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
1.國際社會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
至今全球許多國家均已製定了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安全管理法規和條例,一個全球性的監督管理網絡正在逐步形成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6年起聯合國環境署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就《生物安全議定書》組織了多輪談判,於2000年得以通過。我國是第70個簽署國,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參加。該議定書的生效實施,對世界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其產品貿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由於各個國家對生物技術,特別是基因工程技術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上態度迥異。目前國際上對於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存在兩種基本模式。以美國、加拿大等為代表的轉基因食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對轉基因食品持一種相對積極、寬鬆、公開及樂觀的態度,其實施的是一種以產品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即基因工程技術與傳統生物技術無本質區別,管理應針對生物技術產品,而不是生物技術本身。在美國關於生物技術培育出的作物規章體係中,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負責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安全性的評估,FDA於1997年重申並公布了轉基因食品谘詢程序指南,要求開發商向FDA提交基於實驗數據的安全性及營養性評估報告。認為在投放到市場前經過嚴格的實驗、評估、檢測和監管的轉基因食品不需要加特殊的標簽。相反,以歐盟為代表的另一些國家則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持審慎的態度,實施的是一種以技術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即基因重組技術本身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隻要與基因重組相關的活動,都應進行安全性評價並接受管理。他們實行了分別對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的相應法規,其中包括對轉基因生物的限製使用,勞動者的保護、環境控製及新食品的範圍,上市的通告、審批和詳盡標簽等規定,該法規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2.我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管理
我國對轉基因食品采取了一種務實的態度,即既要保障其安全性,又不阻礙其發展。具體表現在:一方麵不斷投入資金以促進、支持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麵,加大管理的力度。從1989年開始我國著手製定重組DNA工作的安全管理條例,在反複討論與修訂之後,於199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第17號令《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該法規是我國第一部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法規。1996年,農業部在此基礎上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在其中第一條中明確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體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2002年7月1日,衛生部頒布並實施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其主要目的同樣在於“為了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和知情權。”例如,在《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十六條中明確規定了:在食品產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轉基因修飾有機體或/和表達產物的,要標注“轉基因××食品”或“以轉基因××食品為原料”。轉基因食品來自潛在致敏食物的,還要標注“本品轉××食物基因,對××食物過敏者注意。”
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和相關工作程序、方法的不斷完善,標誌著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開始進入法製化、程序化管理的時代。
小結
在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生物技術倫理及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公眾的關注。國際社會對於克隆人研究,普遍的態度是“禁”。目前各國反對克隆人的主要理由,大致體現在五個方麵:①技術問題不可靠;②克隆人的身份難以認定,他們與被克隆者之間的關係無法納入現有的倫理體係;③違背生物進化自然規律;④缺乏適應自然的生存能力,這對人類的生存及人類進化都是不利的;⑤可能帶來新的社會問題等。同樣,人類基因的解碼在為人類帶來了新的生機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的問題,主要有:基因專利問題、基因歧視問題、基因治療技術尚不成熟、基因改造技術還存在風險等。
生物武器和轉基因食品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生物武器帶來的危害表現在: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殺傷範圍大,作用持續時間長,且難防難治。因此,製止生物武器在全球的擴散是國際社會麵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轉基因食品首先帶來的是食品安全性問題,如,食物過敏性、致毒性以及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安全性等;此外,轉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是否會給食物鏈其他環節造成不良後果,以及轉基因生物的生存競爭性是否會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即環境安全性也是人們擔憂的重點。對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評價原則,應遵循實質等同性原則。
思考題
1.生物技術的發展引發的倫理及安全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
2.如何正確看待克隆人?
3.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人類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4.如何正確看待生物武器?
5.對轉基因食品有哪些看法?
6.請簡述轉基因食品的定義、特征及分類。
7.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8.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參考文獻
[1]翟禮嘉.現代生物技術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
[2]宋思揚,樓士林.生物技術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羅明典.現代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
[4]陳來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展及倫理分析.中國醫學倫理學,2001(4):35~36
[5]張樹庸.人類基因組計劃.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3(2):41~43
[6]郭萌.克隆使生命科學再曆考驗.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5(1):51~53
[7]胡軍和,楊春榮等.體細胞克隆豬的研究進展.中國生物工程雜誌,2004(9):23~24
[8]劉謙,朱鑫泉.生物安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9]鄧平建.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營養質量評價及驗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
[10]廖湘萍.生物工程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8
[11]劉仲敏,林興兵,楊生玉.現代應用生物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10
[12]羅雲波.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食品工業科技,Vol 21,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