔。總之,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的稻田經過基本設施的建造,均可進行鴨的養殖。
(2)選好鴨種,適時起孵: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體型的鴨品種,如選擇生活力、適應力、抗逆性均較強的中小型優良鴨品種。為了避免鴨吃秧苗和壓苗情況的發生,注意培育體型較小的品種,如野鴨和家鴨的雜交品種。起孵時間一般掌握“穀浸種,蛋起孵”,以便於水稻移栽返青後能及時把雛鴨放入稻田同生共育,為此要與孵化場預先聯係並落實需要的苗鴨品種和數量。實驗證明,番鴨也適合稻田放養,但最好選用當地飼養的地方品種,這樣的鴨子不易得病,抗逆性好。
(3)鴨放養前的管理:
①選擇健壯雛鴨:通過“一看二抓三摸”的方法挑選健壯雛鴨。健雛的標準是:眼大有神,性情活潑,體態勻稱,絨毛整潔、有光澤,腹部柔軟,臍部愈合良好,雛體飽滿有膘,手提時掙紮有力,叫聲響亮、幹脆,手摸鴨腳有暖感,泄殖腔幹淨、稍潮濕、收縮有力。
②保溫:雛鴨出殼後7天內,室溫應保持在27~30℃,以後每天降1~2℃,20日齡後按常溫飼養。
③飲水喂料:雛鴨出殼後20~24小時開食,要先飲水後喂料,水溫20℃左右。首先應在飲水中添加0.04%的高錳酸鉀,促使胎糞排出,並利於體內殘餘卵黃的吸收。開食用半熟的米飯最好,或用雛鴨全價配合顆粒料,將飼料均勻撒在平整的紙、席或塑料薄膜上,飼喂量以雛鴨能吃到八成飽為宜。每天飼喂次數:1周齡5~6次,2周齡4~5次,3周齡3~4次。每次間隔時間要均勻,3周後讓其自由飲水和采食。喂給全價配合飼料的同時可投喂青嫩多汁的飼料,雛鴨4~10日齡時,青飼料量可占日糧的20%左右,10日齡後占日糧的30%~40%,單喂、混喂均可。同時應避免大量族群式的喂養,以避免鴨子集聚時損傷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