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盆地即天下,自有都江堰以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地大物豐,有沃野千裏、竹木萬頃,素有天府之國美譽。
自前朝戰亂,流民遷入,此間樂,不思故土,已經百有餘年,憑借著獨特的封閉地利,蜀地免去了改朝換代的動蕩,如今又是連年風調雨順,當真稱得上人煙稠密,風流鼎盛。
眉州,地處蜀中平原西南,岷江、青衣江橫穿境內,憑借著八百進士與眉山三蘇聞名天下。
如今時惟三月,恰逢桃花汛期,江水滔滔不絕,向南流去,當真是天地之間難得一見的盛景。
然而青神縣外,卻是一片青竹疊翠的生機盎然,祥和安寧,別有一番生趣。
這一天,落日熔金,晚霞光輝燦爛。
青城縣外的官道之上顯出了一個身影,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郎穿著一身半新不舊的青布長衫,背著個竹製書箱,紮著白色逍遙巾,迤迤然地來到了城門。
來人自然便是陳浮生,自半月之前他突破了大自在天子法的第三層境界,就從師父那裏領到了潛伏到正道門派之中的細作任務。
將別府用陣法封印之後,陳浮生便馬不停蹄地返回家鄉,畢竟沒有給他留太多的時間,而他則有著一係列的手尾需要處理。
雖然八年來從未返回家鄉,但他當年離開的時候也已經長到了十歲,對於自己的身份籍貫記得清清楚楚,修行了大自在天子法以後記憶力好的驚人,堪稱過目不忘,就連一些很小時候,普通人還沒有開始記事時候的事情都記了過來。
為了避免被他人看到,一路上他走的雖然是大道,卻是晝伏夜出,單身上路,等到沒有人的時候就用大自在天子法練就的真氣持續施展淩波步。
反正用魔門的真傳來催動凡間的武功,絕對不會發生那種接不上氣的感覺,雖然達不到千裏馬那種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的腳力。夜行三四百裏卻是等閑之事。
不管怎麼說,一路上緊趕慢趕,總算是平平安安地趕了回來。
抬頭看看這座和記憶中一般無二的縣城,陳浮生沉默良久,伸手輕撫那斑駁的城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從心底油然而生。
陳浮生一家當年在這眉山一帶雖然稱不上權勢逼人,但也是富甲一方。畢竟陳家祖上當年也是從魔門出來的,起一片產業不要太過簡單。至於這個定海神針往生之後,陳家雖然再也沒有出過這種武道高手但畢竟經過幾十年的詩書傳家涵養氣韻,根基已然養成,深深地紮根在了蜀地。
這青神縣縱橫兩條街道將縣城平整劃分為四塊,這些官宦豪紳的宅院主要便集中在了東城區,放眼望去,一溜兒高高的粉牆黛瓦。
陳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一座七進的大宅院在這些出過高官的大戶之間算不上什麼,但是論財力卻實數一數二的。因此布置得自然格外精致。左右的石門墩上分別刻著貔貅與書箱無聲地將陳家做了一個簡單介紹,貔貅自然是招財進寶的商賈,書箱則是表明詩書傳家,一般的商人這樣做自然是要遭人恥笑。但陳家也有著這樣的底氣,上數三代陳家家主最起碼都有著秀才身份,沒有走仕途這條路,非不能也,實不願爾,畢竟陳家一脈單傳,家中產業豐厚,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那些微薄的俸銀遠赴千裏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