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委真是個好人啊,特別念舊,是個大孝子。提幹以後,每次回家,都要到過去的老同學家裏去看望,並給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很關注家鄉的公益事業,2000年村裏修公路,他個人捐款1000元,還計劃今年再次捐資3萬元,把通往村裏的那條公路整修一下。可是對自己的親戚、晚輩,要求那是非常嚴格的。當上政委以後,找他走後門的人真是不少,可是他總是告訴他們:隻有練就了真本事才能適應工作需要,不然就是走了後門,也會吃不開。他的一個侄子想通過他的幫助辦個城鎮戶口,他一點也不關照,硬要侄子按照有關政策自己掏錢。他的一個外甥想在城裏找一份工作,想通過當政委的舅舅幫忙疏通一下關係,他硬是不肯答應,為了這個事他姐姐一直對他有埋怨和不滿,但他一笑置之。這麼一個好人,說沒就沒了……”終點又是起點——衡陽大火一個月後,4名犧牲的消防戰士的親人又成了這支隊伍的新兵衡陽支隊一下子犧牲了包括政委和副參謀長在內的20名官兵,一時間沉浸在極度的悲痛之中。但是,火還是要救的,訓練還是要搞的,一場大戰的終點,就是另一場戰鬥的起點。這在消防戰士看來,也是平常之事。
新年伊始,1月3日,還是那支英雄的部隊,衡陽消防支隊珠暉區隊,成功撲滅一高層商住樓大火,並營救出10名被困群眾。淩晨1時40分左右,接警後的珠暉區消防中隊10多名隊員在代理中隊長廖玉榮的帶領下迅速趕到現場。由於3家的防盜門都無法打開,消防隊決定先救人,再救火。在探明10個被困居民被困的位置後,戰士們從頂樓放下救生繩,首先將爬在空調架上,搖搖欲墜的劉小華一家三口救離險境。被救群眾稱,劉小華的嶽母被困在7樓廚房外麵的雨棚上,當救援人員把安全繩、安全腰帶順老太太所站的位置放下去時,老太太隻是抓住安全繩不放,卻怎麼也係不到自己的身上。眼看老太太就要堅持不住了,廖玉榮決定自己用安全繩從頂樓下到7樓雨棚上救人。隊員們把繩子係在廖玉榮腰上,一點一點放下接近老太太。廖玉榮一邊安慰老太太,一邊靠近雨棚。當靠近老太太時,老太太幾乎癱倒了,廖玉榮急忙把老太太夾在廚房的窗台上,將安全繩係在老人腰上,老人很快被成功救上去了。救出劉先生一家後,消防隊員分成兩撥,一撥用工具撬開劉先生家的防盜門,將室內的大火撲滅,另一撥撬開702、701室的防盜門,從701室的防盜網內救出了已被熏得奄奄一息的6口人。
20個年輕的生命走了,他們懷著火一樣的激情走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412人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捍衛了消防員這個崇高的職業。今天大火早已熄滅,事故責任已查清,衡陽消防員告別了犧牲的戰友又走上了新的戰場。他們感動了中國,感動了十幾億人。
他們以火一樣的激情投身火場,他們懷揣群眾利益走向危險,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他人的生命,捍衛了武警消防兵這個崇高的職業。那壯烈的一幕將永存史冊,他們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更將長留在人們心裏,那將是對什麼是敬業精神的最好詮釋。人們會記住他們的,記住他們的事跡、記住他們的精神、記住他們團結協作保衛人民財產的行為。
天路之魂——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青藏鐵路建設者:錚錚鐵骨擎天路
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開工4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在數萬名青藏鐵路建設大軍中,湧現出燦若群星的先進群體和先進人物,他們不辱使命、挑戰極限、科學攻關、勇創一流的精神,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他們培育出的閃耀著時代光芒、凝聚著拚搏精神的青藏鐵路之魂已融入新時期“火車頭精神”,成為鐵路建設者奮發進取、推進鐵路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驚雷翻滾的風火山口,到夏日飛雪的唐古拉山巔,從朔風肆虐的三岔口畔,到寒風刺骨的雪水河邊,一條“鋼鐵天路”綿延1000多公裏,在這片曾經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上架起又一條惠澤青藏人民的生命線。
為了讓火車躍上世界第三極,青藏鐵路建設者們劈山築路、餐風臥雪,憑借“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齊心協力征服了重重天險。青藏線開工建設以來,有16名個人、9個集體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獎狀;82名個人、15個集體被授予火車頭獎章和火車頭獎杯;68名個人、33個集體分別由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人事部、鐵道部授予勞動模範和先進集體光榮稱號。三代共譜設計尖兵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新”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鐵道科學院西北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海拔4780米的風火山上,就建起了高海拔地區凍土觀測站,三代科技人員堅守風火山40年,與寒風相伴、忍受寂寞,共測取1200多萬個數據,為破解高原多年凍土這一世界性難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留下了“以苦為榮、獻身科學”的風火山科研精神。在半個世紀青藏鐵路建設“兩下三上”征程中,幾代鐵路勘察設計人員無數次在極度缺氧情況下出色完成了初測、定測與設計任務。
李金城,青藏鐵路的項目設計總工程師。為了找到列車翻越唐古拉山的最佳路線,李金城帶領有關人員從初測到定測,數次深入唐古拉山以北的無人區反複工作。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他們終於找到一條海拔低於青藏公路、地質條件較好的方案,為國家節約工程投資8億多元。
倚天勇鑄風火山隧道精神:“以人為本,科技攻關,注重環保,爭創國優”
風火山,位於青藏高原可可西裏無人區,最高海拔5010米。曾在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中艱苦奮戰過的中鐵二十局集團,這次又上青藏高原,承擔風火山隧道工程重任。
麵對含土量僅有15%至20%的“含土冰層”這一世界級的隧道施工難題,中鐵二十局集團組成風火山科技攻關小組,現場實施技術攻關。經過多次試驗和優化後,一舉攻克了含土冰層地帶施工的難題。
控製施工最佳溫度是凍土層隧道的施工關鍵。2002年5月,風火山隧道進口已掘進222米,但此時拱頂冰層開始融化,稍有不慎就會塌方。局集團指揮部總工程師任少強、隧道隊總工程師劉萬奇、隊長任文祥與技術人員,沒日沒夜地蹲在掌子麵旁進行洞溫測試。經過三個晝夜的試驗性變溫測控後,他們拿到第一手材料,設計掌握了施工方法,順利攻克又一大技術難題。
2002年10月19日,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提前勝利貫通,海拔4905米、全長1338米的隧道橫跨風火山,被譽為“世界第一高隧”。雪域遍灑高原鋪架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誌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
唐古拉,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青藏鐵路全線海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自然條件最差、建設任務最重的唐古拉山越嶺鋪架工程,就在這塊“生命禁區”拉開了帷幕。
經過四年的施工,鋪架現場離格爾木鋪架基地已越來越遠,所需軌排運距長達四五百公裏,每天還會遇到冰雹、雨雪和大風,作業環境異常惡劣。承擔全線一半以上鋪架任務的中鐵一局集團青藏鐵路鋪架項目部的建設者們,浴風雪,戰嚴寒,抗缺氧,挑戰生命極限,鐵軌從手中蜿蜒而去,直到天邊。
鋪架二班班長、火車頭獎章獲得者梁永紅,為了不耽誤有效的鋪架時間,當送飯車送來飯時,他就蹲在線路上,摻雜著滴進碗裏的雨滴吃著已經變冷的米飯。他們艱苦作戰的壯舉,是唐古拉鋪架精神的生動寫照。
雪域高原上、荒漠戈壁間,數萬青藏鐵路建設者們,一腔熱血、十足幹勁,正續寫著比高原更壯美的築路史詩。
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青藏鐵路三級醫療保障“領頭人”朱桐春
在青藏高原生活和工作過的人都知道,缺氧是萬病之源。然而,青藏鐵路開工5年多來,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6萬大軍高原病發病率逐年下降,沒有因高原病死亡一人,創造了高海拔大規模工程施工的生命奇跡。這一生命奇跡的出現,歸功於被稱為“生命守護神”的白衣天使,朱桐春則是帶領醫護人員挑戰高原缺氧這道世界難題的帶頭人。
為保障青藏鐵路建設者的生命健康,青藏鐵路全線建立起了完善的三級醫療衛生保障體係,施工現場設立衛生所或保健站,局級指揮部設立工地醫院,格爾木、拉薩則有設備更為先進的救治中心。正是這一道又一道衛生防線,確保發病的一線員工能在10分鍾內得到救治。三級醫療保障體係的建立,被公認為青藏鐵路攻克高原缺氧難題的重大創新。率先提出在青藏線建立三級醫療衛生保障體係的人,就是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青藏鐵路指揮部衛生環保部部長朱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