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讓靈魂超越生命的價值,責任鑄就強大的吸引力(2 / 3)

你在尋找“是誰讓我陷入困境”嗎

有一位在非洲行醫二十多年的醫生,當他談起巫術和醫術時,他這樣說:“一個人生病了,巫師會讓他問‘誰讓我病的?’而醫生會讓他說‘我怎麼會病呢?’正是這種原始思維驅使人們時常從自身之外找尋自己恐懼和失敗的原因,總是去尋找是‘誰’讓‘我’陷入困境。雖然也會偶爾琢磨一下是‘自己的原因’,但原始思維也一定會將其擬人化,非得把一個‘誰’拉下水才行。原始思維很會自省:‘我哪有什麼責任?’而頭腦清醒的智者總是會捫心自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想而不會那樣想?我為什麼會這麼做而不會那麼做?’如果那樣想,那樣做,是否就不會出現眼下這樣糟糕的局麵?是否就會出現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能立刻承認“我也有責任”“我也有錯”。大多數人一遇到失敗肯定就會運用那種原始的、孩子氣的思維方式去反映——“我哪有什麼責任?”“是誰讓我處境這麼慘淡的?”等等,諸如此類。

對孩童而言,當他們自覺犯了錯誤,預知將受到師長懲罰的時候,孩童就會本能地拿出一個“誰”來推卸責任:“是哥哥(姐姐)強迫我這麼做的,”甚至還會捏造事實:“這件事是我同桌做的。”要是學生成績不好,就會抱怨老師:“語文老師非常討厭,因為他上課期間總找我的茬,挑我的刺。”司機會抱怨車禍是“錯在對方,對方應該負全責。”丈夫會對著妻子憤怒地說:“你怎麼總是想吵架啊?”員工也會時常抱怨:“老板不賞識我,所以我隻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總而言之,人類大腦時常處於“迷惑”在耳邊聒噪的狀態——“究竟是‘誰’讓我處於這樣的狀態?”這種意識形態的錯誤在於:自己把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一股腦地推卸得幹幹淨淨,甚至從來不認為自己應該對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承擔什麼責任。

接下來,我們看一個寓言故事:

三隻饑寒交迫的老鼠一起去偷油。它們決定采用疊羅漢的方式,輪流喝油。

當其中一隻老鼠爬到另外兩隻老鼠的肩膀上,“勝利”即將在望時,不知什麼原因,油瓶突然倒了。巨大的響聲驚醒了主人,它們隻好抱頭鼠竄,落荒而逃。

回到鼠洞後,它們聚在一起開了個內部會議,討論這次集體偷油失敗的潛在原因。

最上麵的老鼠說:“因為下麵的老鼠抖動了一下,所以我不小心碰倒了油瓶。”

中間那隻老鼠說:“我感覺到下麵的老鼠抽搐了一下,於是我抖動了一下。”

而最下麵的老鼠說:“我隱約聽見有貓的叫聲,所以抽搐了一下。”

原來如此——自己都沒有責任,糟糕的結果都是自身之外的因素導致的!

類似的情景經常在很多企業中上演著——當工作出現困難時,各部門員工不從自身尋找問題,而是抱怨其他相關部門沒有配合好自己的工作。相互推諉、扯皮,責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最後,沒有人承擔責任,問題依舊擺在原地。

舉個例子,斯蒂文坐在辦公桌前用指甲剪悠閑地修理指甲,老板見狀,走上前問道:“斯蒂文先生,你這麼悠哉樂哉,難不成已經簽下那個單子了?”隻見約翰憤憤不平地說:“客戶還沒有給我答複呢!都怪他太拖延了!”老板接著問道:“他多少天沒有答複了?”斯蒂文想了想,說:“大概快一個月了,先生。”老板聞此,大怒道:“都這麼長時間了,你怎麼不催那人一下呢?你在這裏悠閑地修指甲,難道你想指望上帝驅使著那人來找你簽單嗎?”

斯蒂文之所以被老板責罵,便是因為他在通過抱怨試圖把責任強加於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平日裏,遇到問題或身處困境,總是抱怨他人,卻從不自省,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這樣的人是難成大器的。當然,一味抱怨自己也是不可取的。隻要有機會就抱怨“我怎麼那麼愚蠢啊!我怎麼那麼容易上當啊!我幹嗎要趟這趟渾水?我怎麼老說錯話?我真是夠魯莽的!”這樣的人也是難以出類拔萃的。

盡管當我們抱怨自己愚蠢的時候,我們未必真的就認為自己愚蠢。不過,這看來是為失敗承擔負責的最快捷、最容易的方法,而失敗的真正原因可能隱藏在更深處,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更認真地思考。一遭遇困境,便立刻承認自己不行,這是極其有害而又危險的做法,這會在我們心田裏播種下自暴自棄的種子——承認自己本來就不如別人。這種想法在未來會像野草一樣在本來井井有條的花園裏蔓延,直到攪亂我們那曾經條理清晰的頭腦,進而導致我們墜入更為慘淡的處境。

逃避責任的代價往往是懊惱和失望

根據吸引力法則,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宇宙回應你的一切所求。如果出現的是你不想要的畫麵,千萬別被它迷惑住,負起責任來,盡你所能淡然處之,釋放它們。然後想著你想要的事物,成為你的新思想;去感覺它們、並感激它們已被完成。

責任是永恒的生存法則。人行於世,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遇到一些責任和義務,如果選擇繞過,就等於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蔑視責任、逃避責任,就等於在可以自由通行的道路上自設障礙,摔跤絆倒的隻有自己。蔑視責任、逃避責任的代價往往是懊惱和失望,甚至是功虧一簣,一事無成!

有一個睿智的國王,他懂得如何教化自己的臣民,非常注重培養人民的勤勉與善心。

在一個涼風習習的秋日,國王把一塊大石頭悄悄放在通往皇宮的路中間,然後躲在一邊觀察會發生什麼事情。

首先,國王瞧見一個農夫迎麵而來,他的馬車上載滿了穀物。“是誰這麼粗心大意啊?”他邊說邊把馬車轉向,繞過石頭,“為什麼這些懶人不把石頭移走?”盡管他不斷地抱怨其他人的懶惰,自己卻碰都沒碰那塊石頭。

過了一會兒,一位年輕的士兵唱著歌走了過來,他心中還想著自己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情景,直到石頭差點兒將他絆倒。士兵生氣地舉起長劍,咆哮著咒罵亂放石頭的人,但他也沒有把石頭移走,而是憤怒地踢了石頭一腳,然後跨過石頭揚長而去。

一晃眼兒,十天半月過去了。許多人從此經過,卻沒有人動一動這塊石頭。

直到一天晚上,一個貧窮的年輕人途經此地。他看到了這塊石頭,自言自語說:“這麼黑的天,如果有人經過這裏,會被石頭絆倒的,我應該把它挪開。”

年輕人開始搬石頭,石頭很大,他又非常勞累,移動起來很艱難,但是他最終還是將石頭移到了路的旁邊。讓他驚訝的是,石頭移開之後,下麵竟然有一個大坑,坑裏放著一個盒子,上麵寫著一句話:送給挪開石頭的人。年輕人打開盒蓋,裏麵竟然裝滿了金幣!

當農夫、士兵以及其他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聚集到曾經放石頭的地方,他們開始在附近仔細尋找,希望也能發現一枚金幣,但他們全都失望了。

責任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是人生的義務,也是對生活的積極接受,更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事實上,無論是財富,還是榮譽,生活總是會給每個人回報的,前提是人們必須轉變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多一些責任心。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隻有認認真真、責任心強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也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用多加一盎司的態度對待你的職責

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得出了一條“多加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1盎司”。可以說,隻是多承擔了1盎司的責任(盎司是英美製重量單位,1盎司隻相當於1/16磅,是很小的重量。坦普爾頓認為,盎司雖小,但隻“多加1盎司”,所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實質性的巨大變化)。多承擔1盎司的責任,會讓你的人生變得精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