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麵起著重要作用。疾病無法在處於健康情緒狀態的身體中存活。有調查發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麵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還有人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
1.不良情緒不等於消極情緒
曾有學者統計,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占74%~76%。那麼,什麼是不良情緒呢?歸結起來,不良情緒主要有兩大類: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體驗;過渡性的情緒體驗。兩者對個體都有嚴重的危害性,危害程度因人而異。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體驗指在引起悲、憂、恐、驚、怒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後,個體仍數日、數周、甚至數月沉浸在消極的心理狀態中,不能自拔;過渡性的情緒體驗指心理體驗過分強烈,超出了一定限度,如狂喜、過分激動等。
2.人們被不良情緒籠罩的原因
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因為生活中的不利境遇所引起的;但也有一些是由於對事物的錯誤認識或產生了誤解而引起的;還有一些是由於自身的責任和處理不當而產生的。對於後兩種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緒,通常隻要冷靜、理智地分析事情的發生原因、過程、性質和自己應負的責任及其後果,就能使自己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不良情緒就能較快消解。
不良情緒的滋長還與不良情緒的排他性引起思路的狹隘有關,即思路狹隘會加速不良情緒的滋長。所謂情緒的排他性就是指當某種不良情緒產生時,它會逐步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它所指引的方向去,即我們平時所說的“鑽牛角尖”,不良情緒越強烈,人的思維狀態就越有可能被卷入感情的漩渦中。比如憂愁者越往憂愁處想,就越會悲觀失望;發怒者越想著發怒生氣的事情,一味指責對方不是之處,就會更加怒不可遏。另外一些原因卻被忽視了。因而不良情緒便會在這種狹隘的思路和對事物的片麵認識下迅速滋長和蔓延。
釋放不良情緒的六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按照吸引力法則,宇宙是個豐饒的傑作。當我們開放自己去感受宇宙的豐饒時,你會體驗到驚奇、欣喜、愉悅與幸福,以及宇宙給你的所有美好事物——良好的健康、令人滿意的財富和善良的本性。如果用不良情緒封閉自己,我們就會很容易感到不適、疼痛和痛苦,覺得每天都是難熬的一天。
為了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我們要積極釋放不良情緒。你不妨多吃一些香蕉。據德國營養心理學家帕德爾教授發現,香蕉含有一種能幫助人腦產生羥色氨的物質,它可減少不良激素的分泌,使人安寧,快活。除了吃香蕉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笑是最佳良方
這裏有一段凱西·古德曼的自述:
一天,我被診斷出患了乳癌,不過我以強烈的信心,真的在內心深處相信我已經痊愈了。每天我都會說:“感謝我這麼健健康康的。”一直持續不斷地說:“感謝我已經好了。”我對待被確診的乳癌,就好像身體從來沒有沾過癌一般。我痊愈自己的方法之一,就是盡量多地看那些很爆笑的電影,一直笑個不停。我覺得自己的生命再也承受不起絲毫的壓力,因為一個人在嚐試自我治療的時候,壓力是最糟糕的事情。從被醫生診斷出癌症到身體得以痊愈,前後大約花了三個月,期間並沒有使用任何放射線或化學治療。
這個振奮人心的自我康複故事,說明了感恩的愈療力、接收的信心力,以及歡笑和喜悅消除體內疾病的治療力。從很大程度上說,笑,是驅疾祛病的最佳良藥。古語有雲:“一笑治百病”。研究亦顯示,笑的確能夠提高人體內抗體的抗感染水平並且增強免疫細胞功能。
2.保持一顆平常心
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一生坎坷,生活困頓,經曆過免職、罷官,甚至被人誣陷,尤其是那個時代卻享有85歲高齡,和他無論何時,都保持樂觀,心胸豁達的心境有著密切的聯係。
“紛紛謗譽何勞問,莫厭相逢笑口開”,毀譽、貧富、譏諷、讚頌,對他來說都是無足掛齒的事情,對逆境總是微笑以對。他力主戒怒,認為怒非常傷身,晚年自號“龜堂”,意即自己要時時忍住憤怒,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要像陸遊一樣保持一顆平常心,避免過度的喜、怒、憂、思等。尤其對突如其來和難以抗拒的不良精神刺激,如天災、人禍和親人故去等,要冷靜對待,善於解脫,節製過分思慮,學會自我安慰。
3.承認存在不良情緒
隻有承認存在著不良情緒,才能清除不良情緒。現實生活中,那些的的確確被不良情緒纏繞卻不肯承認的,大有人在。如有人失戀而痛苦至極,他人安慰他,希望他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但他卻往往不承認自己存在不良情緒。相反,他還認為自己遇到如此傷心的事情感到痛苦是完全應該的,故不良情緒長期得不到清除,對健康極為不利。
4.聆聽自己的情緒
一旦意識到自己產生不良情緒時,就應該靜下心來“聆聽”一下自己的情緒,深入體會自己正經曆的感受是內疚、怨恨、害怕、驚訝、還是悲傷?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的情緒往往不是單一的,總會有好幾種情緒摻雜在一起。所以你要仔細分辨出究竟哪種情緒占據主導地位,並留意自己當時的身體反應。
做好上述細節後,你需要進一步與情緒“對話”,使不良情緒得到化解。比如問自己:我該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人或什麼事讓我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受?我的情緒與事實相符嗎?這些情緒與過去的經曆有關嗎?我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嗎?如果不允許,為什麼?
5.經常說些感恩的話語
即使有最糟糕的事情發生,也要集中精力說一些感恩的話語。因為這些話語所傳遞給大腦的信息能對身體產生撫慰和鎮靜的作用。當你的情緒陷入到恐懼和極度的悲傷之中時,你應當盡力從內心深處找到感恩的心情,並時刻注意自己思想的變化,盡力保持情緒對身體狀態的支持。
6.找出快樂的理由是擺脫憂愁的利器
如果你希望身體健康,就請注意自己向大腦中所灌輸的思想。如果你想要一個全新的身體,那麼請不要整日麵目愁容或擺出一副苦瓜臉。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要求一群實驗者在星期日晚上,把未來7天所有煩惱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大型的“煩惱箱”。到了第三周的星期日,他在實驗者麵前打開這個箱子,逐一與成員核對每一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有九成煩惱並未真正發生。接著,他又要求大家把那剩下的字條重新丟入紙箱中,等過了三個星期,再來尋找解決之道。結果到了那一天,他開箱後,發現那些煩惱也不再是煩惱了。
很多煩惱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找麻煩”。據統計,一般人的憂慮有40%是屬於現在,而92%的憂慮從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是你能夠輕易應付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整日庸人自擾呢?既然大多數的煩惱都會在第二天早晨好很多,何不培養出一種超然的態度,把心頭泛濫的煩惱、憂愁統統看作流過去的江水呢?不任憑自己沉溺憂愁,讓自己把值得快樂的理由一一寫下來,這樣可以引導我們快速地從憂愁的迷宮中脫身。
以情勝情,愈療因情緒失調引發的疾病
以情勝情,顧名思義,即以一種情感來戰勝另外一種情感來克服不良情緒。以情勝情的基礎是中醫五行相克理論。人腦主管情緒的下丘腦和邊緣葉中,存在著廣泛的調節對立情緒的區域和機能。通過對情緒的相應刺激,可使心理恢複平衡,為人體自愈係統發揮功能提供基礎,甚至還能治愈因情緒失調引發的各種疾病。
接下來,我們介紹幾種以情勝情療法並簡要闡釋一下以情勝情,克服不良情緒以及能治療情傷疾病的機製。
1.憤怒療法
有一郡守久病纏身,沉默寡言,抑鬱寡歡,經華佗診斷後,認為應用心理療法,使病人大怒,方可治好。於是華佗每日吃喝,並要了郡守很多金銀財物,但未見給其診病處方。郡守非常氣憤,不久,華佗不辭而別,並留信罵他,郡守看後果然大怒,派人追殺華佗。仆人回稟未曾追上,郡守聽後更加生氣,吐出一些紫黑血塊,而病情逐漸好轉康複。事後,華佗告之,郡守久病血瘀,肝鬱胃瘀,唯大怒可使其氣暢而愈。怒則氣上,氣行則血行,瘀血隨之而吐,病則向愈。其實華佗並未受納金銀,仆人也未追殺華佗。
該事例便是典型的以怒解憂法。憤怒原本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變化,但由於憤怒屬於陽性的情緒變動,故可以起到忘思慮、解憂愁、消鬱結、抑驚喜的作用,並且可引起一係列怒則氣逆、怒則氣上的生理效應,比如陽氣升發、氣機亢奮、營血奔馳等。所以,利用激怒的心理療法,對思慮過度而氣結、憂愁不解而意誌消沉、驚恐太過而膽虛氣怯等屬於陰性的情誌病變,以及陽氣鬱滯、氣機阻塞、營血凝澀等軀體性病理改變有顯著效果。
在古文中就有一則以怒勝思的事例。一女出嫁後,其夫外出經商20年未歸,思夫心切而致不思飲食,困臥不動,如癡如呆,服藥無效。朱丹溪診後告訴其父,此為久思氣結,單純藥物難以治愈,需情誌療法。囑其父打了該女幾個耳光,並大聲責罵,該女被打後十分生氣,嚎哭叫嚷,朱丹溪又給了她一些藥物調理,即能進食,又囑其父說丈夫來信,不久可歸,該女漸愈,未再複發。
2.喜悅療法
朱丹溪還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後不久突然亡妻,故終日哭泣悲傷,終成疾病。求盡名醫,用盡名藥,久治無效。朱丹溪為其診脈後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捧腹大笑,並說:“什麼名醫,男女不分,庸醫也!”此後,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笑,假以時日,秀才食欲增加,心情開朗,病態消除。後來,朱丹溪告訴這位秀才自己運用的正是以喜勝悲療法。
思則氣結,而喜則氣緩,喜則氣和誌達,營衛通利,故喜可治憂。因此治療一些因憂愁、思慮、悲哀等情緒活動所致的病變,可想辦法讓患者精神愉悅,或用積極的情緒促使其機體陰陽協調、氣血和暢。另外,喜還能勝怒。
古文載:項關令之妻患病,餓而不能食,且大喊大叫,發怒罵人,久治無效。張子和叫項關令叫來兩個婦女,塗脂抹粉,妝成戲子,表演作態。病人看後哈哈大笑。次日依然如此,並叫兩個食欲好的婦女,在病人麵前大吃大喝,並讚美食物的味道鮮美可口。病人情不自禁地要求嚐一點。這樣,怒氣日減,飲食日增,不久就恢複了健康。
3.驚恐療法
每個人都追求舒暢愉快,厭惡驚恐、憂愁,但是過喜則損害機體健康。“過喜則神憚,喜樂無極則傷脾,脾傷則狂。故喜傷心者,可以用恐嚇的方法治療。”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載,清代有一名叫範進的書生因年邁中舉,大喜傷心而發生癲狂之病。後來,他平時最懼怕的嶽父胡屠夫打了他一巴掌,並狠罵:“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麼?那報錄的話是哄騙你的!”結果範進昏倒,醒後癲狂病症消失。範進病發而“不治自愈”,便是其嶽父無意中運用了以恐勝喜的療法。
另外,“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故運用使病人驚惶之類的刺激方法,還可治療某些憂慮症,由於驚則氣亂,使氣四散,從而解除因過度憂思而導致的氣機鬱結、閉塞。某些強迫症患者,有時也會因為受到驚懼、羞畏,注意力分散,而無意中解除其強迫症狀。
4.悲哀療法
某世代為農的農民之子李某考取了舉人,其父大喜而大笑不止。不久,李某又考取了進士,做了大官,其父更樂,日夜笑個不停,10年不愈成為痼疾。李某請了一太醫為父治病,太醫派人告知其父說:“你兒子患病死了!”其父悲慟欲絕,哭了十幾天後,大笑已停。這時,太醫又派人告知其父說:“你兒子被一太醫治好,起死回生了。”其父得知後,悲哀消失,原病也沒有再犯。
這位太醫治療李某父親的病症時,便運用了悲哀療法。因為悲哀屬於陰性的消極情緒,但這種悲哀的情緒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平息人的激動情緒,使人控製喜悅或忘卻思慮。故悲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運用以情勝情療法時,要注意情緒刺激的強度,即作為治療的情緒刺激,一定要超過或壓倒致病的情誌因素方可有效,否則就達不到以情勝情的效果。以情勝情,可運用突然加強刺激的方法,也可運用持續不斷地強化刺激的方法。由於以情勝情法消除心身疾病,因此也能治愈由心身疾患而引發的失眠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