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臨危不失節
晏嬰(公元前 578—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是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因父親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殺死了莊公,把朝廷中的士大夫都集合在一起,要大家參加誓約,並規定誓約的人必須解下佩劍才能進去。在盟誓時,凡是誓詞念得不暢快、手指沒有沾血的人,就被認為對誓詞心不誠,結果一連有10個人被殺。當輪到晏子時,他捧著盛血的杯子,仰麵長歎說:“唉!崔杼謀殺君王,做了不合正道的事。”參加盟誓的大夫,都驚嚇地看著他。崔杼對晏子說:“如果你順從我,我和你平分齊國;如果你不順從我,我就把你殺掉。用劍把你刺死,用戟把你鉤死。希望你認真地考慮考慮。”晏子回答說:“貪圖利祿而背叛國君,不是仁人;在武力威脅麵前而喪失誌氣,不是有勇的人。”崔杼喝令士兵用劍頂著他的胸膛,用戟鉤著他的脖子,但晏子仍然麵不改色,視死如歸,絲毫不向崔杼屈服。崔杼無可奈何,最終隻得放過了他。晏子從容而出,攀著繩索,登上了馬車。馬車夫慌忙駕車就跑,晏子撫拍著馬車夫的手微笑地說:“虎豹活在山林裏,但它們的生命卻操在廚子的手上。奔馳,不能使我們的生命增加活的可能;緩行,也不會加速我們的死亡。還是讓馬車按照平時的速度慢慢地離去吧!”麵對崔杼的淫威,晏子麵不改色,堅守自己的節操。古代士大夫注重氣節和操守,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維護節操。我們不希望大家都會像晏子那樣麵對鋒芒的利劍,但至少要學習他的那種精神。
晏子提倡以仁治國
“仁”是儒家“仁政愛民”學說的核心,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晏嬰見齊景公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
晏嬰叔向論晉季世(節選)
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
叔向曰:“其何如?”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民三其力,二人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履賤踴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將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矣!”
吳佩孚不屈日本人
吳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人。1898年吳佩孚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吳佩孚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複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吳佩孚成為直係軍閥首領。1939年吳佩孚被謀殺身亡。國民黨政府追認為他為陸軍一級上將。
民國初期,中國大地上軍閥眾多,他們擁兵自重,拉幫結派,先後出現了直係、皖係、奉係、安福係等許多大小軍閥,他們為了各自利益,對外尋找洋人靠山,對內攻城略地,在控製地區大搞獨立王國,搞獨立稅收,搜括民脂民膏,拉伕抓兵,擴大軍事實力,把當時的中國搞得烏煙瘴氣,百姓生活困頓不堪。
北洋政府倒台以後,這些軍閥和政客們失去了生存的社會環境,紛紛躲到北平和天津,蟄居起來。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北平和天津。日本人需要漢奸與之合作,為日本裝點麵目,同時也需要漢奸出任偽職,加強日軍控製,以達到“以華治華”的戰略目的。在這一形勢下,一群不甘寂寞、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活躍起來。例如,北洋軍閥政府官僚曹汝霖先是參與“二十一條”和“西原借款”,出賣國家利益,後來又當起了華北敵偽政權的“谘詢委員”。北洋派直係軍閥齊燮元後來也抵擋不住日本人的名利誘惑,做了偽華北綏靖總司令,配合應請中央及全國袍澤民眾一致敦請出山。”蔣介石主持中國軍政事務,當然不會支持老軍閥再出山,所以吳佩孚的願望沒有實現。
第二年,吳佩孚來到北京,閑居在什錦花園公館。這時,奉蔣介石之命不抵抗日本人而放棄東北來到華北的張學良,代理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張學良對吳佩孚很尊重,見麵時執子侄禮,每月還發給吳補貼數千元。盡管如此,吳佩孚還是瞧不起喪失河山的張學良,他對身邊人說:“張學良這小子沒誌氣,忘了國仇家恨,可謂不忠不孝。”
華北淪陷,日本軍國主義者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正籌劃成立華北敵偽政權。日本特務機關長喜多誠一認為吳佩孚是理想人選,派人遊說吳佩孚任總統,待遇豐厚。
久蟄思動。吳佩孚是個想做事的人,他隱居江湖多年,也希望早日出山。然而,吳佩孚有自己做人的標準和選擇,他對日本人說,我誠不能與國民黨合作,但也不能在日本保護下治國。如必須要我出山,則須日本退兵,由我來恢複法製。日本人當然不能把到口的肥肉再吐還給中國人,協議未能達成。
1938年6月,日本人為了占領整個中國,又打算將華北敵偽政權與南京維新政府合並成一個漢奸政府,再次向吳佩孚許以高官厚祿。日本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親自到公館遊說吳佩孚,被吳佩孚拒絕。之後,土肥原仍不甘心,糾纏不休。吳佩孚為斷絕日本人的糾纏,領他到內室,隻見室內擺著一具棺木,旁邊寫有一木牌,上書“孚威將軍吳佩孚之靈位,中華民國某年某月”。土肥原立時明白了吳佩孚可殺但其誌不可奪的決心,從此不再登門。吳佩孚就這樣保持了一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
吳佩孚下野蟄居江湖後幾次想出山均未果。吳佩孚並不是沒有出山的機會,如若他要昧著良心去做外國侵略者的傀儡,升官發財,那是極容易的事。這樣一來,他給中國帶來的政治軍事惡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盡管吳佩孚作為反動軍閥對人民有過罪惡,但在民族大義麵前能明辨是非,還是令人稱道的。綜觀吳佩孚浮沉飄泊的一生,盡管他曾給時局帶來過兵荒馬亂,也曾血腥鎮壓過“二七”大罷工,但他的雙膝從未向外國侵略者屈跪過。也許,他是想以晚節挽回前譽之失,因為畢竟他不是賣國求榮的人。
吳佩孚拒絕日本資助
1927年,吳佩孚在北伐軍的打擊下躲入四川後,日本第一外遣艦隊司令荒城二郎少將派特務機關長與吳接觸,表示日方可資助“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幹,此外並助款百萬”幫助吳佩孚東山再起,被吳嚴辭拒絕。在吳兵敗亟需財力支持的情況下,能做到不為日方利誘所動,對一個舊軍閥來講,確屬難能可貴。
《吳佩孚傳》
《吳佩孚傳》分上下冊,共62章,約70萬言。該書詳盡地描述了吳佩孚的一生。作者章君毅不惜筆墨,在全麵記述吳佩孚一生的生活軌跡和行狀思想的同時,重點介紹了吳佩孚的軍事、政治、社會活動以及圍繞著這些活動的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本書堪稱研究、了解吳佩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了解早期民國曆史的珍貴參考資料。
元景皓“寧為玉碎”
高洋(529—559年),字子進,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高洋是東魏權臣、北齊神武皇帝高歡次子、北齊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天平二年,高洋封太原郡公,累遷尚書左仆射;武定五年,為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又晉封為齊王,邑10萬戶。後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齊,改元天保,建都鄴,年僅20歲。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去世,時年僅31歲,諡號文宣皇帝,廟號顯祖。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為斬草除根,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
高洋當皇帝的第十年六月的一天,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麼道理,便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就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麼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元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元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讓他升了官。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3個月後,高洋因病死去;又過了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元景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做法,體現了古人在強權和淩辱麵前不低頭、不屈服的浩然之氣。中華曆史是一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卷,其中有許許多多在死亡麵前不失氣節的人,他們身上也體現出了一種玉的品格。人如玉,玉如人,相互陶冶,更加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北周滅北齊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周武帝宇文邕乘北齊後主高緯昏庸政亂、內叛外離之機,出兵北齊。北齊右丞相高阿那肱領兵自晉陽救河陽,適值周武帝患病,於是撤軍西返。
十月,周武帝複攻北齊,齊軍大潰,遂克平陽,擒尉相貴及士卒8000人。武帝以梁士彥率軍萬人鎮守平陽。
十一月,北齊後主率援軍至平陽。周武帝見齊軍兵盛,遂引軍西還長安以避其鋒。齊軍圍平陽,晝夜攻擊,梁士彥督勵士卒堅守。周武帝遣宇文憲領兵6萬屯涑川(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支流涑水河),聲援平陽,又下詔調集諸軍。十二月初四,周武帝再至平陽,時諸軍聚齊,達8萬人,遂於城外列陣20餘裏。周軍奮力進擊,大敗北齊援軍,斬萬餘人。
齊後主敗退晉陽,周武帝乘勝追擊。齊後主欲奔突厥受阻,僅領數十人逃往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六年正月,周武帝率軍繼續追擊,至鄴城,齊後主領百騎東遁。周武帝入鄴城,遣將追齊後主至青州(今屬山東)南鄧村,俘其父子等。北齊亡。北周統一北方。
雷海青琴砸安祿山
安祿山(703—757年),唐朝安史之亂的禍首。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雜胡。本名軋(一作阿)犖山。母突厥人。祿山少孤,後隨繼父改姓安,名祿山。玄宗晚年政治腐敗,禁軍虛弱,全國軍事布局內輕外重之機,以討權臣楊國忠為名,與史思明於十四年十一月,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同年陷洛陽。次年正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六月陷長安。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年)正月,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雷海青是唐明皇時的一位民間藝人。他精通音律,會彈一手好琵琶,是唐樂府裏的著名樂師,常入宮隨侍於唐明皇和江梅妃之側。
有一次,唐明皇和梅妃在宮中看梨園子弟演魚龍百戲時,他看到梅妃神情恍惚,若有所思。經過詢問,知道她正在懷念莆田家鄉的戲,唐明皇便派雷海青到興化調回一班荔園戲在宮中演唱。荔園戲的舞台音樂特點與其他劇種不同的是大鼓、大吹。戲開始時,唐明皇聞大鼓之聲,猶如萬馬奔騰,震撼天地,大有皇家的氣魄。但聽了不久,遂覺鼓聲滾滾,不安於心,連忙說:“鼓聲要小一點,否則朕的心要跳出來了。 ”雷海青見到戲台邊有一隻小石獅,就順手搬來壓在鼓麵的一角,鼓聲果然小了些,唐明皇很高興。接下來,他又聽樂師吹“大吹”,一時感到高亢悠揚,也有帝王之家的氣派。不一會兒,又覺陣陣刺耳,又說:“這樣連續下去,會把朕的耳朵震聾的。”雷海青連夜改製一支“小吹”來,還比其他劇種的小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詩前有序說:“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雷海青砸琴鄙視安祿山的事跡人們爭相傳頌。唐明皇知道雷海青死後,遂敕封他為“天下梨園都總管”。從此,自長安城內開始,逐漸遍及民間,廣大戲班藝人都奉祀雷海青為戲祖,尊稱他為“會樂宗師”,民間還立祠以祀。
古人雲:“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位氣節高於千萬人的樂工,用他的血淚鑄就了一段傳奇。雷海青的忠烈之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
雷海青一舉成名
唐明皇“遊月宮”時,羨慕天上仙樂,命樂師按其旋律譜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練演奏時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樂官奏稟,閩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韻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不管什麼樂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什麼曲譜他都一看就會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尋訪,宣召雷海青入宮,殿試取用。
雷海青應召赴考,一舉中了探花,皇後親自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簫,當殿吹起悠揚悅耳、優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滿朝文武百官和樂師名伶們聽了,拍手喝彩,齊聲叫絕;唐明皇當即恩賜雷海青狀元及第,並封他為翰林院大學士,欽賜禦酒飲宴獎賞。
梨園
梨園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新唐書·禮樂誌》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梨園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李大釗臨刑大義凜然
1927年4月6日,反動軍閥在帝國主義特務的配合下,逮捕了革命先驅李大釗。敵人秘密審訊李大釗同誌時,對他施用了各種酷刑。每次李大釗從昏迷中醒過來時總是這樣一句話:“我李大釗是共產黨,別的一概不知道。”軍閥張作霖派自己的心腹楊玉霆去勸降。李大釗斬釘截鐵地回答:“寧可斷頭流血,決不出賣靈魂!”李大釗同誌在獄中堅持宣傳馬列主義,鼓舞難友們的鬥誌。有的看守士兵在他的影響下自願傳遞消息,當了“交通員”。黨和同誌們準備采取劫獄行動來營救大釗同誌。李大釗知道後表示堅決反對。他說,決不能讓同誌們來做冒險的事,現在需要很好地保存我們的力量。
1927年4月28日,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李大釗同誌被張作霖絞死。臨刑時,李大釗同誌從容不迫,大義凜然地步上敵人的絞刑台。在絞刑架下,他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說:“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這就是“節”——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革命氣節。李大釗“要為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地犧牲在軍閥張作霖的屠刀之下,發出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莊嚴宣告。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人李大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而建立的。陵園位於北京西郊,在風景秀美的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坐西朝東,為一傳統庭院式建築,占地2200平方米。1983年10月2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
程儒香視死如歸
程儒香(1898—1928年),河南新縣箭廠河鄉人。程儒香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箭廠河鄉農民自衛軍大隊長。1927年11月13日,程儒香帶領農民自衛隊參加黃麻起義。起義失利後,他根據黨組織的安排,留在本地堅持鬥爭。1928年1月,程儒香被敵人逮捕,並嚴刑逼供,程儒香堅貞不屈,後被敵人折磨至死。
1926年,中國共產黨河南省新縣箭河地區的革命運動蓬勃發展起來,程儒香很快成長為農民運動的骨幹。在殘酷的對敵鬥爭中,程儒香作戰非常勇敢,經常手執長矛大刀,帶領隊員們與敵人血戰,衝鋒在前。1927年他帶領農民武裝硬是把紅旗插上了黃安城。後因敵眾我寡,黃安失陷,農民革命武裝被迫轉移到木蘭山。根據黨組織決定,程儒香被留在家鄉,秘密領導農民群眾繼續堅持鬥爭。這時,地主武裝“返鄉團”與反動軍隊勾結在一起,到處搜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一時白色恐怖甚囂塵上,如烏雲遮天。