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自滿導致毀滅,謙遜走向圓滿(1 / 3)

謙遜者易受推崇,自滿者易受攻擊

愈是謙遜的人,別人愈是喜歡找出他的優點來推崇。愈是把自己的所作所為看得了不起而孤高自大的人,別人不但愈是瞧不起他,而且愈是喜歡找出他的缺點,加以全力攻擊。

當年美國工程師查爾斯要建巴拿馬運河時,人們對於這個壯舉,議論紛紛,毀譽不一,有人誇獎他勇敢堅毅,也有人罵他異想天開。但是他對這些毀譽一概置之不理,隻管自己埋頭苦幹。有人問他對於那些批評有什麼感想,他回答得十分適當,他說:“目前還是做我的工作要緊,關於那些批評,日後運河自會答複他們的。”

“讓事實自己去答複那些批評”——這真是指示我們治事方針的至理名言,這樣做比連篇累牘的吹噓要強過千萬倍。

後來運河果然如期完成,一時又是議論鼎沸,但現在卻是眾口一詞地爭相誇獎他了。他自己怎樣呢?到播音室去致答謝詞嗎?寫一篇文章去向從前攻擊他的人做一有力的反擊嗎?或者站在第一艘通過水閘的船上,接受歡呼?

當第一艘船由大西洋通過運河至太平洋時,有一位來參加揭幕典禮的英國外交官,也坐在船內。事後據他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查爾斯先生並沒有搭乘這艘船,他隻是在運河岸以北看著我們的船開過。後來,我們又在河岸上看見他穿著襯衫站在水閘上,正在觀察開關水閘的機器。船開過之時,有一個人對他三呼萬歲,但不等他喊到第二聲,查爾斯先生已經走開了。”

這告訴我們:查爾斯並不希冀人家對他的歡呼。他已經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他的工程上了。隻要工程完成,他就如願以償;反之,他就自己承擔失敗了。因此,他所說的“運河自會答複他們”,既非自誇,更非自卑,完全是確確實實的話。

除非“吹噓”在你的事業成功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如商業上的廣告等,否則你還是不用為妙。我們的名譽,將來自有我們所成就的偉大事業來宣揚。在成功之前,一味吹牛,不但無濟於事,反將使你分心疏忽,從而減低了成功的可能。

鋼鐵大王卡內基在他的自傳裏,談起洛伯裏的軼事時說:“記得有一天早上,洛伯裏先生特地差人請我去一趟,當我到他家裏時,他正坐在桌旁,桌上放著一個信封,寒暄過後,他便把那個信封遞給我說:‘我想請你把寫這封信的秘書辭退。’當時我大感驚異。‘為什麼呢?’我說,‘這個秘書平日做事十分認真,品行也很不錯,簡直像是我的左右手一樣,他有什麼事得罪了你嗎?’‘你看,’洛伯裏指著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說,‘這不是他的字跡嗎?他怎麼把我的姓氏寫上兩個呢?’這使我心中大感不樂,於是我說:‘這種一時的筆誤是誰都難免的,即使寫錯了,也不過是無心之錯,何必當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平日如果對於這種事也斤斤計較,也許早已不在人世了。至今我每天收到的大批信件中,仍有十分之二三把我姓名的字母拚錯的。’”

我這一番話仍舊不能提醒他。他拿著那個信封,不知如何是好。試想,即使是一個再了不起的偉人,有了這種狹小的氣量,優點也會立刻遜色不少的。

世上有許多人,依賴某種勢力,高居人上,因為對於自己的行動毫無自信,便時時注意人家是在尊重他,還是鄙視他。如果別人無意中對他稍有疏忽,他就立刻認為那人已在向他進攻,立刻拿出全力與他周旋。這種人固然可悲,實在也很可憐。

當你做了一樁自鳴得意的事時,你應該自問:這事能夠成功,是不是靠了自己公司招牌的力量,或是自己地位的力量?因為有許多場合,我們常會把這種環境促成的成就,當成是自己了不起的功績,因而愚蠢地蒙蔽了自己。美國芝加哥第一國家銀行總經理雷勞先生,有一次告訴別人說:“在我們銀行裏做事的年輕職員們常有一個通病,就是常常喜歡自視非凡。尤其是那些地產部和證券部的職員們,他們一旦完成一筆巨額交易時,便大擺架子,好像做成這筆交易非他莫屬。實際上,那隻不過隻是完全靠了銀行招牌的號召力罷了。”

當然,如果你有一個大公司、大銀行的招牌可以利用,你就不妨盡量運用它以增進你的工作效率。但是事成後,你必須把功勞仔細分析清楚——這件事的成功,究竟是完全靠你一人之力,還是靠那塊招牌的力量。如果有些後者的成分夾雜在內,那你就應該趕快思索一下:將來如果遇到同樣的場合,但沒有這個靠山時,應該怎樣去做成這筆生意。不可因此就自吹自擂起來,不把人家放在眼裏了。

謙遜是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利器

研究顯示,如果你想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謙遜是個不錯的利器。虛懷若穀的人無論何時都覺得自己仍有待提高,因此勤學苦讀、努力鑽研,結果效率比那些驕傲自滿的人高得多。高估自己實力的學生往往考試不及格,自大輕敵的運動員往往敗北,這都不足為奇。如果你態度謙遜,意味著你會進一步采取積極的行動,因而更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托馬斯·傑斐遜是美國的第三任總統。1785年他曾擔任美國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法國外長問。“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富蘭克林先生。”傑斐遜謙遜回答說。傑斐遜的謙遜給法國外長留下了深刻印象。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著畫架到各地去寫生。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正用心畫畫,旁邊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在車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婦女,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議論些什麼。過了一會兒,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

貝羅尼身為法國著名畫家,麵對“不識泰山”的看畫者,他不僅沒有自命不凡,反而謙虛而真誠地接受了她們的批評建議。真不愧為一代宗師。這一事例啟示我們,謙遜的態度和不斷追求進步、重新改造自己是密切相連的。可惜的是,在人生旅程中,我們常會走到某個地步,不再虛心地學習,一門心思地隻想有個安全穩當的規劃。我們寧可當個權威的教師,也不想當個謙遜的學生。所以我們把現實拒在門外,將一切看成是理所當然,不再用思索的頭腦提出各種問題,也不再承認我們的知識說不定已經失真,我們的文化資產可能已經過時。為了肆意地享受安逸,我們不再抱有懷疑的精神和鑽研的鬥誌,因為它們既費時又費力。其實,事情可能完全不是這樣子的。

西班牙畫家戈耶有一幅蝕刻畫,畫麵上一個耄耋老人,畫的下方題有兩個字:Auna priendo,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我還在學習”。這是知性的最高境界,更是謙遜者的姿態。“我還在學習”也適用於人際交往領域。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先入為主,排除他人“以師者的姿態教育自己”的可能性。我們也可以做其他的選擇,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箴言,周圍人不同的經驗、感覺、想法、夢想和理想都可能帶給我們啟發,豐富我們的生命。我們隻需仔細觀察、用心聆聽就好。在感覺自滿湧入心頭的時候,放低姿態,謙遜地問自己:“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點什麼東西?”這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