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借口隻能吸引來負麵能量
可以說,世間破壞力最大的觀念,就是在思想深處認為“我沒有錯,這是別人的錯”——老板過於守舊,腦筋轉不過來;親朋好友是非不分;上級領導剛愎自用;我們抱怨冬季太寒冷、夏季太炎熱,還自認為這種做法沒什麼不對。我們堅定地認為,怪罪別人或別的事情會讓我們的心情好過些,所以我們怪罪這、怪罪那,越怪罪越多,根本不曉得這樣的負麵振動,將會吸引來負麵能量,進而極大地損害我們的生活。
然而,遺憾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著這樣那樣的借口,借口雖然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獲得了心理的慰藉,但借口的破壞性大,它使人喪失進取心,讓自己鬆懈,讓本來通過努力能圓滿完成的工作功虧一簣,甚至一事無成。
李磊的一隻腳有點輕微的跛,那是一次出差途中出了車禍引起的,留下了一點後遺症,根本不影響他的形象,也不影響他的工作。如果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
第一次,上司比較理解他,原諒了他。李磊好不得意,他知道這是一宗費力不討好比較難辦的業務,他慶幸自己的明智,如果沒辦好,那多丟麵子啊。
但如果有比較好攬的業務時,他又跑到上司麵前,說腳不行,要求在業務方麵有所照顧,比如就易避難、趨近避遠,如此種種,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如何尋找更合理的借口身上。碰到難辦的業務能推就推,好辦的差事能爭就爭。時間一長,他的業務成績直線下滑,沒有完成任務他就怪他的腳不爭氣。總之,他現在已習慣因腳的問題在公司裏可以遲到,可以早退,甚至工作餐時,他還可以喝酒,因為喝點可以讓他的腳舒服些。
現在的老板都是很精明的,有誰願意要這樣一個時時刻刻找借口的員工呢?李磊被炒也是情理之事。
稍微注意一下,便會發現有很多人都在說:“我真的很想……但是現在我……”這個“想”和“但是”後麵省略的內容,對不同的人而言,也有所差異,但它們卻共同折射出了同一個主題——為自己找借口。殊不知,借口是生活中最害人的東西。如果一個人要找借口,他總認為今天的現狀是最難解決的,其實不是,今天過了,明天還有更多的問題,因為生活的狀態每天都在改變,那麼借口永遠都在。生活就是遇到一點麻煩並解決它的過程,同時抱著享受過程的心態,那麼一切麻煩或困難都隻是暫時的。
許多找借口的人,在享受了借口帶來的短暫快樂後,起初有點自責,多多少少有點騙人的味道。可是,重複的次數一多,也就變得無所謂了,原本有點良知的心變得越來越麻木不仁。同感於這樣一句話:“要成功不要借口,要借口不要成功!如果還沒有成功,那要看自己是不是借口太多。”也許,借口所說的原因,正是自己不能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尋找借口的惡習會使人們變成懶惰的白日夢者、行動的侏儒;還會使人們辦事拖拖拉拉,當天的事總要留給明天,明日複明日,萬事成蹉跎。職場中,如果你總是尋找這樣那樣的理由為自己開脫,重複不了幾次後,老板就會認為你是一個缺乏工作能力的人,或者認為你是一個對工作不夠盡心盡力的人。你總是為自己的懶惰尋找借口。一旦在老板的心目中形成這樣的印象,可絕對不是一個好兆頭。
一位成功學家說:“你的借口如果能換成美元的話,相信你的財富會超過比爾·蓋茨。”這句話形象地揭示出人們生活中為自己尋找各種借口的次數之多。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為了沒完成某些工作而製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個理由來,為沒能如期實現計劃而辯解,那麼現在正是該麵對現實好好檢討的時候了。
平日裏,一旦養成不尋找借口的習慣,你就會在工作中學會大量的解決問題的技巧,這樣借口就會離你越來越遠,而成功與財富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那些非富即貴的成功者向來隻為成功找方法,從不為失敗找借口。不尋找借口,就是敢於承擔責任;就是永不放棄;就是銳意進取主動探索。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錯就錯了,不要去尋找任何借口。
借口是邁向成功旅途的攔路虎
成長的道路是艱難的,是一個不斷嚐試,曆經磨煉,最終變得精明的過程。隻有經曆了失敗痛苦的洗禮,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成長的蛻變本就是要經曆無數次的失敗才能讓你堅強,讓你成功。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平庸者則擅長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妄圖用借口來推脫因失誤而導致的不良後果。
關於“借口”的主題,西雅圖的安東尼·伯格斯曾說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話。
我的失敗大多是別人直接或間接造成的——過去,我總是因為自己所遭受的挫折而責備我的妻子、我的老板、我的同事、我的父母或是其他人。時至今日,我才反思,我想,也許我在有些場合當中是正確的,而在其他一些時候,我隻是找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和優柔寡斷罷了。
他人是否有錯其實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因為,我不可能靠著“坦白地說,我想要成功,但是由於他的錯誤導致我沒有成功”、“沒有盡好她的職責是她的錯誤”這一類的說法度過一生。我想,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麵對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為自己的成敗擔負起百分百的責任。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你這樣做了,就不會一直痛苦地想著自己的失敗與不幸都是別人造成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失誤,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其實,失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坦言失誤,甚至尋找借口去掩飾失誤。坦言失誤是勇敢和誠實的表現,是心胸開闊和充滿自信的表現,是爭取諒解、贏得人心和反敗為勝的好辦法。
1928年,大散文家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的講師。沈從文時年才26歲。雖然他學曆隻是小學文化,在上海待的時間也不久,身上還帶著一股泥土氣息,卻以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已頗有名氣。
但是,名氣不是膽氣,在他第一次走上講台的時候,除原班生外,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麵對台下滿堂坐著的渴盼知識的濟濟學子,這位大作家竟整整待了10分鍾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開始講課了,而原先準備好的要講授一個課時的內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鍾就講完了,離下課時間還早呢!但他沒有天南海北地瞎扯來硬撐“麵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於是,這老實的、可愛的“坦言失誤”,引起全場爆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
胡適知道後,對沈從文的舉動很是讚賞。他評價這次講課時,對沈從文的坦言與直率,認為是“成功”的!成就成在敢於坦言失誤。
我們必須明白:隻有失敗者為其失敗而找借口,對於成功者而言並沒有借口之說。隻有努力才能成功;隻有坦言失誤,並從失敗和錯誤中汲取教訓,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一言以蔽之,成功始於拋棄借口。如果你是一個“出現過失,愛找借口”的人,那麼,趕緊把“找借口”的思想拋到九霄雲外去!
《優秀員工必備的10種能力》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不要找借口,克服走向成功的第一障礙。同時,還提出一係列的問題,引導人們反思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有找借口習慣的人,下麵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你跳出“找借口”的泥潭;如果你很少找借口,那麼,它們也有助於你繼續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良好作風。簡而言之,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你是否常常喜歡從外部環境中為自己尋找種種借口和理由,不是抱怨職位、待遇、工作環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或領導,而很少問問自己:“我努力了嗎?我真的對得起這份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