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鏈接:為什麼古代大臣稱皇帝為“陛下”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台階。《國策·燕策》:“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所謂“陛下”也就是台階之下的意思。
“陛下”又指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轉達,這叫“因卑達尊”。後來,站在台階下的侍者逐漸被取消了,但臣僚們稱呼“陛下”的習慣並沒有變,皇帝也慢慢接受了,故而“陛下”這個稱呼一直沿用下來。
東漢末年蔡邕在《獨斷》卷上解釋得很清楚,漢代天子的正號是“皇帝”,自稱為“朕”,臣民呼之為“陛下”。與“陛下”相類似的詞有“足下”、“左右”、“執事”、“從車”等。
029中國皇帝的自稱
民間常說,皇帝喜歡稱孤道寡,這確實不假。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就經常能讀到或在影視劇中有耳聞的,分列如下:
予小子,又稱餘小子。這種說法,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謙稱,先秦使用較為普遍,秦漢以後偶爾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喪期間的自稱。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說自己無德無能,有負臣民的重托。關於寡人的稱呼在不同曆史朝代有不同的意思。
一是古代君主的謙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與其民言,自稱曰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趙岐注:“王侯自稱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製度,亦沿襲了諸侯寡人的謙稱。曆代君主沿用此稱呼。
二是諸侯夫人的自稱。《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鄭玄箋:“寡人,莊薑自謂也。”
三是晉代士大夫有時亦用寡人為自稱。《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爾,將受困寡人女婿。”李詳雲:“晉世寡人,上下通稱,不以為過。”孫過庭《書譜》述王羲之語:“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可為此條確證。”到唐代以後,寡人隻準用作皇帝的謙稱。
“孤”是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朕”最初是身體的意思,《爾雅·釋詁》中就解釋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一個普遍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不分貴賤都可使用。秦王嬴政建號皇帝後,朕就被規定為皇帝的專用自稱。有時臨朝稱製、垂簾聽政的皇太後、太皇太後,或是內禪的太上皇亦可自稱為朕。
趣味鏈接:“太上皇”稱呼之始
“太上皇”是古代皇帝對父親的尊稱,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最早起源於秦代。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自封為始皇帝後,為表示對先王的尊重,就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自此以後,鮮有使用,故而也未形成製度。
直到劉邦平定天下,登上皇帝寶座後,這個稱呼又被提上了日程。劉邦當上皇帝之後,衣錦還鄉,去拜見自己的父親太公,隻見父親身穿舊襖,手拿竹掃帚,畢恭畢敬地在迎接他。
劉邦見到此情此景,心裏非常不快,心想,這豈不是有礙兒子盡孝道嗎?忙問其父因什麼事才做出這番舉動,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好說歹說,太公總是不聽。
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把已故的父親尊奉為“太上皇”,並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由於劉邦是市井出身,胸中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就同意了。說辦就辦,馬上舉行大典,封太公為太上皇。自此以後,“太上皇”這一稱呼就成了一種製度,曆代皇帝都沿用這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