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團結協作,頑強拚搏(2)(3 / 3)

朱桐春總是忙個不停。他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大部分衛生人員從來沒有在施工現場服務過,更沒有到過青藏高原,缺少高原防病救治的經驗。為解決這一問題,朱桐春積極參與組織青藏鐵路衛生保障培訓班,起草了《青藏鐵路施工衛生保障基本程序》,並幫助中鐵十二局集團起草了《青藏鐵路衛生保障管理辦法》,成為青藏線第一個規章製度性文件,使中鐵建係統青藏鐵路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站到了更高的起點。

朱桐春幾乎是年齡最大的一員,衛生技術職稱也最高。但是,作為中鐵建6萬參建員工衛生保障的總指揮,朱桐春卻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官”,職工們也親切地稱他為“好老頭”。為使高原現場衛生保障工作能在每一個基層工點得到有效落實,朱桐春指導參建單位可謂費盡了心血。隊伍剛上場是急性高原病發病高峰,他要重點抓好急性高原病防治。每年5月,他要重點抓好水源清潔和鼠疫防治。到了七八月份,他則要抓好體檢和施工隊伍大幹快上的衛生保障。

朱桐春的這些努力,收到了豐厚的回報。2001年,中鐵建青藏線管段無高原病死亡發生,高原病發病率僅為1.82%;2002年,中鐵建施工管區海拔均在4200米以上,卻同樣保持了肺水腫、腦水腫高原病零死亡,急性高原病發病率下降到0.92%。2003年,中鐵建同時有2萬多人分布在唐古拉山越嶺地段,海拔在5000米左右,急性高原病發病率仍然下降了兩個百分點。

多年的高原奔忙,朱桐春忍受著高原缺氧的折磨。2004年冬天施工季節過後,他逐漸感覺胸悶、心悸、胸痛、失眠和全身乏力。醫院檢查發現,這位花甲老人心髒室性早搏,並出現“短陣性室速”,專家會診認定不宜再進高原。

然而身體稍有好轉,朱桐春便不顧醫生的苦心勸阻,毅然再次踏上青藏高原。他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青藏鐵路建設者在離開高原時,高原病的損傷是最小的。這是我的最高追求!”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特種兵”張少華

42歲的汽車司機張少華,在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一局集團物資工貿有限公司青藏鐵路生活保障中心工作的兩年時間裏,他駕駛著生活保障車跨昆侖山、越風火山、過五道梁,安全行駛13餘萬公裏,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為7個單位58個工點運送食品,提供了令人滿意的生活保障服務,被參建單位譽為青藏鐵路建設的“特種兵”。

海拔高度平均為4500米以上的青藏鐵路建築工地上,氣壓低,空氣中氧含量隻有內地的一半,飯根本做不熟,生活必需品更是無處購買。為了確保在這裏承擔施工任務的中鐵一局集團3000多名建設者的健康和旺盛的戰鬥力,一局青鐵指揮部決定,在格爾木市南山口建立生活保障中心,為前方加工和供應蔬菜、肉禽、蛋奶等主副食品。

運送任務就交給了物資工貿公司青藏物資站,張少華就這樣成了青藏線上的“特種兵”。臨行前領導的交代說:“饅頭雖小關係重大,你們誤了事,前方職工就會挨餓,建設工期就要受阻。”張少華暗暗下定決心:絕不當孬種!

生活車每三天往返一趟,不能間斷。而格爾木市距通天河工地450公裏,往返一趟900公裏,要兩次翻越昆侖山和5010米的風火山,穿過可可西裏無人區。隨著海拔的升高,張少華開始頭發昏,上到風火山,呼吸更加困難,頭脹得像要炸開一樣。再看看出發時買的袋裝食品,個個鼓得像個皮球。這一路他什麼都不想吃,有困意但睡不著,就像害了一場大病。就這樣,在兩個月裏張少華跑了20趟,他的體重也由86公斤降到70公斤。在一次運輸途中,可可西裏楚瑪爾河大橋被洪水衝斷了,南下北上的車堵了幾十公裏,張少華的生活保障車也夾在中間,整整兩天兩夜沒動窩。張少華和夥伴們心中萬分焦急,食品再送不到,山上幾千人怎麼辦?自備的食品早已吃完,大家又饑又渴已經沒有了精神。盡管他們的車上有西瓜、礦泉水等各種食品,但是,誰也沒去動。有過路的司機提出用20元買一個烤餅,也被張少華婉言拒絕了,並耐心地向他們講述山上的緊急情況,告訴他們車裏裝的是幾千名建設者的救命糧。幾經解釋做工作,司機們被感動了,並設法擠出一條路。正在搶修便道的武警戰士聽說這種情況,破例用鏟運機開道引導生活保障車在高低不平的便道上通過。

在高原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即便是感冒,治療不及時,也會導致肺水腫、腦水腫發生,後果不堪設想。但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次,張少華由於連日奔波,患了重感冒。當時他呼吸急促,眼前一陣黑一陣白,甚至產生了幻覺,頭又重又沉。他心裏非常明白,無論如何不能閉眼,不能停下,不能耽誤任務完成。他將車窗搖下,讓冷風吹麵,咬緊牙關,靠著堅強的毅力硬挺著把裝滿食品的保障車開到了沱沱河。車一停,他就一頭栽倒在方向盤上什麼都不知道了。

由於修路堵塞和雨雪天氣影響,加上工點多、品種繁雜,常常卸車到半夜。一次張少華和工友們趕到最後工點——位於通天河的機築處時,已是淩晨3點了,他們不忍心叫醒正在熟睡的工友,就在車裏等待。紛紛揚揚的雪花飄灑在寂靜的高原上,發動機的聲音格外吵人,他們怕把職工們吵醒,就熄了火。這下可把他們凍慘了,車外氣溫零下十幾度,他們不敢睡覺,就在車裏裹著軍大衣等著天亮。很快腳凍麻了,渾身凍透了,最後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天亮了。職工們發現門口是被大雪覆蓋的生活保障車,便急忙把他們從車裏扶進溫暖的屋裏。

幾年來,張少華和夥伴們的工作,得到了施工單位的高度讚揚。中鐵一局在世界屋脊高寒缺氧條件下施工進展順利,不斷創出新的業績,其中也有張少華他們這些“特種兵”的功勞!

攻克風火山冰土隧道內供氧難關的況成明

中鐵二十局集團承建的青藏鐵路第七標段全長36.02公裏,是青藏鐵路最艱苦的標段之一,全線5個凍土試驗段,該標段就占了2個,其中風火山隧道軌麵海拔高度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風火山隧道,坐落在海拔5010米的風火山上,這裏年平均氣溫隻有零下7度,極端最低氣溫是零下41度,氧含量不到內地的一半,比人類生存的最低極限還低,是公認的“生命禁區”。工人們最初配備的背負式氧氣瓶,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缺氧。但背負沉重氧氣瓶,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而且氧氣瓶的供氧量也很有限。麵對“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中鐵二十局集團公司青藏指揮部指揮長況成明查閱了大量技術資料,並調集幾十名科技工作者和專家,晝夜加班加點,經過200餘次試驗,終於研製出並建成了3座大型高原製氧站!在隧道內實現了24小時彌漫式供氧,相當於把海拔高度降低了1000米,成功地解決了施工和生活缺氧問題,填補了世界高海拔製氧供氧技術空白。

麵對凍土問題,一些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就過不了風火山。理由是風火山的凍土深達100米,要在這樣的地質下打隧道根本不可能。後來事實證明,它們的預言是錯的。高原凍土施工的關鍵在於控製溫度。為了掌握相關的技術和數據。開工後,況成明一班人馬在隧道內展開了艱苦的試驗。在攻關最艱難的階段,他患上了嚴重的角膜炎,大家都勸他到格爾木治療,但他仍然堅持到了最後。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是不能離開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況成明突發奇想要是能在隧道裏裝上空調,溫度控製的問題不就徹底解決了嗎?這個設想很快就被付諸實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原凍土施工終於取得重大突破,該技術的成功破解,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況成明帶領技術幹部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創新20多項高原凍土隧道施工技術,為解決凍土施工難題提供了寶貴經驗。2003年風火山隧道綜合施工技術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成功突破高原凍土施工難題被評為“2002年中國公眾關注的十大科技事件”,在2003年全國總工會組織的建功立業勞動競賽中名列第一,“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青年貢獻獎”獲得者,青海省勞動模範、“十五”創新立功先進個人,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獲得者。況成明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得到胡錦濤總書記、黃菊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曾培炎副總理還做出批示,號召全體青藏鐵路建設者向況成明同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