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年譜簡編

1893年(光緒十九年) 10月18日(農曆九月九日),出生於北京。翌年爆發中日甲午之戰。

1898年(5歲) 開蒙讀書。其父迎師於家授《地球韻言》。是年光緒實行變法維新。

1899年(6歲) 入“中西小學堂”,開始學英語。

1900年(7歲) 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學校停辦而輟學。

1901年(8歲) 庚子變後,學堂複興,入“南橫街公立小學堂”。

1902年(9歲) 與兩位妹妹入“蒙養學堂”讀書。

1904年(1l歲) 由親友合請教師在家讀小學課本。

1905年(12歲) 入“江蘇小學堂”學習。

1906年(13歲) 考入“順天中學堂”,在此讀了五年。

1907年(14歲) 找到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六巨冊(約五六百萬字),集中精力飽讀之。宣稱“14歲以後,我腦中漸漸自有思想見解”。

1908年(15歲) 結識同學郭人麟,郭對老莊、易經、佛典皆有心得,梁甚佩服,尊之為郭師。之後,到北京圖書館看佛書。

1909年(16歲) 從這時起,對人生問題開始煩悶,於是傾向印度出世思想,曾拒母親議婚。但又覺得對中國問題之熱心,又遠過於人生問題。

1910年(17歲) 與同班同學甄元熙結交好。甄對國事,是革命派,梁深受其影響,漸放棄改良主張。

1911年(18歲) 讀張繼譯日人幸德秋水著《社會主義精髓》,有感而作《社會主義粹言》,油印數十份送人。

是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

1912年(19歲) 由甄元熙介紹參加中國革命同盟會京津支部,並在支部主辦的《民國報》任編輯及外勤記者。

是年母親病逝,極為悲痛。

1913年(20歲) 辭去記者工作,在家閑居,攻讀佛典。稱“二十歲後歸心佛法,實由熱潮而折入出世一路”。

舊曆正月初五,送妹赴西安任教,遂始茹素。回京曾訪大律師、名記者黃遠生。

是年前後,曾有過兩次自殺行為。

1914年(21歲) 是年,讀《甲寅》月刊,與該刊主編章士釗通信。

1915年(22歲) 9月編成《晚周漢魏文鈔》,交商務印書館。

1916年(23歲) 袁世凱“帝製”失敗,南北統一內閣組成。

受舅父張耀曾之約,入司法部任張氏機要秘書。

有感於黃遠生之死,作《究元決疑論》,發揮佛家思想。同年刊於《東方雜誌》,受到蔡元培的重視,故邀入北大講授印度哲學。

1917年(24歲) 7月,張勳複辟失敗,北洋政府改組,張耀曾下野,故辭南遊。原打算到湖南衡山出家,後感於眾生之悲苦,遂毅然北返,並寫出《吾曹不出如蒼生何》一文,以示當為社會謀福利之願望。

同年10月正式入北大任課。

1918年(25歲) 10月4日,在《北京大學月刊》發表啟事,說:“願吾校自蔡元培並主講諸先生皆深味乎歐化,而無味乎東方文化,由是倡為東方學者,尚未有聞。漱溟切誌出世,不欲為學問之研究,留一二年為研究東方學者發其端。”

同年11月10日,其父梁濟投積水潭而死。

1919年(26歲) 《印度哲學概論》出版。是年開始與熊十力交往。開學後增講唯識哲學。

秋季得失眠症,請假一個月休養。

1920年(27歲) 秋季,開始作課外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由陳政記錄。

《唯識述義》(第1冊)出版。

梁啟超、蔣方震、林誌鈞等先生來訪。

1921年(28歲) 暑假到山東濟南講學,年底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介紹熊十力到北大講授唯識學。

11月13日,與黃靖賢女士結婚。

1922年(29歲) 1月,應邀在山西太原講學,題為《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並參觀德人衛西琴主辦的“外國文言學校”。

同年,與李大釗倡議裁兵,蔣方震草出“裁兵計劃”。在蔡元培家討論“我們的政治主張”,並簽名。

從是年起,與熊十力、陳亞三、黃艮庸、朱謙之等人在一起,同住共學,探求人生學問。

1923年(30歲) 春,赴曹州講學,提到“農村立國”的話,但不敢自信。

陳銘樞來訪談佛學,從此結識。

1924年(31歲) 辭去北大教席,和一些朋友到山東辦學,主持曹州高中,並擬籌辦曲阜大學。

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誌摩約去與之會晤,談儒家是否為宗教等問題。

1925年(32歲) 因政局變化,離曹州回北京。自雲:“辦學無成,深有所悔,歸來為三年不出之計。”與一些隨來學生在什刹海東煤廠租房共學。“朝會”即從這時開始。

是年為北伐前夕,李濟深等人來信,促其南下,但對大局出路心中無數,故暫派學生三人前往見識。是年,整理其父梁濟之遺著。

1927年(34歲) 1月,在北京《晨報》發表《人心與人生》自序。

是年春,為北京學術講演會講《人心與人生》3個月。派往廣東的學生王平叔、黃艮庸返京,師生重聚。

應李濟深等人之邀赴廣州。

南京國民政府發表為廣東省政府委員,辭未就職。

1928年(35歲) 春,曾到南京參觀曉莊學校。

夏,接辦廣州第一中學,並著手籌辦鄉治講習所。曾作鄉治十講,稱我們自有立國之道。

1929年(36歲) 2月,離廣州,至江蘇參觀昆山中華職業教育社辦的鄉村改進會。次到河北定縣,又到山西汾陽、介休考察鄉村工作。後因廣州政局變化,不再南返。

回北京,因王鴻一介紹,參與籌辦河南村治學校,並受聘為該院教務長,同時接辦《村治》月刊。

1930年(37歲) 因蔣、閻、馮中原大戰,村治學院開辦未滿周年便結束了。

發表致胡適之先生的公開信,批評胡適在《新月》雜誌上發表《我們走哪條路》一文中的“五大魔”觀點。

1931年(38歲) 在山東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任該院研究部主任,梁仲華任院長。鄒平劃為鄉建實驗區。

1932年(39歲)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村治論文集)出版。全書共約25萬字,收入作者近年來的論文16篇。

12月應邀參加國民黨內政部召集的全國第二屆內政會議,討論地方自治問題。同月,南京市政府公報發表他在會上的發言《地方自治問題》。

1933年(40歲) 2月,應邀到南京參加國民政府教育部討論“民眾教育問題”的會議。

7月,第一次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在鄒平召開,作《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工作報告》。

1934年(41歲) 第二次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在河北省定縣召開。在會上講演,題為《鄉村建設旨趣》。增劃山東濟寧專區等14縣為實驗區。

8月,應邀出席國民政府首次舉辦“孔子誕辰紀念會”,並發表題為《孔子學說的重光》的講演。

《鄉村建設論文集》出版。

1935年(42歲) 與梁仲華、孫廉泉等推動山東省政府擬定以改革地方行政和民眾自己訓練為主要內容的“三年計劃”,以應付日本入侵。

是年,日本人策劃“華北五省三市自治”,華北形勢緊張。

第三次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在無錫召開,在閉幕會上講《如何使中國人有團體組織》。

8月20日,其妻黃靖賢在鄒平因難產逝世。

1936年(43歲) 春,到日本考察農村複興工作。

《鄉村建設理論》由鄒平鄉村書店出版。

是年,幹家駒等人編著《中國鄉村建設批判》一書出版。

12月,西安事變發生,致張學良函,質問:“舍蔣公外,誰能禦統帥之責?”

1937年(44歲) 6月,《朝會》在鄒平鄉村書店出版。

7月,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入侵中國。

8月,應聘為國防最高會議參議員,出席南京國防參議會。因戰火延及山東,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建院7年,到此結束。部分人員撤往河南。

1938年(45歲) 1月,為全國團結抗戰,自武漢赴延安,訪問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7月,國民參政會在漢口召開,被選為參政員,參加大會。

在四川創辦南充民眾教育館。

1939年(46歲) 2月,自重慶,經西安、洛陽去敵後遊擊區巡視,曆經豫東、皖北、蘇北、魯南、冀南、豫北、晉東南,前後8個月。

返回重慶後,與國共及第三方麵分別商討如何避免內戰,於是與第三方麵人士組成“統一建國同誌會”。

1940年(47歲) 年底,與黃炎培、左舜生、張君勱會商決定將“統一建國同誌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創辦勉仁中學於北碚,任董事長。

1941年(48歲) 1月,發生皖南事變,與民盟同人奔走調停於國共雙方。

3月29日離重慶。5月20日由桂林飛抵香港。為擺脫國民黨政府的鉗製,被派往香港創辦“民盟”言論機關報《光明報》,自任社長。

10月10日,在《光明報》上,發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並附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

1942年(49歲) 年初,因香港淪陷,脫險離港,回到桂林。

開始撰寫《中國文化要義》,並寫出《我的自學小史》前十一節公開發表。

年末,張雲川由重慶帶來周恩來先生的密信,勸往蘇北等地建立“鄉建”或“民盟”據點。因感有困難,故辭未去。

1943年(50歲) 寫《答政府召見書》寄邵力子。略謂:“執政黨對於黨外之壓製,轉迫轉緊,浸至無所不用其極……如漱溟者正同處此境地,而身受其苦之一人。”“政府誠有取於民主精神,政府自實踐之,何用許多人來籌備。”最後是斷然拒絕去重慶。

1944年(51歲) 1月,經友人介紹與桂林師院附中教師陳樹棻結婚,李濟深為主婚人。

8月,日軍進犯桂林,避難於賀縣八步。

年底,在桂林敵後黃姚地區與張錫昌、狄超白、歐陽予倩、千家駒等人,一起建立民盟廣西支部,任支部責任人。

是年,《梁漱溟最近文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