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捷克後,山勢險要,叢林密布,鐵路傍著易北河,在狹窄的河穀中延伸,火車這條烏黑的鋼鐵巨龍敲著鐵軌駛向東南,易北這條青藍色的水巨龍推著細浪流向西北,好像兩個朋友在打著招呼吿別,它們是青翠的山穀中僅有的運動物體。河穀中有一段極為狹窄,除了鐵路外,連公路都沒有,火車貼著峭壁沿南岸飛速行駛,真擔心它會把敢於並行的徒步者帶入江中。北岸的羊腸小道時而被巨石切斷,等待著穿行者的命運大概也是滑落江中,僅有的平台隻不過幾平方米,大概是探險者僅有的小憩場所。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過,真不知上個世紀拿破侖的征戰是如何進行的。

前進約20公裏,河穀漸寬,地勢漸平,山顛一座高聳的古堡映入眼簾,火車鑽過山洞,就到了捷克東部重鎮傑軟。傑欽鎮沿河穀而建,因此城市拉得很長,一排排3層小樓建在河邊,市郊煙囪聳立,向人們顯示著工業經濟的實力。而在今夭的知識經濟時代,這裏大概是重點汙染源了,使易北河水變灰的礦物質,大約就“出產”在這裏。過傑欽後河流變得更寬,開始有公路與鐵路並行。傑欽站很小,站台緊貼著峭壁,但來此上車和送行的人卻不少,仿佛再多一些就要被擠成岩畫似的。

在西方的火車站除了熱戀情侶以外已很少見到送行的場麵,旅行就像吃飯一樣平常,用不著客氣。而在捷克看到的這種場麵,這種親情濃鬱的情景,讓我一下子就猛醒,這是進入了東歐的鄉鎮,同時驚醒我的還有幾個上車的小夥子,他們大聲喧嘩,有點橫衝直撞,進入車廂並不打招呼,把提包向椅子上一扔,坐下就翹起二郎腿,旁若無人,有的還帶著狗,這種現象在西歐的確少見。文化索質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基石,錢隻是建築在其上的樓閣,當然,沒有建築的好地基也無異於一片廢墟。

過了傑欽就到了烏斯季,烏斯季是個較大的城市,是到布拉格前的最後一站。烏斯季也是個工業城市,偶爾一柱濃煙仍在升起,但這裏地勢更為開闊,開始了捷克西部農業區,在收獲的季節中滿田金黃,草垛成排;在秋日的清爽中滿山蔥綠,牛羊成群;夏季剛過,秋江水滿,小舟蕩漾;河中小島好像活動的陸地,小鳥在島中起落;一座水泥大橋跨江而過,似乎顯得不大協調。住房多為黑頂灰牆,而且久不裝修,顯得破舊。當我晚上歸來再過烏斯季時,城中昏暗,寂靜得讓人感到有些淒涼,連旅館也燈黑一片,看來捷克的經濟仍在低穀中攀升。

車廂中一位捷克公司女職員和那幾個不文明的小夥子的表現截然相反,她彬彬有禮,熱心助人,還熱情地給我介紹了布拉格和捷克生活的情況:捷克最低工資是6700克朗,約合200美元〈1美元約合34克朗),一般人可掙10000—14000克朗,也就是300—400美元。但計劃經濟時的住房等福利現在多已不複存在,在布拉格位置較差的一間單元每月租金需5000—6000克朗,要占一般人工資的1/2,而市中心的兩間單元要1萬克朗,這就不是工薪階層所能支付起的了。然而,折合法郎卻不到2000法郎,比起巴黎市中心起碼5000法郎的兩間單元又便宜多了。捷克正處在轉型期,連房價也在轉型,而失業者前6個月隻有60%工資,以後還更少,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實在是艱難的。

布拉格老城區

到達布拉格是在新火車站下車,距市區較遠,國際列車不在市中心停,這在歐洲還是十分罕見的。好在車上熱情的捷克姑娘做了介紹,知道如何乘地鐵到市中心,但馬上又遇到問題,沒有聽德國朋友勸告在德國換錢;不過一出站台就有兩個兌換點,這也是歐洲罕見的。換了錢,買了票,隻乘4站地鐵就到了市中心的國家博物館,從地下冒出來的我,在高大的博物館前一下子就看到了布拉格的雄偉壯麗。國家博物館立於高岡之上,是一座綠頂棕色大度,雄渾莊嚴,帶點日耳曼風格。大廈前是瓦茨拉斯四世廣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捷克國王查理四世(1437—1378)在位時這裏是一個馬市,他的兒子瓦茨拉斯〔1378—1419〕即位後和神聖羅馬帝國關係日漸疏遠,當時捷克國力強盛,這裏也變成了政治活動的場所。瓦茨拉斯戴盔持槍,躍然馬上的青銅像立於廣場中央,疒場前就是布拉格的“愛麗舍田園大街”一綠樹濃蔭、寬闊繁華的威爾森諾瓦大街,一直通向市裏的伏爾塔瓦河。

布拉格沿易北河支流伏爾塔瓦河而建,始於公元928年,當時捷克的第一位女領主——裏普謝公主站在河岸的懸崖上,說要在對岸建一座與星辰同輝的城市,是為布拉格起源。1230年,當時捷克王朝在布拉格建立了第一個王都,1348年建立了布拉格大學,並成為中歐的重要都市。布拉格建城以來一直沒有遭到大的戰爭破壞,古跡眾多,僅國家重點保護的古跡即達2000處以上;布拉格又依山傍水,因此素有東歐小巴黎之稱。

沿威爾森諾瓦大街北下,就到了布拉格老城的中心一市政廳廣場,市政廳建於1338年,是一座哥特式的黃色塔樓,一座上下一般齊的名副其實的塔樓,大廳看上去很小,但主樓、鍾樓和灰色的塔樓巍峨壯觀。目前大廳一側已與其他建築相聯,沒人介紹隻怕是不識市政廳的廬山真麵目了。廳前是廣場,廣場中有民族英雄胡斯遇難後,百姓於15世紀為他建的塑像。市政廳對麵有布拉格聖母院,始建於1380年,是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黃色的廳體,黑色的塔樓,塔基有四個衝天錐,塔中腰又有4個衝天錐,拱衛著中央的塔頂,給人一種剌破蒼天的感覺。廣場北麵是尼古拉教堂,一座白樓綠頂的俄式東正教堂,落成於1735年,反映布拉格受到了東西歐文化的雙重影響。教堂不大,但大廳內氣勢宏偉,是少見的兩層教堂,大廳中的二層仍可傳經布道。大廳內水晶燈高懸,周圍用金銀裝飾,顯得十分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