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投奔張所(2 / 2)

張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集合起八千人馬,張所本人已年老,不能親自率軍作戰。但是他親自為各路將領餞行,為首的將領是嶽飛以前的老上司王彥。靖康之變後,王彥來到河北,成為張所的得力幹將。

沙場之上,秋風呼嘯,張所舉起酒杯豪邁地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男子漢大丈夫,既然投身疆場,就當拋頭顱灑熱血,驅除金寇,收複河山,迎回二聖。”將士們齊聲高呼:“驅除金寇,收複河山,迎回二聖……”

八千將士豪氣幹雲,山呼“收複河山,迎回二聖”的口號,當真有奪人心魄的氣勢。看到將士們士氣高昂,張所微笑地捋著白須。分別之時,嶽飛熱淚盈眶地擁抱張所,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最後一別。

八千壯士出發沒多久,張俊就得到消息,告訴了高宗,說李綱自作主張讓張所收複河北失地。

高宗怒道:“李綱這不是故意跟朕唱對台戲嗎?”

張俊:“陛下,臣早就說過李綱剛愎自用,有震主之威。”

高宗:“這樣的丞相不要也罷。”

張俊:“是啊,丞相本來是應該為君王分憂解難的,怎麼李綱反倒給皇上添麻煩。”高宗:“話又說回來,要撤他的職,朕還真有點為難,都一把年紀了。”

張俊:“微臣私下派人知會李綱,讓他明白皇上的意思,自己主動辭職,這樣也好給他一個麵子。”

高宗:“這樣就最好了。”

李綱是明白人,知道皇上想罷免自己後,主動提出辭官。高宗立刻就同意了,連挽留一下的客套都沒有,李綱免職之後,張所也被貶官,流放嶺南,最終死在嶺南。

李綱前後隻當了七十五天的丞相,朝政大權就完全落入投降派的手中。李綱辭官歸家之後,高宗下詔廢掉李綱的一切政策,當時,太學士陳東和歐陽澈邦上書懇請高宗挽留李綱,高宗竟將這兩個人斬首。由此也可見,高宗在內心深處對李綱存有反感,啟用李綱完全是迫於形勢。

李綱出局,張所被貶,王彥和嶽飛的這支八千軍隊也變成了斷線的風箏,成了孤軍,不過他們並沒有灰心。沒有朝廷的後援,沒有糧草的接濟,嶽飛主張依靠當地民眾解決,而河北的老百姓早已對金兵恨之入骨,巴不得官兵來一同抗金,所以嶽飛和王彥的抗金鬥爭一直延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