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介紹了京劇的上場和下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介紹了京劇演員如何重視這上場和下場。既然如此,問題也就來了——上場、下場既然大體處在“戲外”的位置,而演受還那麼孜孜以求地給以苦心孤詣的處理,是不是沒把力量花在刀刃上了呢?說得嚴重一些,是不是把應該投入力量的創造熱情,搞得本末倒置了呢?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在某些京劇演出中,確實就有這樣的弊病;但是,把上場、下場認作是表現“戲外戲”的看法也不要絕對化。同一出戲,在演出全本和演出單折時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四郎探母》,前邊講過四郎有三次不同扮相的上場。如果隻演“坐宮”一折,那麼上場和下場都可以按照咱們前邊說的一一都屬於“戲外戲”;而如果演出全本、“坐宮”的上場依然是“戲外戲”,但下場則可以認作他走向更換出關服裝的場所。後麵“過關”一場的上場,也依然是從那個地方(更換服裝場所)走來。這四郎一直都在“戲”裏,直到全劇終了,他最後的下場,才又恢複了“戲外戲的性質。”
下麵,我想談談京劇的上、下場,對於京劇副本的容量的影響問題。既然京劇如此注重上、下場,那勢必就要耽誤一些時間,何況京劇在表現“戲內戲”時,也要通過表演步步深入,也要花費比話劇要多得多的時間。這一來。為了表現同一個題材,京劇的幅度就要拉長,的確,過去有過一些“10本”、“20本”的“連台本戲”、每個晚上就演一本。到了今天,這種演出方法行不通了,不要說“10革”,“20本”了,連上、下集的形式觀眾都不樂意接受了,觀眾隻歡迎一個晚上就演全的“整本戲”。“整本戲”有多長?40年代時,可以有4個小時;50年代以來,隻剩下3個小時;如今。似乎以兩個半小時為佳。這種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審美風氣。給京劇帶來了困難一一它不善於表現那複雜矛盾和側麵太多的人物,它習慣表現用一條線索去貫穿全劇。雙線或多線交叉進行的辦法不一定受歡迎;它喜歡“一波三折”、三折足矣,千萬不要七折八折;它的人物性格的主導側麵都異常鮮明,現在一些新編劇目中喜歡搞多側麵的人,結果使得京劇觀眾反而陷入到十裏雲霧中。
京劇追求的是優美,它很難達到由複雜體現深刻。這似乎既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而隻是京劇的特點。向你建議:
9-1.注意一下你的老師,尤其是那些特別講究風度和課堂藝術的老師,看他們每上一節課時,有沒有“上場”和“下場”的現象?“上場”是指他們進入教室直到走上講台,在發育講出第一句話之前,一直都在醞釀請緒,並且帶動同學一起進入“上深”的情緒。“下場”是指也們說完了這節課的最後一句話,可能還要環顧同學,用表情去帶動同學總結今天這節課的全部內容,直到最後離開教室。
9-2.以後再看京劇演出時,請注意一下主要人物的“上場”、“下場”是否講究?
請你思考:
9-1.選看幾出新編曆史劇,研究一下它們的“上場”或“下場”,並且指出它們和傳統戲有哪本質的不同;
9-2.比較幾出老生戲(《失街亭》、《戰太平》和《捉放曹》)主角的上場有哪些不同?為什麼產生了這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